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郭延礼著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学关系的专著。近代以来,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在此大变局中,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擅变与转型。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西学对中国文学的强烈冲击与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性转化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着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本书首先梳理了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渠道及其所引起之反应,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创作主体、文学观念、艺术形式、思想意蕴、文学语言、传播媒介、受众群体诸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近代文学在西学影响下的全方位变革。全书以详实的史料描述出了近代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学发生关联的历史面貌,更以精当的理论分析论述了这种关联的内在逻辑。片断:福尔摩斯的东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8月的上海《时务报》上,刊登了张坤德(字少塘,浙江桐乡人,《时务报》英文翻译)译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亚瑟·柯南·道尔的四篇侦探故事,题为《歇洛克呵尔晤斯笔记》(呵尔唔斯Holmes,今译为福尔摩斯),这是《福尔摩斯侦探案》第一次译入中国。四篇小说是《英包探勘盗密约案》、《记伛者复仇事》、《继父诳女破案》、《呵尔唔斯缉案被戕》(后两篇刊于1897年)。这比日本首译柯南·道尔作品的时间(1899)还要早三年。四篇侦探故事刊出后,立即受到读者的欢迎。其时,柯南·道尔在英国文坛也只是初露头角,可见中国人对侦探小说的兴趣之高。亚瑟·柯南·道尔,英国侦探小说家。他喜爱文学,尤嗜侦探小说。开始时他给杂志写稿,1887年出版了第一部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作品描写私人侦探福尔摩斯侦破一件复仇杀人案的经过,从而揭露了摩门教主(被杀者)的贪婪与残暴。三年后他又写了《四签名》(1890)。这两部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此后柯南·道尔一连写了许多侦探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歇洛克·福尔摩斯也就成了神探的典型。这些故事均收在《福尔摩斯的冒险》(1891—1892)、《福尔摩斯回忆录》(1892—1893)中。后来作家对此类题材开始感到厌倦,他急于想结束侦探故事的创作,于是就在《最后一案》中让他的主人公福尔摩斯因公殉职,从悬崖上失足身亡。但是广大读者出于对福尔摩斯的喜爱,纷纷给柯南·道尔写信以示抗议。作家无奈,只好又让他笔下的福尔摩斯复活,再继续进行侦探活动,故事自然也就继续了下去。这便是后来创作并收在《福尔摩斯的归来》(1905)中以《空室》(让福尔摩斯死里逃生)为开端的十一个侦探短篇。此外,他还创作了福尔摩斯早期长篇探险故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02)、《恐怖谷》(1915)。《最后致意》(1917)和《新探案》(1927)等。柯南·道尔的这些侦探故事在我国“五四”前多数作品都有翻译。本世纪初,黄鼎、张在新合译了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集《泰西说部丛书之一》(1901),此书包括柯南·道尔的七篇侦探小说:《毒蛇案》(今译《斑点带子案》)、《宝石冠》(今译《绿玉皇冠案》)、《拔斯夸姆命案》(今译《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希腊诗人》(今译《希腊译员》)、《红发会》、《绅士》(今译《贵族单身汉案》)、《海姆》,主要译者黄鼎系美国留学生,精通英语,故此书的翻译较忠实于原著。顾燮光的《小说经眼录》就称赞黄、张二氏译的《毒蛇案》“于案中情节,言之极详,译笔亦奇警可喜”;又称赞其译的《宝石冠》“案情离奇,福(福尔摩斯)能精细考察,俾股东之子阿收得以昭雪,诚智矣哉”。1902年文明书局出版了《续译华生包探案》,署警察学生译。1903年商务印书馆印了《补译华生包探案》;1904年至1906年,周桂笙、奚若翻译《福尔摩斯再生案》,全书共十三案,奚若译前十案,周桂笙译后三案。除以上外,这时期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译成中文的还有汤心存、戴鸿蕖合译的《红发案》(今译《红发会》,1901),吴梦鬯、嵇长康合译的《(惟一侦探谭)四名案》(今译为《四签名》,1904年小说林社刊),奚若、黄人合译的《大复仇》(今译《血字的研究》,1904年小说林社刊),陆康华、黄大钧合译的《降妖记》(今译为《巴斯克维尔的猎犬》,1905年商务印书馆刊),西泠悟痴生译的《三捕爱姆生》(1908年集成图书公司刊),杨心一译的《鬼脚草》(今译《魔鬼之足》,1912年《小说时报》本),水心、仪鄦合译的《潜艇图》(1914年《小说丛报》本),常觉、小蝶合译的《恐怖窟》(1914—1915年《礼拜六》本)和《毒带》(今译《斑点带子案》,1916年《春声》本),半侬译的《一身六表之疑案》(1915年《小说大观》本)。1916年5月程小青等十人译了十二册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上海中华书局刊),全书共收福尔摩斯探案四十四篇。译文均系浅近的文言,虽然语言风格不尽一致,但大体比较通畅,亦较忠实于原著,此可谓“五四”前福尔摩斯侦探案翻译的集大成之作。由如上粗略的翻译书目(篇)排比,即可看出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在近代中国走红的情况了。无怪乎浑铁樵说:“吾国新小说之破天荒,为《茶花女遗事》、《迎茵小传》;若其寝昌寝炽之时代,则本馆所译《福尔摩斯侦探案》是也。”这段话反映了若干客观实际,在近代文坛上确实形成了一股“福尔摩斯热”。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就是在这股热潮影响下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侦探小说的代表作。侦探小说的翻译热固然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的需求,其功能含有一种娱乐目的。但在其翻译初期,侦探小说除了在叙事技巧(如倒叙)方面给中国作家以启示外,它还是帮助人们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窗口。林纤曾说:“近年读上海诸君子所译包探案,则大喜,惊赞其用心之仁。果使此书风行,俾朝之司刑谳者,知变计而用律师包探,且广立学堂以毓律师包探之材,则人人将求致其名誉。既享名誉,又多得钱,孰则甘为不肖者!下民既免讼师及隶役之患,或重睹清明之天日,则小说之功宁不伟哉!”陈熙绩甚至将林纤所译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歇洛克奇案开场》比作司马迁的《越世家》和《伍员列传》,以为寓有“微旨”,“亦借鉴之嚆矢也”,并赞书中主人公约佛森的坚强意志:“吾国男子,人人皆如是坚忍沉挚,百折不挠,则何事不可成,何侮之足虑?”这并非仅仅是近代读者高度政治化了的“期待视野”,而似乎也可视为处于半封闭环境中的中国人民急于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种心态的反映。
