作品集
-
大唐的365夜魏风华本书是知名历史作家、编剧魏风华对唐代经典志怪笔记小说的再度讲述与演绎,是一部古意今编的传奇故事集。唐代志怪笔记数量极丰,质量极高,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瑰丽的奇幻想象而称名于世。本书整理、再现了流行于大唐的传奇轶事、宫廷逸史、坊间秘事、星夜异象、盗墓奇闻、仙剑神侠、道术怪谈、佛法灵录等,以别样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烛照了大唐光明富丽背后的神秘角落。作家魏风华极具辨识度和灵动的笔法,使得本书既生动可读、趣味盎然,又充满历史神秘感。
-
警界散文精选全国公安文联散文分会本书稿是由全国公安文联散文分会编选的全国公安作家优秀散文作品集。全国公安文联散文分会成立以来,坚持主办“警界散文”公众号,总计编发200期,发文422篇。《警界散文》是在公众号刊发作品的基础上,由散文分会工作团队集体编选的一本优秀作品集。本书共收录作品80篇,其中公安题材占到一半。作者都是各地公安战线的民警或辅警。作品热情讴歌了公安民警的奉献牺牲,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全书汇聚了警营散文创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和可读性。
-
鲁迅台湾传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徐纪阳《鲁迅台湾传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套装上下册)》通过细致梳理鲁迅在台湾传播、接受的文献史料,力求直观而完整地呈现鲁迅在台湾传播的历史轨迹,同时亦对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深入的理论阐释,概括鲁迅在台湾文学、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鲁迅台湾传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套装上下册)》所提示的“台湾鲁迅”经验,不仅可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形象的历史细节和精神面向,对于重新勾勒鲁迅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
里尔克全集[奥]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 著,叶廷芳 编,王志红,邵旭澎,邵宇宾 译《里尔克全集》根据岛屿出版社1975年版12卷本《里尔克全集》译出。中文版共11卷。《里尔克全集(第五卷):诗集、组诗和诗剧(1894-1902)》收录的是里尔克在1894年至1902年创作的作品,既有诗人自费刊行过的,也有原初的稿件,在诗人生前都没有正式出版,这其中有被他日后全盘否定的《生活与歌》,有《菊苣》的诗歌汇编,也有备受他本人珍视的《基督/十一个幻象》和《为你庆祝》,前者由于关涉宗教态度,被他藏而不发,后者则是专为情人莎乐美而作,按照莎乐美的意愿,生前不为外人所知。此外还有他所有的诗剧,篇幅均短小,基本都只构建一个场景,人物不多,或独白,或对话。诗人在此阶段的一些重要作品,比如《为我庆祝》、《白衣侯爵夫人》、《旗手》和《祈祷》,都分别拥有初稿和修订稿,初稿和修订稿之间的时间跨度长短不一,本卷将这些初稿也一并收录。而这些作品的终稿编排在全集的第一卷,因此读者若要了解里尔克的早期诗歌创作全貌,不妨将第一卷和本卷结合起来阅读。
-
大理,一生可以更慢李婷本书是一部讲述大理当地人物、生活方式、特色景观的散文。全书包括“我的大理”“趣乐大理” 和“原来大理”三部分。部分“我的大理”以采访大理当地人物为主,记录了22个人物或团体与大理之间发生的故事,叙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第二部分“趣乐大理”以介绍大理当地的民宿、咖啡馆以及新文艺场所等为主,从人物故事切入,突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和价值;第三部分“原来大理”则主要介绍了大理的非遗艺术和人文景观,包括大理的风景、习俗、食物等。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真切优美。以一种慢姿态诠释大理的慢生活,着力将经过多年淬炼的大理生方式展现出新的活力和新的故事,用新的内容改变读者对大理的印象。
