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融合与再生房伟《融合与再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中的”宏大叙事”》讨论了“宏大叙事”概念在西方理论界的生成,以及它在中国“理论旅行”过程中发生的误读和错位,并借以探讨文学史意义上的90年代文学宏大叙事背后的文学史逻辑。该著作突破“多元再生与一元解体”的当代文学史成见,以“融合与再生”再现当代文学史的复杂生成。《融合与再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中的”宏大叙事”》重点研究了90年代长篇小说“启蒙叙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两类宏大叙事形态的变化演进,并探索了其在宏大叙事语境下“叙事空间塑形”和“时间经验再现”等相关问题。
-
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中的女译者研究刘立 著章 近代女译者研究节 女译者研究缘起第二节 女译者研究现状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框架第二章 女译者的影响领域和地理分布节 女性地理学与人才地理学第二节 译者数量和影响领域第三节 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第四节 影响领域、地理分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第三章 女译者的翻译活动节 小说翻译活动第二节 戏剧翻译活动第三节 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第四节 诗歌翻译活动第五节 散文、故事翻译活动第四章 女译者的翻译策略节 翻译选材一、翻译名家名著,注重不同的文学流派二、翻译为国内政治服务三、女性主义作品翻译的萌芽第二节 直接翻译、间接翻译第三节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第四节 全译与节译、文言与白话第五章 翻译与创作——女译者张近芬、袁昌英个案研究节 民国时期的翻译与创作第二节 张近芬与《浪花》一、诗体分析二、词汇句法分析第三节 袁昌英与《孔雀东南飞》第六章 结语节 研究发现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女译者简介后记
-
当代比较文学陈戎女 主编《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当代比较文学》由乐黛云、阎纯德等文学研究界学者担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陈跃红、戴锦华、高旭东、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等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本刊的学术权威性不言而喻。《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一辑设有栏目“纪念严绍璗先生专栏”“电影研究”“古典学研究”“学术访谈”“比较文学研究”“经典与阐释”“书评”“会议综述”等,所关注的学术经典问题和热点问题更为广泛。
-
翻译文学导论王向远《王向远译学四书》是王向远教授以译学研究为主题的四部书的丛编,包括翻译理论建构(《翻译文学导论》 《译文学 : 概念与体系》)、译学史研究(《中国译学史新论》)和翻译经验谈(《日本美学译谭》)三类内容,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作者在译学领域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独特的译学体系。
-
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研究蔡亚平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了广泛而多元的影响,既影响其题材选择,又影响其叙事模式、风格、艺术表现等。浩渺的海洋在小说中展现出海天无际、怀珍藏宝、涵容万族、真幻交织的艺术世界。对该论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一种视角。
-
明代曲论叙事观研究刘玲华本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整体视野中,选取明代曲论中的叙事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散见于明代曲论的各类理论形态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节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审美鉴赏问题,深入探讨明代曲论叙事观的构建、演变以及发展脉络,旨在还原并揭示曲家、曲论之间复杂的承继与突破关系,重新审视明代曲论叙事观在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史中的地位。本研究既是专题研究,也是断代研究,对于推进和完善明代曲论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明清文学与文献杜桂萍,李小龙 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辑始于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一年两辑,现已出版十辑。本辑由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李小龙副教授主持,《明清文学与文献》在国内学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刊发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优秀首发学术成果,着力呈现海内外明清文学研究的成果。集刊分为戏曲研究、小说研究、诗文研究、学术史研究四部分。
-
茅盾的文学世界再认识中国茅盾研究会二十一世纪以来,茅盾研究在持续推进,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茅盾的作品呈现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交错、混杂的景观,依然存在巨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茅盾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恰恰是当下文坛所缺乏的。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示,都是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关注茅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对茅盾研究史料的整理发掘和茅盾文艺思想、文艺批评等问题的纵深研究,体现了近年来茅盾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本书收录了中国茅盾研究会学者撰写的论文多篇,内容涉及茅盾创作综论、小说研究、文艺思想研究、生平与思想研究、编辑与出版研究等领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茅盾研究的学术成就,也反映出国内学者在茅盾研究的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的发展趋势,弘扬了茅盾先生心怀天下,求真务实和为人生的文学创作精神。
-
海外华文文学的跨界研究王列耀 等著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就是从“跨界”而产生的学术空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华文文学拓展与发展的动能也源自作家自发与自觉的反复“跨界”。本书通过对“跨界”现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寻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新动向,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性学术命题,从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学科等角度,发掘、清理、研究具有趋势性、冲击性、持续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现象。
-
重组的文学场黎杨全 著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以及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认为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