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青岛艺术史臧杰 著,迟涛 编本书旨在梳理上讫1898年青岛开埠下至20世纪末的青岛地方文学史脉络,重现青岛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文人云集的国立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驻地、北方文化重镇的历史人文地位,既清理出众多文学大师在青岛的代表作品与人生行迹,也通过对各种地方期刊报纸等官方、民间出版物的发掘,一一记录各种地方性文学活动的轨迹。并以青岛这座地理、历史位置独特的城市作为个案,呈现出文学的地方性与普遍性、文化的中心与边缘关系。本书的写作以文学人格的养成,以及青岛本土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期刊的发展为脉络,将通过线索化的梳理,建构“文学青岛”的城市文化景观。
-
中国彝族文学史沙马拉毅 著彝族文学分为远古文学、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当代文学,其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本书分为三编:远古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涉及口传的创世神话、歌谣、史诗、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形式;落实到文字的毕摩文学、文人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等,对彝族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及重要作家、作品都作详细介绍,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书稿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对于全面了解彝族文学的概貌是有帮助的。
-
乐死人的文学史 元代篇窦昕 著本书是《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元代篇。每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四个大板块。 每本书都首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著名的作家,介绍他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学知识点,最后还有“欢乐谷”和“七嘴八舌”两个板块。欢乐谷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一个和作家、作品有关的小故事。七嘴八舌则是让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人物发言,发表他们对这个作家或者作品的看法。
-
陶文鹏说中国诗歌史陶文鹏 著本书勾勒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中国诗歌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按照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划分历史时期,总结各时期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与艺术成就,评析代表性诗人诗作,帮助读者把握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本质,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
郑永晓说中国散文史郑永晓 著本书勾勒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国散文的性质、发端、体制、流变和影响等问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散文的阶段特点、艺术成就及总体风貌,间以散文名篇佳作赏析,帮助读者把握散文发展的规律、本质,领略散文的艺术之美。
-
西方文学之旅徐葆耕 著作家的激情与文采、学者的广博与严谨、西方文学史上的绚丽风景,在本书中俱有最佳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师生中风靡流传近二十年。此次修订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一个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
尘几录田晓菲 著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真正的陶渊明”,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
赤壁之戟田晓菲 著“三国想象”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建安”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性情谊,一次又一次地复归,无论视作为潜文本,还是作为明确的主题。它渐渐地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丰满,这丰满却从来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它代表了一个已逝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龙飞凤舞的传奇性人物,在他们身上,史实与虚构难解难分。 ——田晓菲 “三国”与“建安”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三国想象”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历史”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三国”:建安风骨、慷慨悲歌、浪漫豪情。
-
烽火与流星田晓菲 著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
神游田晓菲 著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