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域外杂记陈平原、张丽华编《域外杂记》所选编的作品是作者经过实地旅行、勘察乃至长期生活之后,对“域外”的观感与沉思。全书分为三辑,“欧洲”一辑展现了改革开放后首批访欧者看见的欧洲,而随着时间的迫近,作家笔下的“欧洲”也由最初的震撼逐渐成为与我们生活无异的日常。“美国”一辑主要侧重对具体的生活事项进行了描述。“亚非”一辑则多为近年作品,再次审视这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当代社会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
日本的俳句高滨虚子高滨虚子是日本著名俳句诗人、近代俳坛巨匠。他主张坚守俳句文化传统,其创作理论奠定了现代俳句普及与发展的基础。本书辑集了他的两部经典俳句评论作品《何谓俳句》和《俳句之道》。高滨虚子以身处俳坛多年的丰富经验、广阔视野及细致观察,通过列举和解读多位名家的俳句作品,简明易懂地拆解了俳句鉴赏及创作的本质,以风趣的笔调展开了多角度论述。本书系统性归纳阐述了俳句的入门概念、发展脉络以及核心理论,是一本日本俳句入门经典之书。
-
金庸散文金庸本书收录了金庸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五十余篇文章,多数是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以及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兼及生活情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经典外国影片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立境高远,文字干净洗练,绝不“掉书袋”,往往有独到脱俗的看点,非常见功力。他对“侠义”的独特诠释,又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他的武侠小说。这本散文集所展示出的金庸,是首屈一指的武侠小说作家之外的一位老派写作者,从中可窥见他那一代人的治学、历见和兴趣。
-
汪曾祺的小说课汪曾祺汪曾祺关于小说、关于写作的篇目全收录,40余万字,近100篇文章著述。深度理解这位在自己创造的形式中达到艺术级的小说家,读透其作品字里行间的秘密精髓。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他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步之作,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精妙。本套书版本全,干货多,概念少。解读技法、思想性、书评等写作要诀,金句重点标出,编选者撰写万余字导读,快速阅读、快速了解其精华。阐述小说细节的真与假,意蕴的丰与枯,开头的起与伏,叙事的相与实,结尾的徐与疾,思想的藏与露,语言的雅与俗,风格的庄与谐,文体的长与短,写作态度的诚与诈,成就汪氏写作集大成者。“读汪曾祺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干净、细腻、真诚,安安静静却充满力量。写吃食,让人垂涎三尺;写哀伤,让人心如刀割;写小民生活,让人看到热气腾腾。”作家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保持对生活的惊奇。汪曾祺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诚然如此,希望遇到这本书的人,都能成为会写的生活家。
-
俗世俗民陈平原 王尧编“民”与“俗”是学界持久探论的经典命题。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艺玩赏、四方风谣、命运神鬼,蔓延为辽阔深邃的生活结构。其中有大片未被触及的精神空间,静待着勇于靠近的作家在这无数个人心绪的牵挂、冲突、羁绊中洞幽烛远。《俗世俗民》选录汪曾祺、阿城、莫言、贾平凹、李娟、王小波、杨绛等48位作家的54篇描写民俗的散文,于幽微中记录历史,于寻常中洞见壮阔波澜,终汇聚成一部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近40年社会生活史变迁的佳作。全书共分五辑,“岁时引”一辑记录了一些难忘的重要岁时节令及相关经历;辑二“礼俗志”则讲述了有关节俗的特殊记忆;辑三“游艺录”侧重讲述一些节俗期间极具特色的“游艺”活动;辑四“四方风”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的节俗活动,如邓云乡的《九九歌》、叶广岑的《吹鼓手》,都极具地域风格;辑五“信则灵”从传统文化和先民信仰中对现存的节令仪式追根溯源,寻找文化的根。
-
旧戏新文陈平原 王鸿莉编本册收文五十篇,分为四辑,每辑以文章发表时间排序。终入选之文各有用意,希望通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知名或不知名作者的各色文字,呈现出戏曲令人着迷之所在。辑为伶人亲述,收文七篇,本辑之名“唱戏有什么不好”出自湘剧名角彭俐侬。第二辑“京剧是我的乡音”,收文十三篇,专门讨论京剧。“京剧是我的乡音”出自黄宗江同名散文,精妙地点出了“京剧”的独特意义 :和北京的乡土关系。第三辑“一方水土一方戏”,收文十五篇,主要收录关于京剧之外其他剧种的散文,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形式。这是编选困难的一辑。第四辑“戏台·天地”,收文十五篇,这一辑的设计较为不同,既非记录唱戏人的不疯魔不成活,也非看戏人的如痴如醉,而是集中一批文章,专门讨论戏曲的物质载体以及戏曲周边,比如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不论东西,“戏”都是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比文字早,它直接模拟的就是生活本身。“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某种意义上,本册所收文章,讲的是戏曲,又多少关乎人生的况味,演的或看的是一出戏,也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物都有上场和下场,大幕落下,就是散场。