-
历历晴川刘汉俊散文集《历历晴川》,以历史脉络为经线,以文化事件为纬线,编织了一个个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片段、历史规律的宏阔叙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评点历史,评点文化,评点人物,需要登高而望、临深而思。这正是此书希望达到的境界。从五帝时期、先秦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历史的长河总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千回百转的柔肠,中华文化因而既有壮丽又有秀美。
-
老长沙田汉本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长沙城市风貌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田汉、傅角今、舒新城、张恨水等十余位现代文化名家所作文章6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以散文游记为主,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全书按内容分为五辑,分别为“潇湘漫话”“人杰地灵”“星城记游”“抗战之城”“烟火长沙”等。
-
老南京张恨水本书是“老城记”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反映现代南京城市风貌的散文集,收录了张恨水、袁昌英、朱自清、俞平伯等数十位现代文化名家所作文章40余篇。全书按内容分为四辑,分别为“遇见南京”“京居随感”“金陵记游”“钟山风雨”,通过名家笔下生动优美的文字,呈现了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城市特点、名人游记、历史变迁等,是今人了解南孝陵在朝阳门外,钟山之阳,所谓独龙阜也。朝阳门为南京之东门,门外尚有瓮城,城楼及垣上,悉着枪弹痕,两次光复战役之遗迹也。出瓮城,向东而北折,路虽不砥平,亦不崎岖。将至陵,即见华表、石兽、翁仲对植于道周丛草间,制颇伟。翁仲文武各四,虽久处风雨之中,尚未摧残,雕工亦可观;历时四百余年,尚能完好,亦可贵也。由此又经数折,乃抵陵门,据高坡上,朱垣环之,横镌“明孝陵”之金字额。入之,其前门平列三碑,剥坏不可卒读。门外复嵌小碣,镌特别布告,以六国文分书之,盖此间外人来游者颇众,故有此种指示也。在正门之北,为飨殿,中供太祖神位,后悬太祖遗像。此殿为后来新建,以殿外旧础较之,视旧制杀三之一,殿材亦殊单弱,盖仅存胜无而已。守陵者于此中布案凳售茶点水果,并有啤酒汽水之类。旁并设一摊,陈故宫砖瓦,并他古董,唯一无足取。予等在此瀹茗休息,守者谓此系钟山泉水所烹,尝之与永宁泉同一无甚特异处。殿之北两旁为守陵者所居,中复有门,入门即见一长方形庞大建筑物远峙于陵前。予以不谙旧礼制,不敢定其何名,或曰此祭坛也,姑因之,志以备考。坛直向门,中有石铺甬路,唯榛莽载途,积草没胫,零落荒凉,令人兴叹。坛之下为隧道,作穹窿长弄,由南而北,倾斜而下,建筑甚坚。趋而过,声隆隆然回声甚大,此空谷足音所以跫然动人耶?逾隧道,左转,登坛之颠,高可数丈;纵目四眺,景物尽收眼底。时细雨洒人,北望钟山之坳,气蒸然者,白云也。坛上稍北有壁周立,向南穴三门,已多残败,似是已圮之殿,然否不可知矣。坛之北有岗隆起,占地颇大,树木满其上,郁郁葱葱,沐以雨,愈形苍翠,闻此下即太祖埋骨之所。莫愁湖在城之南,去水西门约二里许。相传六朝刘宋时,卢莫愁尝居此,因以名湖。明初太祖与中山王徐达赌棋于此,诏以湖为汤沐邑,故迄今湖租犹归徐氏。予同友往游,驱车出水西门,过觅渡桥,右向,数折乃达。湖前路间,有新建木坊,颜曰莫愁湖制虽不古,然掩映夹道杨柳间,颇饶逸趣。路之北,一门南向。入门多售荷花莲实者,盖湖产也。