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2024丰子恺漫画日历丰南颖 编《2024丰子恺漫画日历》日历共收录丰子恺366幅精美漫画,画面与时令相和,心情与岁月回响。时光流逝,雅事长存,在温馨敦厚之中,度过充满期待的一年。
-
舍陂记陈纸《舍陂记》是“中国乡存丛书”第七部。出生、成长于舍陂村,最后定居城市的江西作家陈纸以散文的笔触,深情回忆、书写了成长、离乡、归乡过程中亲身感知的故乡的疼痛与欢乐、艰辛与甜蜜、常与变,把深镌于脑海中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餐一食、一器一物娓娓道来,每一个乡亲都有他的喜怒哀乐、每一株草木都有它的故事,鲜活而生动,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乡村人物、一个可知可感的中国乡村,作者为自己也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同时为乡土中国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回忆。
-
染匠之手[英国]W.H.奥登《染匠之手》收录了一代文学巨匠W. H. 奥登精彩纷呈的散文作品,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书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互有关联,对诗歌,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境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所思、所感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核心的关注点虽然是文艺,立论的背后却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的全部经验。
-
战地行纪[英国]W.H.奥登,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奥登是二十世纪改变了整个英语文学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诗歌、戏剧和评论领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现代性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众多作家带来的深远启迪,是难以统计、不可磨灭的。在他的作品中,《战地行纪》是体裁非常独特的一部。奥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他思想轨迹的几度易辙,也在于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频繁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变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1938年的中国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次,和他结伴而行的是他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出版于1939年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当时正逢欧战爆发前夕,此书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
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技术书写与后人类批判蒋怡,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本书针对品钦小说中的技术书写进行分析,具体着眼于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议题,探讨作家对人在技术时代生存状况的批判性反思及其相应的后人类写作策略,并借此探讨文学批评对话当代科技发展的某种可能路径。书中结合《万有引力之虹》《拍卖第四十九批》《葡萄园》和《致命尖端》等作品,选择技术想象为立足点研究品钦的文学创作,关注作品中人与技术的多层面互动,勾勒出了作家在整个创作生涯里技术思考的内在逻辑和大致理路,对品钦作品的虚构叙事和文学叙事进行了深入挖掘。
-
战地快讯(美)迈克尔·赫尔 著《战地快讯》是作者作为战地记者亲历越南战争的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战场见闻和战地记者生活,所涉及的重大战役包括达多战役、顺化战役、溪山战役等。一方面,作者讲述了许多细节丰富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士兵和记者形象,反映了个人身处战场时的痛苦、疲惫、恐惧和绝望;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妙语连珠的论述,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美国政府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与士兵们的真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体现了越南战争的混乱和荒谬。
-
青黄张淳 著暂缺简介...
-
平凡英雄陈元邦 著暂缺简介...
-
给青年叛逆者的信(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以书信体的形式,为未来的“叛逆者”(contrarian)提供了一些“规避幻灭”的建议。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特立独行者在关键历史时刻为进步与正义事业所采取的违抗立场,援引左拉、奥威尔、哈维尔等普罗米修斯式人物作为楷范,为“不同意见”的重要价值做了热情的辩护。希钦斯言传身教,劝诫青年人装配起独立思考的 ,塑造批判性的人格,对威胁自由意志的一切保持警惕,并从挑战旧世界的艰辛故事里汲取养分。如何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叛逆者”,不惮于反对愚顽、无趣和谎言,去实践一种矫健而广阔的生命自我——本书是一位久经历练的老兵犀利、雄辩而激扬的回应。
-
理论的边际金浪 著本书为一部现当代文艺评论集,收录作者近年所写及已发表的各类文艺评论类文章二十余篇,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既有对文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深度探讨,也不乏对当代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的评论和作为阅读心得写下的书评短札,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这些游走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美学边际地带的不同类型的写作,记录了作者的学思历程。 “理论的边际”,既是对这些游走在边际地带的写作的指称,也传达了作者经此形成的理论理解——理论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边际效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