-
异样的天空季广茂著本书旨在透过中西抒情理论的不同,审视中西文学传统的差异。主要内容包括:情感的特质;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关于诗学传统等。
-
中国古代文学郭兴良,周建忠主编;全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教材编委会组编本书系由全国师范院学校文科教材编委会组编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作为新编《中国古代文》(下册),本书实事求是、平实公允地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从宋代到近代的发展脉络,勾勒了中国文学在广阔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的线索,在文学史事、文学家评价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当的评述。本书重视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充分重视对师范专科教育的针对性,且在正文之外还有插图和边白,十分适合现时期师范院校学生使用。
-
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金汉著本书对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轨迹的描述,坚持了多元、多维的叙述方式。全书分为“传统叙事”和“现代叙事”两编。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黄林,袁世硕,孙静卷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著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被接受的,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片面化。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有助于从文学的生产、接受以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来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深入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全貌,总结其规律与特色。一般来说,文学史研究也应当包括文学创作史、接受史、研究史和思想史这几个方面。创作史与接受史的区别是比较清楚的,而接受史和研究史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晰了,这是因为,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接受与研究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接受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接受的延伸和深化。接受可分为一般性接受和研究性接受,后者是以过渡到研究层次为目的的。研究中的作品阐释、批评以及作家论、鉴赏论、风格论等,都与接受关系密切。但研究又包括了资料的搜集、史实的勾稽、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等更为丰富的内容。本书包括研究性与非研究性的各种接受活动,同时还涉及研究者的作品阐释、批评及其作家论、鉴赏论、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但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探讨研究者的方法、观念、命题、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而是从中考察研究者文学接受活动的特点,借以总结一个时代的文学接受倾向,是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在某一特定时代的特殊效应。这是文学接受史与文学研究史角度的不同。
-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郭预衡编对于自学中国文学史的读者,有了这样一部教材,就可以得到文学史最简明的内容提要和较丰富的参考资料。这部《长编》是配合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而编的辅助教材,已列入国家教委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计划。《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的体例特点是:既不同于一般文学史,也不是资料汇编,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既有文学史的基本论述,又附以相关的资料。论述部分,力求简要,引而不发,以供教者发挥,供学者思考。资料部分,摘引原文,力求精当。遇有歧义,则兼收数说,以供选择。这部《长编》,和当今某些文学史著作的形式虽有一些不同,但从历史上看,却也并不新。名为“长编”,即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的名称,其体例也和《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有些相似。作为文学史“长编”,又和一般历史著作有所不同。
-
西方文学概论刘虎著本书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显著特点是:内容上突破惯例,独辟“圣经文学”一章,颇有创意;体例上先述故事梗概,后作评论,言简意赅。已读原作的可循作者评论领略原作精髓,未读原作的也可由所述故事梗概和所作的评论把握原作精神,且由此引发阅读原作的兴趣。
-
百年文学漫步史义军著本书是《百年中国丛书》之一,沿着时间的河流,历史的主线向亲爱的读者讲述20世纪文学名人的心路历程和一部部名著后面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介绍了《无端狂笑无端哭的苏曼珠》、《断尽支那荡子肠的林纾》、《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白话诗的开山之作《尝试集》》、《—暗夜里通红的火把》、《文坛上的教育小说家叶圣陶》、《在荷塘边静静思索的朱自清》等等。
-
文学史新视野林继中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分为四章,包括中国文学史上主流模式及其变异;象外之象:文学史永恒的追求;母子之间:文化建构的整合力;蔓状生长:文学史的生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