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爱尔兰当代戏剧中的移民主题变迁向丁丁 著本书题为“爱尔兰当代戏剧中的移民主题变迁”,作者梳理了1964年至2012年的爱尔兰移民戏剧发展与变迁,以出走、流散、回归、流入四个移民戏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经线,同时以各时期的戏剧家及其剧本为纬线,勾勒出爱尔兰移民戏剧的多元面貌。
-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本书是中国新文学面面观,探索如何运用“整体观”的视角和“史的批评”方法来解释中国新文学与书写新文学史。全书分上下两编,共15篇文章。文章讨论的话题都联系着从五四到新时期的每一个历史环节。它们不是局部的、某一历史阶段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新文学史的现象。上编“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提出“整体观”问题,旨在打通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建立“中国新文学”这门学科。下编“我们的学科”,收录关于学科建设和文学史编写的数篇论文。本书虽是已有著作的再修订,但作者对全书文字,包括引文和注释,又作了认真的校阅修改,并依照当前的学术规范,添加了引用文献与索引,以期 便于读者抓住相关研究的重点与脉络。本次修订版为作者期望的定本。
-
一所大山脚下的幼儿园喻兴艳坐落于瓦屋山脚下的句容市袁巷中心幼儿园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小九寨沟”里的一道新风景,接连承办联合国儿基会、国培班培训、骨干园长教师培训等大型活动现场,吸引了山东、甘肃、广西、新疆等地的一批批幼教同行前来学习考察,成为省第一批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本书主要记录了近几年袁巷幼儿园在管理、课程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思考,全书共十章,分别从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教师团队建设、作者出访学习交流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幼儿园多年来的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
-
文化转场岳永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的加持下,这些非遗化后的“文化”,实现了从“小道”向“大道”的华丽转身。至少说,“雕虫小技”被提升到了与“大道”等量齐观的地位,民族、 情怀满满。然而,非遗化后的这些文化,正如加了配音的箫、笛,情趣迥别,情怀迥异。非遗也就面临着是否“再民俗化”,是否回归生活常态而与个体生命历程发生实在关联的问题。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 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是文化学者岳永逸教授多年来研究非遗文化的成果汇集。
-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年鉴责编:诸葛勤“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书为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收录2020年度 发表的重要外国文学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索引、专著索引、译著索引、外国文学大事记等。论文、专著和译著的每一条索引均提供作品名称、著作者或译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内容摘要等要素,便于读者了解内容梗概,检索原文或原书。外国文学大事记则提供了重要基金项目、获奖信息、学术会议、事件等。本年鉴强调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本项目以2018年度为起点,在未来五年以及 长的时间将以每年一卷年鉴的形式,持续地追踪我国外国文学界日新月异的研究图景。
-
德国文学思潮研究张黎本书主要是围绕德国文学思潮中的相关主题展开的系列论述,具体论题主要包括:“接受美学”的创立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美学解放”与现实主义定义的 新;古典文学理论的坚守与新型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思维的革故与文学实践的创新;德国文学研究与翻译问题等。作者回到德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对相关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深化对相关文学思潮、艺术潮流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对相关文学和艺术思潮发展脉络及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表现的把握。
-
文学与快乐 文化的诗学张柠本书由“文学与快乐”和“文化的诗学”两部分组成。上编“文学与快乐”以中国文学作品中几个 的文学形象(阿Q、贾宝玉、西门庆、猪八戒、周伯通)为分析对象,分析他们与“快乐”的关系。上编以“文学形象研究”法为基础,同时也借助于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叙事文学中“快乐形象”之所以罕见的社会历史渊源,“快乐经验”表达之所以受阻的文化心理因素。下编“文化的诗学”收录了12篇文化研究论文,所涉话题广泛,将“城市”“网络文学”“青花瓷”“英雄形象”等大众文化与“寓言”“细节”“故事”“叙事”等精英文化放到“文化事实”这个范畴之中进行梳理,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阐明这些文化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本书是作者经过若干年的学术积累而形成的作品,其专业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且立意较高、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具有学术性与通俗性。作者对全书文字,包括引文和注释,作了校阅修改,并依照当前的学术规范,添加了索引,以期 便于读者抓住相关研究的重点与脉络。
-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研究傅星寰 著本书梳理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两类典型主题:莫斯科题材作品、彼得堡题材作品的研究学术史发展,描述了在20世纪西方文论领域出现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俄罗斯城市文学研究从“题材”范式向“文本—超文本”范式转变的清晰脉络。“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聚集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记忆、重大社会历史变迁、伦理和价值观 迭,二者共同绘制了一幅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从乡村到城市再到大都市的文学全景图。它们揭示着俄罗斯城市文学中“文本化”了的俄罗斯人与城市之间多元纷呈的性格冲突、命运悲剧、信仰碰撞等,呈现的是俄罗斯自彼得大帝“全面西化式”改革以来两百多年激进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缩影与文化写照。本书入选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现代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张柠本书将20世纪十几位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置于复杂多元的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之中,以观念史和艺术性为经纬,进行文学和文化评析。全书由六个篇章组成,主要涉及鲁迅、王国维、李健吾、胡风、废名、张爱玲、施蛰存、莫言、史铁生、韩少功、胡宽、于坚、翟永明等作家,以全新的解读方法和敏锐的审美感受为基础,深入发掘作家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成就之间的隐秘关联,同时呈现出白话汉语文学发展的百年历程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精神标志,也是中国人启蒙觉醒过程中的语言标尺, 是白话汉语表达艺术性的重要标本。本书是作者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代表性成果。全书行文流畅、材料丰富,且不囿于旧观念之束缚,不止于文学史之定说,颇多新见。作者对全书文字,包括引文和注释,作了认真的校阅修改,并依照当前的学术规范,添加了索引,以期 便于读者抓住相关研究的重点与脉络。
-
可见性与不可见性杨向荣本书立足于问题意识,以西方艺术 的代表性艺术家和经典艺术现象为线索进行章节建构。本书每一章聚焦一个艺术家或一种艺术现象,试图基于古典到当下的西方艺术史实践来探讨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本书关注三个关键词:图像表征、叙事建构、话语隐喻。“图像表征”是现象层面的考察,也是本书的个案支撑。“叙事建构”是现象的深层学理剖析。“话语隐喻”研究图像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书引入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和艺术跨媒介性视角,从社会理论、美学、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相融合的角度对研究对象展开探讨,进而从个案与学理相结合的层面为当下的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提供理论支撑,也为解读当下的艺术理论提供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