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名人家风任兴勇 编《傅雷家书》几十年来享誉文坛,独树一帜。此书稿效仿名家畅销书,主推梁启超、钱穆(以及钱学森、钱钟书等)家族中一些名人家书家训,择优结集推出。通过择优汇编梁启超、钱镠、钱学森、钱钟书、车建新等名人家族中的故事、家训以及家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扬人情温暖故事。全书包括车氏家训、钱氏家训、梁氏家训三个篇章,精选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和现当代成功者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沉淀出的通达智慧、洞见卓识,荟萃家书字里行间的深切柔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当今世人,鼓舞新一代青少年。 书稿文字语言流畅,整体内容质量较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出版价值的文学作品。家族传承、家训警示、家书温情,所有的鱼雁尺素、纸短情长、谆谆教诲,其实是文化、历史、社会,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人间的情韵悠长。一封家书,承载过天涯万里的牵挂,寄托过千回百转的柔情。字里行间,是父母深切的关爱,是儿女依依的眷念,是才子佳人的蜜语甜言,是朋友兄弟的豪侠意气。纸面背后,是烽火中的平安,是离乱中的慰藉,透着荡涤寰宇的壮志雄才,藏着纵横恣率的诗酒年华。
-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吴岩 著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史”的结题专著。中国科幻小说在20 世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源、演变、转型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文类从无到有,作家队伍从小到大,作品从稀缺到难以穷尽,社会影响更发生了繁复的变化。本书梳理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的五个时期——晚清科幻的发展、民国时期科幻的发展、共和国早期科幻的发展、新时期科幻的发展和世纪之交科幻的发展,分别介绍每个时期的创作背景、基本面貌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作品、创作流派。
-
开卷有益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根据“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三读”丛书·开卷有益》,作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修养、陶冶情操、增强人文底蕴的“口袋读本”。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三读”丛书·开卷有益》从制度、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建筑和百姓生活八个方面,分为概述、名篇、解读、风物四大板块,通过解码宋韵文化,助力打造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
-
鲁艺精神在辽宁梁海燕 著本书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建立、发展、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查考,着重对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迁到东北办学后的一段历史进行次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力争还原1948年11月2日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后,东北鲁艺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全面总结鲁艺在辽宁取得的成就,对在辽宁传承鲁艺精神的艺术家的从艺经历、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论述,并以此书为建党百年献礼。
-
青岛艺术史臧杰 著,迟涛 编本书旨在梳理上讫1898年青岛开埠下至20世纪末的青岛地方文学史脉络,重现青岛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文人云集的国立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驻地、北方文化重镇的历史人文地位,既清理出众多文学大师在青岛的代表作品与人生行迹,也通过对各种地方期刊报纸等官方、民间出版物的发掘,一一记录各种地方性文学活动的轨迹。并以青岛这座地理、历史位置独特的城市作为个案,呈现出文学的地方性与普遍性、文化的中心与边缘关系。本书的写作以文学人格的养成,以及青岛本土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期刊的发展为脉络,将通过线索化的梳理,建构“文学青岛”的城市文化景观。
-
任伯年研究大系 珍藏版套装丁羲元 总主编《任伯年大系》涵括《生平与交游》《海派渊源》《艺术综论》《绘画艺术研究》(上、下)、《诗书款题与用印》《鉴定与收藏》《绘画经典》(上、下)、《年谱》,凡8卷10册,巨细靡遗,卷帙浩大。《大系》力求在形式结构上,纵横张弛有度;内容撷择上,贯穿古今中外。我们开创性地收录到《任伯年先生真迹画谱》《芥子园画传·卷五》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任伯年同时代友人对他的记录和评价,如国家图书馆藏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六卷)评其“下笔惨淡魑魅惊,真宰无权诉天府”,此语沉寂书库百余载被首次揭出。
-
近代儒学与文学谭德兴 著本书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近代贵州文学发展的儒学内涵。探讨了近代贵州书院发展的儒学内涵,及其对科举文学作品的直接影响。深入探析了遵义文化家族的儒学内核和这些家族中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及其文学创作中所呈现的儒学色彩。探讨了近代贵州方志艺文编纂的儒学化倾向和近代贵州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其所呈现的儒学内涵。其二,近代贵州经学著述的文学思想。以萧光远的诗歌创作和《毛诗异同》为切入点,考察萧光远经学著述的文学化和文学创作的儒学内涵。
-
见南山蔡丹君 著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田园诗发展流变的普及性著作,以时代为经,主题为纬,呈现古代田园诗的历史脉络,发掘田园诗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田园诗体现了古老中国的重要精神内核。田园诗史中,有一部中国农业经济史、一部自然物候史,还有一部中国农村社会史,更是一部士人的精神史。今人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热爱自然的心灵力量,既能抚慰匆忙生活中的疲惫之心,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并弘扬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
-
中国文学史概要陈文新 著本书稿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民国学者胡怀琛的《中国文学史略》和《中国文学史概要》。书稿梳理中国文体的变迁,以纯文学理念书写中国文学史,具有“兼而有之,调和新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胡怀琛的文学史书写具有“察变”的文学史观,既深受新文学的进化史观影响,又坚持传统的文体观念;拥有超前的空间维度意识,但仍秉持“华夷之辨”的信念;既在纯文学观念的指导下调整中国文学史的架构,又兼顾传统文学的其他文体和抒情传统。
-
中国文学史大纲陈文新 著顾实是20世纪初文史学界知名的教授、学者,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生前已有“著述等身,及门弟子遍于海内,允为当代国学大师”之誉。《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是顾实在东南大学讲学时编纂的讲义,该书虽以日本久保天随的《中国文学史》为底本改写而成,但在大体沿用其体例与内容的同时,能够将原作中汉学的“他者”视角置换为国学的“本位”视角,解释、纠正原作对中国文学的误读与偏见,强调中国文学有独特的传统与价值。遗憾的是,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学史阵地的后来居上,顾实被归为“学衡”一派,其文学史也被视作“贩自日本”的代表而被“估价”为“一团糟”,其学术价值被抹杀殆尽。事实上,以顾实为代表的早期学人,虽然失去了独立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先机,但他们在向日本“拿来”的同时,并未放弃对本国文学传统的探索。在应对国学古今转型与中西对接这一世纪难题时,他们给出的方案仍值得当下参考与借鉴。顾实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位既有旧学根柢,又得西学熏育(旅日五载)的国学理论家与实践家,对国学国际化、文学科学化等问题有专门、深入的探讨,相关主张在其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也有体现。以此切入,可以给予顾实文学史以更公道的“估价”;以此为例,也有助于重新认识顾实等早期学人处理“拿来”的经验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