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子展《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是著名文学史研究专家陈子展的一部文学史专著。全书共11节,论述了1894年以后30年的文学史流变。改书出版以后,曾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此外本书的理论丰富,观点独到,学术价值极高,对广大近代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大有裨益。
-
翻译论许钧本书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
美术史的手铲郑岩本书是文艺研究小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其中收入的《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龙缸与乌盆——器物中的灵与肉》《机械之变——论秦始皇陵铜车马》是郑岩教授先后发表于《文艺研究》2011年第1 期、2018年第10 期、2021年第3 期的三篇学术文章。篇是宏观的学科梳理,第二篇、第三篇为具体的个案研究,它们之间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关系。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批评史论王木青 著本书为我们认识通俗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既从历时性角度阐述了百年通俗文学的批评进程,也从共时性角度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方式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多维度的审美批评、文化批评作了全面概括。同时,从社团、流派入手,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总结出各个时期批评的样貌和特征,又析出主要批评家的个体特点。并且,反思了社会历史批评的不足,阐述了通俗文学存在的本土文化背景,揭示了其与新文学的诸多不同,提出了宜选择更适合通俗文学的审美、文化批评方法。本书从大量的细节中整理出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论据,从批评的变迁中归纳出主流文学与批评不能取代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与批评以及克服批评史不公现象等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中国现代诗歌语言研究钱静本书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语言的角度切入现代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通过对现代诗人创作个性的分析,考察现代诗歌的诗性思维以及与之相称的语言表达;从语言的层面追问现代诗歌何以成为可能,即用现代白话创作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现代诗的内在依据等问题;梳理现代诗歌与现代性、现代人与现代诗人的关系;探讨现代诗歌如何体现现代性,现代诗歌语言如何表达现代性等问题,从而揭示中国现代诗歌遭遇的困境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
悲悯与深情楚明权本书“内篇”对文学名篇进行文本细读,探究文本背后的悲悯与深情;“外篇”探讨古典文学作品涉及的文化主题;“杂篇”则通过对文学手法的解读,探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情怀,同时收录数篇文化随笔,作为拓展和补充。
-
宋代俳谐诗研究周斌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即是诙谐、幽默之意,本书以宋代俳谐诗为研究对象,研究宋代俳谐诗的产生成因、艺术特色、诗体类型、代表作家,并拓展到从文学到文化的研究。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一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
日本女性文学解读李先瑞 王伟伟《日本女性文学解读——日本著名女性文人评析》是以日本女性文人为主线,围绕50位日本著名女性文人展开研究,其中包括小野小町、藤原道纲母、清少纳言、紫式部、和泉式部、冈本可能子、宫本百合子、吉本芭娜娜、青山七惠、金原瞳等,主要讲述各个时代著名女性文人的生平、思想形成情况、主要作品及社会影响力等。该书可以使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日本女性文学的发展概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全面了解日本女性文学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研究价值。
-
清季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秩序胡鹏林 著本书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以清季民初的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阐述该时期中国文学形成了由文学学科秩序、文学生产及传播秩序、现代文学创作秩序、文学历史观秩序、文学理论秩序等要素构成的文学现代性秩序。同时,本书指出该时期中国文学现代性秩序的特点,提出这种现代性文学秩序既利用文学艺术的想象力与对抗力,又挣脱传统文化及其古典文学秩序的束缚,从而促进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
-
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 日本卷吕浩《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日本卷》紧扣日本汉字传播史脉络,通过汉字在日本各时代传播与演进的统计分析,以及断代描写日本汉字字量、字频、异体及形义关系变化情况,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中国汉字在日本的传播与使用情况,是部国别类海外汉字传播研究的学术专著,具有弥补学术空白的重要现实意义。共有四个大章节、七个附录,以传入、普及、传承和完善为线索,以古辞书为主要脉络,并结合日本金石、木简、古文书等珍稀文献,从字量、异体字、形义关系变化等方面细致地描写各个历史时期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接受、发展情况,以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日本汉字传播史。另外,日本近代汉字政策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关汉字字集,以及明治时代字书对字集的影响,也是该书研究的新内容,使得该书成为一部日本汉字通史。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录部分所涉及的资料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相关专题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