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从王国维到京派刘旭东本书梳理自清末以来王国维、周作人、梁实秋、苏雪林、林语堂、李健吾、沈从文、李长之等人逐步建构起的“人文批评”图景,不仅有助于发掘其对文学审美性的开掘,对人性表现的重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承接等文学批评内蕴和特质,而且有助于揭橥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化”过程中那些持存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品格,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引向深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乃至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存在学的新道路庞学铨、沈国琴本书是哈特曼著作的第一个汉语译本,收录哈特曼代表作品三篇,均关乎哈特曼的存在学重建工作。其中《存在学的新道路》最初发表于1942年,为哈特曼的晚期著作,综述了他的新存在学基本思想。另两篇也属哈特曼晚期的重要论文,从中可以简洁清晰地看出哈氏新存在学的思路、基本特征及其与旧存在学的区别。哈特曼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历任马堡大学、科隆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教授,代表作多部,以“存在学三部曲”最值得关注,即《论存在学的奠基》《可能性与现实性》《实在世界的结构》。
-
情感时代金雯《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理性时代”的说法转移至“情感时代”;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
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与传播徐华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苏轼在海外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力进行分层阐释,力图找到苏轼文学西传的相关规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构建较为完整的苏轼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图景。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和传播为典型案例,探索以苏轼文学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希望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影响、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什么是道德何铁山,林海春暂缺简介...
-
解锁未来罗小茗 著本书隶属于王晓明主编的“热风”书系“研究坊”系列。“未来”作为一种带有方向性和规范性的话语,构成了中国整个社会生产机制的重要基础。本书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未来想象力的重要标本,对其展开考察和评估。具体的考察和评估,围绕城市空间的区分、时间的重构、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工作/娱乐观念的推演、城乡关系的演变、“文明”概念的转化,以及一种既有的探索未来的想象路径这七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展开。上述线索既构成了今天人们展开城市和未来想象时的关键线索,也同时凸显出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居支配位置的感觉结构对这一想象的激发与制约。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以城市想象为标本的未来想象力与既有的感觉结构之间的既成关系,据此说明当代社会未来想象力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所在。本书的研究论题,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幻小说研究、城市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
小说使用说明[法]亨利·戈达尔 著,顾秋艳、陈岩岩、张正怡 译法国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节,并努力营造文学摹仿现实的错觉,这些原则构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欧洲小说基础。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小说家——例如伍尔夫和乔伊斯——开始对这种小说创作传统提出挑战。在法国,这一挑战与20世纪几乎每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创造都紧密相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通过探索摹仿小说的对立面,这些小说家也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具备自身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和发展进度,其中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两个发展加速期。处于这一潮流中的作品尽管特点各异,但也表现出某个重要的共性,即它们都与以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为核心的传统摹仿小说拉开了距离,甚至发生了激烈对抗。亨利·戈达尔的《小说使用说明》即关注了这样一种革新性的批判潮流。本书共十四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通过种种形式创新来“反摹仿”的法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清晰地呈现出二十世纪前七十五年中,法国小说所走过的一条反传统路径,并分析了这条路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这一分析,亨利·戈达尔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
-
地理批评[法]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著,高方、路斯琪、张倩格 译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对时间的分析始终被置于首位。空间仅被看作一个容器、一个无足轻重的舞台——众生的命运在此展开。但近几十年来,有生命之物的这两类基础坐标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本书思考了小说世界对空间的表现,并探讨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后现代环境中,对现实的感知被削弱,虚拟取得了胜利。从而,文学所属的模仿艺术得以提出一种解读世界的全新方式,即地理批评,它同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地理与建筑领域。
-
明代历史小说叙事伦理研究江守义本书从中西小说叙事伦理的比较入手,认为西方小说侧重德性伦理,明代历史小说侧重规范伦理。进而结合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从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和接受伦理四个方面对明代历史小说展开叙事伦理研究。意图伦理关注叙事主体的伦理诉求,故事伦理分析小说故事的伦理意蕴,叙述伦理考察文本形式的伦理表现,接受伦理聚焦叙事接受的伦理解读,建构起一个“四分法”的叙事伦理研究框架,和西方叙事伦理研究代表人物纽顿所构建的故事伦理、叙述伦理、阐释伦理的“三分法”框架形成对照。
-
红楼厢记·悟澹禅文化解读《红楼梦》之《红楼厢记》悟澹90后青年作家、《李时珍》IP编剧悟澹,以独特的视角写他眼中的《红楼梦》,除了对原著人物故事的深度探寻与细节还原,作者尤其结合现代人面临的成长困惑、爱情角力、职场争斗和家庭琐事,用或振奋或遗憾或惋惜的故事结局去启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