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新文学读者研究施龙“新文学读者研究”系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施龙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从传播、接受的角度研究新文学读者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讨论了知识青年读者与新文学的互动,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新文学读者之于新文学审美特质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功能,故重点虽在于分析新文学读者群的结构、梳理其历史演变,而最终的落脚点则在以之为场域,辨析新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社会文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书稿证明了文学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突出了青年问题的重要性,可以为国家在文艺管理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也可以为相关青年问题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冯至《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是冯至的学术论著文集代表作,由冯至生前编订,反映了作者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末的重要学术文章共39篇。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指出:“我于文学创作之外,写了少量关于作家作品以及个别文学问题的文章,我只能把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划入学术论著的范围。”本书分为上下卷两册。上卷为中国文学部分,收录了冯至谈杜甫及杜诗的研究与思考、文学评论及为一些作品所写的序言等;下卷为外国文学部分,介绍、评述了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如谈歌德及其作品、比较歌德与杜甫等,同时收录部分译本序言。 另附一篇冯至《自传》及主要著译目录。
-
世界文学推原张颖 编,方维规 著本册收入方维规教授的三篇文章《何谓世界文学?》《普遍、自由的“精神贸易”——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语义》《“跨文化”述解》。作者特地为此书作序,并有编者导言。本册主要呈现近十年来方维规教授在概念史方法上的探索与建树。
-
八十年代文学历史化研究徐洪军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史料整理与研究 ”(19YJC751052 )、2020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中国现代作家回忆录史料整理与研究 ”(2020-cx-021)阶段性成果。主要从作家回忆录的角度推进八十年代文学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主要讨论八十年代文学的历史化学术探讨活动和成果,探讨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意义及其可能。中编主要阐述回忆录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创作概况。下编是从作家回忆录的角度展开八十年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一些个案,包括1977至1978年作家回忆录的综合研究,沈从文、江晓天、白桦、张一弓、田中禾等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
-
采石与攻玉[美]蔡宗齐本书选入蔡宗齐教授40年来在中国古典诗歌、古代文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11篇,由其亲自精选并编辑,蔡宗齐教授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研究原则,以“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的视角审视中西文学,将中西文学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努力促进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深度交流。全书分为古典诗歌、古代文论与比较诗学三大部分,具体包括古典诗歌的抒情模式,句法、结构与诗境,古代文学观、创作论、理解论发展轨迹,汉字美学,解构诗学,王昌龄诗学及创作论等。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其本人编纂成集,希望能体现出该学者不同时期的风貌,为读者了解特定作者的整体学术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
现代诗歌的自由法则黎志敏 著书稿主要研究现代自由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学理基础,着重探讨其创新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书稿分为三部分。部分是“理论基础研究”,主要从理论上厘清现代诗歌的精神所在;从哲学层面探讨了现代自由诗歌“形式—内容”的边界的“流动性”特征,阐明了现代自由诗歌的创新具有“理论主导”的鲜明特征。后证明了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类智性与感性能力的深度拓展。第二部分选取英美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即狄金森、伯恩斯坦和蒲龄恩,具体地阐明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在诗学理论以及诗歌实践中的体现。第三部分是“中西现代诗歌的交融与发展”,阐明中西诗歌在各个方面互相影响所产生的创新效果,并且指出有可能通过互相借鉴而继续产生创新成果的相关领域。重点探讨了现代自由诗歌的“理性”精神,提出现代自由诗歌应该倡导“理性的情感”。同时指出中国现代诗歌相应地主张的是多元并蓄的开放式发展策略,指出在当前倡导西方“内省”诗学能够丰富中国诗歌的内涵,促进中国现代诗歌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在理性层面的深度拓展。
-
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郑欢欢“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优秀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为“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的一种。本书探讨了“儿童电影基本精神”与新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按照影片题材样式展开研究,通过对战争题材、校园题材、幻想题材的聚焦,将研究对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段。战争题材儿童片指向历史反思,校园题材电影注重现实关怀,儿童幻想电影则关注未来想象。
-
新异之变李文著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革故鼎新的肇始,是楚辞学史上独具特色又承上启下的一段。《新异之变:近代楚辞学的现代性转型》通过对近代楚辞笺注、诗话、札记、论文等的梳理,勾勒近 代楚辞学的整体风貌。重点对近代楚辞研究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几部著述与论文进行分析与评述,如马其昶《屈赋微》、王闿运《楚辞释》、廖平《楚辞新解》、王国维《屈子文学 之精神》、刘师培《文说·宗骚篇》等,总结近代楚辞学在学术转型时期创造与变异的双重特征。
-
《周易》经传文本的符号学研究苏智本书着眼于《周易》经传文本,按照六十四卦经传顺序分别具体展开,侧重于文本阐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运用西方符号学理论家格雷马斯、洛特曼等人的学说对《周易》经传中的符号表意问题进行分析;下编围绕六十四卦经传文本,按照卦爻排列的顺序分别展开,在解读经传意义的同时,对其中的符号学原理做具体阐释。本书为作者zuixin研究成果,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符号学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可为高校教学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明清文人的世界黄卫总本书收入作者三十年学术生涯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十二篇论文。对明清文化中有关欲望、性别、友道及文人自我认同等相关议题及其不同载体(包括诗文、章回小说、拟话本和戏曲等)进行了探讨。从西方汉学的视角揭示了文人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趋势和变迁。作者还撰写自序详细回顾了学术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治学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明清小说的世界”收有三篇论文,分别介绍了西方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情况,清代小说《姑妄言》有关欲望的描述以及《金瓶梅》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与翻译;第二部分“明清文人与友道”收入有关明末清初文人友道话语和实践的三篇论文。第三部分“明清文人与性别”中的五篇论文则讨论了明清文人的性别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其塑造的一系列烈妇贞女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附录为论述鲁迅小说与文人传统的关系,是作者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后记和追记回顾了作者三十多年治学生涯的点点滴滴,蕴含着作者对师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