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
-
黑缎子坎肩哈达奇·刚暂缺简介...
-
男人的理由郑勇浩暂缺简介...
-
先锋与常态熊英琴作为当代诗歌的一方重镇,陕西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创作成就,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蓬勃态势,一直缺少历史性确认。本书通过对新世纪陕西诗歌发展的梳理与研究,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诗歌史的视阈,分析其先锋写作与常态坚守的内在理路,论述其在题材取向、语言体式及思想蕴藉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成就,认识到新世纪诗人们上下求索和陕西诗歌的发展样貌,认识到不同风格样态与写作源流的生长性和陕西诗歌在当代中国诗歌格局中的重要性,揭示其隐含的理论意义与诗学影响。同时,点评了近些年来诗坛上出现的先锋新锐诗人及其知名诗作,展望了未来诗作的发展趋势。
-
心声王永光暂缺简介...
-
明清文学专题研究赵永刚《明清文学专题研究》分为“四书”学专题研究、阳明学专题研究、黄宗羲专题研究、八股文专题研究、 红学专题研究、曾国藩专题研究、古代文学史教学方法专题研究等七个章节, 从不同方面探究了明清文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作者系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教师, 该书是其多年教学经验的浓缩, 其中也融汇了他潜心研习的思考与认识及相关研究成果。
-
两姐妹(老挝)苏宛团·布帕努冯本书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首批成果之一,主要讲述了在外国侵略者及其扶植的傀儡政府的统治下,一对孪生姐妹不同的生活经历的故事,控诉了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对老挝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歌颂了老挝广大人民尤其是一大批朝气蓬勃的男女青年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英勇无畏精神。
-
皇清职贡图(清)傅恒等编绘为了彰显大清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多彩、八方来朝等方面的“康乾盛世”局面,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日,乾隆皇帝降谕绘制编写“职贡图”。谕旨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男女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一批官员和画家历时十余年努力,编绘而成《皇清职贡图》。该作品绘制清朝域内边疆以及域外朝贡、互市之国的族群图像共301组,每组图像皆以男女对偶的形式呈现(其中赫哲族图像为两女一男、巴勒布大头人并从人图像为两名男性),共描绘了601名人物,图文并茂。人物由地方总督、巡抚组织当地画家绘制,文字说明由地方官员书写,上报朝廷汇总后,乾隆皇帝亲派大臣对文字进行订正,由宫廷画师再度进行统一绘制。书中编入乾隆谕旨、御制诗和若干大臣的恭和诗。在我国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在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美术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中,这套古籍图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养子如虎葛水平该书由作者最近的两部中篇构成。两部作品都被《小说选刊》转载,其中《德吉梅朵》还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作品奖(小说类)。《养子如虎》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儿子。寒酸的土屋里没有女人,父亲不是亲父亲是养父,是他的舅舅。姐姐把第一个孩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弟弟一辈子没有娶妻。养父有手艺,是个聪明人,又会木工活计。养父家徒四壁,还嗜酒如命,他对养父又爱又恨,贫穷和苦难也成为他奋发成长的沃土。因了贫穷,学习优秀的他被迫放弃高考到榆林当矿工,多年后不仅娶妻生子,还当了年薪达三十万的采煤队队长。养父不幸因癌症去世,他执意购买塑料布包装破败的土房子以期留住过往与亲情,更期盼以此安放祖先的灵魂。他为何变得如此挚爱养父,他真的能够安放祖先的灵魂吗?《德吉梅朵》写一位早年丧父、出身卑苦的藏族女孩,为减轻家庭负担她14岁放弃上学外出打工,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接济家庭。初入社会的她因年少无知追求爱情,却被富家公子玩弄而后抛弃,她含泪带着屈辱和非婚出生的孩子负重前行,她该如何走完未来漫长的人生之路? 这两部作品,都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写他们的情义和德行,写得深刻、真实而感人。正如马尔克斯的一句话:“为命运所决定,作家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也如作者在《德吉梅朵》创作谈中所说:“只有在高原,那一片神性的土地上,才有可能明白劳动是唯一的人生指南。选择一种生活不容易,坚守一种生活更不容易。”
-
木匠世家赣州阿鹏《木匠世家》是一部描写一个木匠家族三代人奋斗历程的长篇小说。南溪县是南方家具产业大县,人多地少,村民素有外出做木工的传统。居住在枫林坳村的黎、曹、蔡三个家族世代从事木匠行业。九十年代初,大量木匠工人从广东顺德返乡,开始兴办简易的木材加工企业,南溪的家具产业由此蓬勃兴起。小说以曹、黎、蔡三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纷争为主线,结合产业发展、情感纠葛、商场竞争等多种元素,展示了一个木匠家族从世代务工到艰苦创业的兴衰历程。
-
文学的目光掠过新闻的湖面王国平这本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独具个人色彩的文学表达和幽默的运用。收入其中的文章,有的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出版过单行本;有的由新华社全文转载播发通稿,多家省级党报刊登;有的由《新华文摘》《大公报》(香港)等转载;有的入选过年度报告文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