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海外华文文学史陈贤茂 主编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春主要的功绩就是发现了在海外还存在着一个人数颇多的汉语写作群,还有这样一个汉语文学的被遗忘的角落。目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仍然不多,研究也还有待深入。这套《海外华文文学史》是合作研究的成果。该书规模宏大,具有一定史论深度,是截至目前为止涵盖范围最为广泛、规模最为巨大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出版后,在国内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并得到较高评价。该成果也奠定了汕头大学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
海外华文文学史陈贤茂 主编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春主要的功绩就是发现了在海外还存在着一个人数颇多的汉语写作群,还有这样一个汉语文学的被遗忘的角落。目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仍然不多,研究也还有待深入。这套《海外华文文学史》是合作研究的成果。该书规模宏大,具有一定史论深度,是截至目前为止涵盖范围最为广泛、规模最为巨大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出版后,在国内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并得到较高评价。该成果也奠定了汕头大学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
批评重构张利群著批评面临着新的世纪。有人断言: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谁也无法断言。处于20世纪之末的文学批评,该以怎样的姿态跨人21世纪呢?面对着当前文学批评的翻新和困境,使人常常困惑不解:批评到底是处于热潮中还是低潮中?批评究竟应该具有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批评是走在创作前面引导创作还是落在创作后面紧跟创作?批评到底应该是具有先锋性还是大众性?为什么中国批评总走不出西方批评的怪圈又摆脱不了传统批评模式的困扰?为什么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从80年代的“批评热”到90年代的“批评学热”,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寻和追求能突破批评困惑的途径,都在不断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学,建立真正属于跨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理论。
-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理论(第2版)》和《文学批评原理》、《文学文本解读》是一套文艺学系列教材,是“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这一课题为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项目。本书旨在使学生对文学的特征和功能,对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和发展的规律,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性质,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
古今民间诗律段宝林,过伟,刘琦主编;北京大学民俗学会,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此书为《民间诗律》与《中外民间诗律》的最后一本.以古代民间诗律为主,包括先秦、两汉、中古、元、明、清及近现代各地的民间诗律,除中国各民族外,还有意大利、阿拉伯、西班牙、日本、巴基斯坦等外国的民间诗律。
-
董每戡文集董每戡著;黄天骥,陈寿楠编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史专家、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学贯中西,国学功底尤深,是继王国维之后,抓住戏剧艺术的行动性、表演性特质,独辟蹊径地研究中国古今戏剧而成就卓著的学者之一。本文集已尽量收集全他的遗著精品,上卷收入他的戏剧理论和中、西戏剧史专著;中卷收入他的《五大名剧论》《试论》等力作以及未刊稿《海沫集》;下卷收入他的主要剧本、文艺散论、诗词作品及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名家合作的爱国歌曲。
-
董每戡文集董每戡著;黄天骥,陈寿楠编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史专家、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学贯中西,国学工底尤深,是继王国维之后,抓住戏剧艺术的行动性、表演性物质,独辟蹊径地研究中国古今戏剧而成就卓著的学者之一。本文集已尽量收全他的遗著精品,上卷收入他的戏剧理论和中、西戏剧史专著;中卷收入他的《五大名剧论》《试论》等力作以及未刊稿《海沫集》;下卷收入他的主要剧本、文艺散论、诗词作品及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名家合作的爱国歌曲。
-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长期以来多在同一性预设中进行。此书另辟一路,试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探究两者在入思前提与意识空间上的突出差异和不可通约性,并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命题研究提出质疑,进而考察了文论与诗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相关性,以及它们提出和处理问题的差异性。希望此书有助于中西文化思想的深入比较研究。——赵一凡
-
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编著《诗词格律教程》针对诗词的格律,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非常实用!格律,是诗歌对句数、字数、音响、韵律等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任何一种格律诗,都是严格的、定型的、不变的。诗人只要按它规定的格律写作,就可以使自己谱写的诗歌具有内在的音乐美,吟诵起来,音律和谐,仰扬起伏,悦耳动听,甚至还可以入乐歌唱。这是因为诗歌的格律,都是在总结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民族言内在音律精华的反映。我们的格律诗和格律词,主要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整齐诗句,有稳定的三音步或四音步节律;在声调上一般用两平两仄替换,调配着音响的高低长短;在押韵上采取了有规律的前后呼应或灵活多样的韵式韵律,从而带来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再加上工稳严饬的对仗与轻灵流畅的散句结合,更赋予诗词以庄重典雅、自然潇洒的风貌。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特点所决定的,是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发现并最后确定上来的。
-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许总著本书是一部研究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专著。在中华学术史上,宋明理学无疑有着独特的地位。自南宋后期始,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宋以后中国近古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结构与内涵的一大转折与新变,理学对总体社会思潮及具体意识形态的演进嬗变皆有重要的影响乃至支配作用。这种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复杂,各种文学艺术体类对理学或由感契而承受,或由撞击而交织,虽程度不同,方式各异,却皆显然由此而铸定其本质特性与形态风貌。本书以思想史的自身发展为经,以宋明时代社会心理为纬,分析理学的性质、演变,说明其历史必然性,探究其与文学艺术沟通联结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着重通过对古文、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体类的性质内涵与表现形态发展演变轨迹的把握,考察理学在其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同时,通过对理学自身发展、演化、解体过程的描画,揭示出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折射及复杂表现。因此,本书既穷究了中国近古文学艺术史性态形成与演变的思想史根源,又将宋明理学的研究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对不同学科的整合中展示出文学史研究的新途径。本书运用大量的思想史与文学史原始资料,力求论题的深入,避免浮泛空流,并进而形成宏观视野,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