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邻雅散记范烟桥 著,王稼句范烟桥先生世居吴江同里,其散文也带有江南山水之味,清新隽永,多记录自然景物与生活经历,叙事流畅而文字纯粹,淡雅而质朴,毫无半点矫揉造作。本书集中收录了范烟桥先生有关江南的文章,这些文章都真实记录了当时江南的社会环境,且带有范烟桥先生个人的独特思考,饱含个人情感,偶有吴语穿插其中,使读者细细读来时,仿佛能看到民国时的江南如水墨画卷般展现在眼前,令人陶醉其中。
-
苏州杂札周瘦鹃 著,王稼句周瘦鹃先生的文章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散见于民国时期近百家报刊,而都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往往即兴而作,信手拈来。范伯群先生认为,他的散文小品成就远高于小说,其中尤以花木小品、山水游记、民俗掌故为“三绝”。他的文章文笔清丽,流畅自然,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多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与思考。本书集中收录其与江南有关的文章,有清丽的山水风景,也有鲜活的往事旧人,更有精炼的社会评论,使民国时期的江南透过纸张,真实地浮现于读者眼前。
-
作者学养与乾嘉章回小说的精神世界王冉冉以学问为小说是乾嘉章回小说的整体特点,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们普遍具有深厚的学养。基于此,本书对乾嘉章回小说的作者学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这些作品以作者学养为底蕴所形成的内在情理逻辑,通过整合小说研究与学术史研究、思想史研究,为小说研究中较受冷落的内容研究提供新的视域与路径。
-
民国词学编年史李剑亮《民国词学编年史》是李剑亮教授在民国词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部重要专著,也是民国词学界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种。本书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条理清晰,叙述完整。编年时限自中华民国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三十八年,其内容包括对词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文学事件、词学结社、词学流派、词人(词学家)交往、词人(词学家)生平事迹,词人(词学家)重要作品的创作、出版和评论,以及民国词学家对前代词学文献,特别是唐宋词学文献的研究整理与评论等各个方面,不仅全面地盘点了民国词学文献,梳理出民国词学发展之完整脉络,而且对当代的词体创作也有借鉴作用。
-
温和的重量毛浩《温和的重量——中国青年报20年特稿选编》为中国青年报20年来的新闻作品精选集,主编毛浩为中国青年报社原总编辑,组稿编辑为中青报社的名编辑、名记者。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那么《温和的重量——中国青年报20年特稿选编》起草的就是普通人的心灵史,以平民视角和专业精神,去探究时代与人性的宏阔与幽微。作为“心灵史的一种独特版本”,本书图文并茂,近46万字,共分为七个版块:“登临四望,时代与人”“浪潮之下,社会与人”“断处皆续,灾难与人”“大家钩沉,文化与人”“细嗅蔷薇,亲情与人”“星宇传奇,空间与人”“万物有灵,生命与人”,从不同侧面表现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经受挫折仍不断扩展的柔韧灵魂,读来令人动情。《温和的重量——中国青年报20年特稿选编》描述了大时代下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如《天安门广场的隐秘升旗手》; 刻画了重大事件、特殊时期社会氤氲的温情善良,如《从“鸟窝”到鸟巢,全世界在听山的孩子唱歌》;纪念灾难里逝去的人,如传诵至今的名篇《回家》《永不抵达的列车》;赞美国家民族的文化大家,如《布鞋院士李小文》;歌咏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如《第334个名字》……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重大时刻的共情与承担,在本书的描绘中有具体而微、丝丝入扣的表现,动人心魂。
-
桐柏山的星火刘杰超本书描写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鄂豫边区的一批共产党人不忘革命初心,在桐柏山区坚持革命斗争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发生在桐柏山根据地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批桐柏山区土生土长的革命家,他们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逆行者,是荒山野岭中披荆斩棘的拓荒者。在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背景下,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即使遇到一次次的挫折,面对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他们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信念,前赴后继,与敌人周旋斗争到底,传递着革命的星火。
-
新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冯保善,邓子勉,刘学军本书针对目前各地方高校师范中文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配套使用作品选所存在的不能适用当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而呈现篇目范围过广、注释繁简失当、艺术评析不足、思考延伸欠缺等问题,力图以“经典性”“艺术性”“延展性”和“区域性”四个方面为抓手,打造一套传承性与创新性兼备的优秀教材。首先,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公认“经典”拣选出来,在数量上务求精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其次,以“经典”为核心,加大艺术性赏析力度,形式上更为全面(如利用“解题”“集评”等部分,多角度介绍文学作品的内外特征);复次,针对师范院校特色,打通大学古代文学作品研读与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隔膜,着力凸显本套作品选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受用性;最后,强化作品选的区域特色,有意识凸显区域文学与文化特色,对接各地大中小学校区域文化类课程。
-
湖山怀旧张恨水 著,张琦张恨水先生以小说闻名,又做了一生的报人,因而其文字平实而生动,简练而有力,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可读性极高。他的散文富有社会性与现实性,注重纪实,关注国计民生,多包含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分析,即使是抒情游记也不例外。也正因此,我们可通过他的散文,通过他素描般干练而精悍的笔法,来一窥民国时期江南社会的现实风貌。本书即收录张恨水先生有关江南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即有美好的生活情趣,也有厚重的历史沧桑,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正置身于民国江南一般。
-
无价的罗摩(印度)牟罗利《无价的罗摩》为七幕剧,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这部戏剧具有古典梵语后期戏剧的特征,表现为主要通过对话而非动作推动剧情发展,对话以诗歌而非散文为主。作者牟罗利偏爱长复合词、追求谐音修辞效果、擅长使用典故和人物称号,而这部戏剧现存有十余种梵语注释本,从侧面说明了这部作品语言的读解难度,同时也说明它在梵语学者中颇受重视和欢迎。此外,这部戏剧也体现了古典梵语后期叙事诗的特点,其中不少刻画人物心理和感情、描写自然和环境的诗歌颇有特色,体现了后期叙事诗追求美妙修辞的形式主义风尚。
-
杜诗学通史 清代编孙微《杜诗学通史》由张忠纲主编、多人撰写,分为《唐五代编》《宋代编》《辽金元明编》《清代编》《现当代编》《域外编》六册,系统梳理自唐迄今、涵盖中外、长达1300年的杜诗学发展历程,探讨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后世对杜甫的研究等重要问题。《清代编》由孙微执笔。在杜诗学史上,清代是继宋代以后的第二个学术高潮期,成果丰硕,名家辈出。本书大体以时间为序,分“清初的杜诗学研究(顺治—雍正朝)”、“清中期的杜诗学研究(乾隆—嘉庆朝)”、“清代后期的杜诗学研究(道光—宣统朝)”三个时段,对每一时段的著作、学者加以评述,总结每一时段杜诗学研究的特色、得失及其时代背景。全书资料丰赡,体系完整,论证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