-
世间滋味陈平原 杨早编《世间滋味》共分四辑。“故乡食物”对故乡食物的追忆背后,既浸染着作家们儿时回忆的甘苦,也抒发对故乡的思慕眷恋。由“饮食”而至“思乡”,既是对作者自己的心灵慰藉,亦是对故乡的深情倾诉。“四方食事”不求作者与食物之间有情感的勾连,而更偏重于由饮食映射地域的特质,中或夹杂作者对地域文化的见识评断。同时于饮食之外,将民俗、风土、物产、人情、社会等因素都带入文中,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异域体验。“古今食典”意图体现饮食中的文化脉络,当然也是佐证“文化遗产”的好材料。“名家食谭”注重环境,更有诉说儿时艰难、旧事辛酸,也有的借名写食,实欲写人。此辑多关注饮食与人性之勾连,读者可窥见生活之趣,而作者之个性亦借文字跃然纸上。本书并非四十年食物书写之全貌,但从中亦能看出“写食”在新世纪的变化,是观察社会、体味人情的终南捷径。
-
家庭内外陈平原 颜浩编家是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近四十年来,从国到家,上上下下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家庭是多元共生的时代直观的缩影。在家庭层面,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而每户家庭的人数显著减少;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到广阔社会,以寻找和实现个人更大的价值;代际之间的婚恋理念、价值观有着巨大差异,导致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形式走向多元化。本书从家庭视角切入,窥见与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变,涉及的内容包涵家庭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伦理关系等,全书共分为四辑,“关于父母”一辑回忆了与父母的相处经历,也唤醒了童年记忆和成长经验;“夫妇之间”一辑,以文学的形式观察夫妻相处,反映了现代多元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儿女”一辑中,我们我们可看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以后的理解、原谅;“情理之思”一辑,则有对男女家庭分工、性别平等、性别意识的思考。
-
边地寻踪陈平原 凌云岚编由于边地往往处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传统的交界之处,边地的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与内地相比,具有了某种异质性,这也使得边地书写不论对于写作者还是读者,都产生了更大的魅力。兴边富民,边地旧貌换新颜。相比走马观花式的游记,本书所选的散文更注重边地的人文记录、文化书写,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流动性。全书共分为五辑。“旧游”一辑收录曾经在边地长时间居住,以回忆的方式描写边地的作家的作品 ;“在地”一辑收录现在长期居住于边地,或生长于边地的作家的作品;“行思”一辑,作者的共同身份是“学者”,他们借助自身的学识学养,对边地历史和现状进行独特的考察和沉思;“行色”一辑,收录外来者的边地书写,这一辑常见的是记游之文;对“旧游”“在地”两辑中的很多写作者而言,边地已经不再是边地,而是他们曾经和现在的“家园”,还有一些作品,兼具以上四辑所述特点,归入“附”一辑。
-
闻乐观风陈平原 李静编这本音乐随笔集,首先以“声音与时代”开篇,算是这本小书的“纲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乐,有识之士往往能在音符与歌词之间窥见时代的脉动。第二辑里,我们只是给出了音乐与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这万千世界之中,音乐与人的故事应该是随时随地在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雪泥鸿爪之中见到音乐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种种安慰。第三辑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点缀了四篇文学家——汪曾祺、刘心武、贾平凹、王安忆的音乐心得。这一辑的选文,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这些名字,国人已经不再陌生,他们的音乐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第四辑,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也选了一篇关于女性音乐家的文章。音乐是无国界的,同样也应该不分性别。希望喜欢音乐的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乐固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生活”才是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在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形色各样的人,他们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听者。但是,他们都在音乐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参与,那时的音乐才更加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