再进则竹篱夹道,中莳花草。逾此,一楼前耸,是为胜棋楼,相传即明太祖与徐达弈棋处。楼上门扃尘封,未能登。楼下即郁金堂,南向屏间,悬中山王像,执圭危坐,貌丰腴而和蔼,不类武人。闻楼上尚有一像,则貌癯而神奕,以未能见,不知孰是也。由屏左转其后,豁然轩敞,即踞湖上。北面临水,全湖在望。中间设木榻,榻后悬莫愁小像二,一绘一绣,并有名人楹帖甚多。以寺僧于此中设座售茶,人殊嘈杂,故未能久留细观。即复折出,往游曾公阁。曾公阁,为湘乡曾国藩建也。位胜棋楼之西,与之平列。屋架于水上,正中面湖设龛,中供曾公像,捻髯悄立,神殊修逸。此中亦售茶,唯人数较少,乃与友择临水一隅,瀹茗小憩。凭栏远眺,清凉山适在其北,钟阜卢龙,左右遥峙,恍若屏障,而江外诸出复隐现于云烟杳霭中;间以练光帆影,随园擢歌所谓“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天飞”者,洵不虚也。阁之南有小台,高出阁右,可以登眺。再南尚有楼亭园林之胜,以门闭未能入。出而右转,过莫愁湖木坊,有门南向,曰粤东建国烈士墓,盖民国建元光复南京时,粤军死事健儿埋骨之所也。入门则冬青夹道,布置类花园;烈士之墓,均平列地上,并不坟起。各墓上平嵌长方石碑,上镌死者姓名,都凡二十。向西,园尽处,丰碑屏立,作“建国成仁”四字,为孙中山先生书。园之北濒湖,正中有亭翼然,作六角形,顶以铅制,柱则石质。坐亭内小憩,湖山景物,都来座上。虽不临水,而轩豁开朗,较曾公阁尤胜。惜无人驻守,故刍荛者随意出入,颇多残毁。鸡鸣寺者,即梁同泰寺也。踞鸡鸣山椒,在南唐为净居寺,后改为圆寂寺,宋又为法宝寺,后至明洪武二十年,乃建今名。予同友杨君往游。山半有门东向,门旁为志公台,即施食台也。相传元时刑人于此,以后每多怪异;明洪武初,尝于此施食以度幽冥,故名。入门西行数十武,折而向右,拾级斜上,乃达寺。佛殿之外,南向有坊式照壁,坊之右有洋式门,亦南向。从此入而左折,再入一门,即至佛殿。寺之后殿,迤东有楼,北向者曰豁蒙。是日适值庙会香期,于此中招待善女,故未能久留。豁蒙楼背之南,有楼东向,而制较小者,是为景阳楼,因齐景阳楼之址也。凭栏远眺,钟阜前障如屏,玄武左潴若镜,略一俯瞩,则覆舟富贵诸山,迤逦东去,缅怀六朝乐游苑华林园诸胜,无遗迹足寻矣。此楼为男香客憩居京,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南京历史文化的有益读物。
-
大席宴刘东明 著《大席宴》是民谣音乐人、写作者刘东明文字作品,由17篇小说与17篇散文构成。同名小说《大席宴》塑造了大厨刘真宽这个极生动的形象,亦铺展开山东大席宴的风俗人情。其小说写市井百态、乡野传奇、少年心事、动物心曲,时而朴素鲜活,时而怪诞生趣。其散文写家乡美食和行旅见闻,写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与友人,写成长往事与乡愁记忆,诚恳平实,余味悠长。潜行于音乐和生活的两边,作者用文字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充满野趣的自在世界:喜爱拉魂腔的五奶奶,石头城下起的瓢泼黑雨,名叫大会的傻孩子,情窦初开的少年,枉死的富豪李百万,陷入幻觉恋爱的年轻人关飞,一条叫阿明的流浪狗,疤瘌眼剥狗人,消失的鞋匠,“迪斯科”发廊,下岗的“王母娘娘”,写得一手好字的山野樵夫……大地上行走的人,生活中流淌的歌,作者以对生活的敏感观察与诗性想象力,写就一部世纪末乡镇生活的浮生录,亦是一个音乐人的成长叙事诗。
-
异乡人阿尔贝·加缪以“今天,妈妈死了”直白破题,在生平部作品中,加缪以一位“社会异乡人”──莫禾梭的遭遇,提出赤裸的生存之问:假使生命徒劳终于死亡,人如何面对?当世俗价值挑战人的内在真实,人如何抉择?《异乡人》描述了结束母丧的主角莫禾梭,和友人出游海滩,无奈相逢友人仇家,而海水滚烫、阳光炽烈,晕眩中他不意扳机走火,把人射倒。入狱的他,被控诉的却是对母亲生前冷漠不孝。检察官、记者、评审团,每个人带着社会那一套道理轮番上场,把他涂抹成天生的恶人,对枪枝走火的过程无人闻问,让人分不清法庭是彰显正义之所,还是上演荒谬剧的舞台。不愿说谎的莫禾梭,选择忠于自己而活。即使遭遇荒谬,他肯定今世的幸福。诚如加缪在《西绪福斯的神话》中写道:“朝向山顶的战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