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虚幻与现实之间毛小雨著元杂剧中的宗教戏剧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通过对元杂剧全部宗教剧目爬梳整理,并经过详细考查和辨析,提出了有别于“神仙道化戏”的新的概念,即“神佛道化戏”。这部书还论及了元杂剧宗教戏剧的模式,宗教与戏剧的有机结合,以及“八仙戏”这一特殊的戏剧现象。同时,作者在研究《西游记》杂剧时,发现它是介于原生的西游故事和小说《西游记》之间的重要桥梁,因为它有别于小说《西游记》,其一些特征更能证明前辈学者关于《西游记》和印度史诗《罗摩行那》之间的因缘。通过对元杂剧宗教戏剧的研究,可以发现,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向壁虚构的,宗教戏剧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世态炎凉、官场倾轧、妓女苦况和高利贷制度等,使我们对元代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貌似玄幻的元杂剧中的“神佛道化戏”其实是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在舞台上生动具体的呈现。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有关元杂剧研究的数篇论文。
-
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研究之迁移·译史·伦理王军著前欧盟翻译协会会长安东尼·皮姆,精通英、法、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和德语,能阅读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是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界杰出的学者之一,著作丰硕,学术观点卓诡不伦。本著介绍他在翻译史、翻译伦理以及从文本迁移角度研究翻译方面的贡献。
-
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关系研究余琳著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过程中的综合作用,不仅在审美形态与思维构型上影响着文论发育,也形塑了先秦文体的发展走向。
-
中国诗学研究 第十九辑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本书分为“诗学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词学研究”“新书推介”四个板块,收录论文十七篇,包括《陆游的古都想象》《读杜新扎》《近百年来清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评金生奎》等,所涉论题多样,有关于诗学词学理论研究、诗学词学观念演变、诗学版本考证、作家著述及个案研究、学界代表性优秀成果述评等。论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深刻,代表了当前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
-
中国诗人易学与诗学李瑞卿 著易学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也渊源有自,关乎根本,而为数不少的在中国诗歌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诗人也精通易学,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理论总结、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中。本书以易学家兼诗论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易学思想,讨论其易学思想对其诗学理论之影响,寻求诗学之理性逻辑和审美方法。在研究维度上,以探讨易学观对诗人本体论、人性论、方法论、语言论之影响为主要科目,试图全面而系统地讨论易学诗学,建立易学诗学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兼顾作品解读,探讨其易学与诗学及人生之关系。纳入我们研究对象的有,刘勰、王勃、欧阳修、苏轼、杨万里、郝经、李梦阳、王船山等人。对这些个案,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个案研究,建立易学诗学史,为深化研究中国诗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角度。
-
中国当代小说与叙事自觉徐阿兵 著本书包含上下两编,分别从当下感与形式感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所谓的叙事自觉,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意义、价值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涉及诸多方面,难以尽数罗列;其中,对当下情境的体验、对小说这一形式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可称之为当下感与形式感。当下感与形式感的关系可描述如下:首先,它们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而是对当下小说意义与价值之来源的谨慎探访。其次,它们之间并非通常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小说家的叙事自觉的粗略描述。后,当下感与形式感均是开放性的,都包含诸多内在层次,其中又有某些层次居于相对突出的重要位置。本书精心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以个案考察和“散点透视”的方式,解析当代小说家如何体验当下、反观日常,如何体认小说形式、延续文学传统。常见的“叙事”分析,或聚焦于“事”的题材类型,或聚焦于“叙”的技术手段。本书所讨论的“叙事自觉”,不仅仅是叙事题材和叙事技艺的自觉,更指向叙事观念和叙事伦理的自觉。作者试图说明,小说家的叙事行为及其效果,是由他们的当下感与形式感所共同决定的。
-
遗产保护新理念户晓辉著通过深入阐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三大纲领性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新理念及其与中国实践民俗学的内在关联和价值同构,本书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旨归在于以现代价值观为公识来重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文化实践与制度实践的底线伦理。遗产保护新理念,一指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二指遗产保护着新理念,即遗产保护的间接对象和终极目的是新理念。所谓新理念,就是以维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主旨的现代文明理念。
-
赵毅衡论意义形式赵毅衡 著赵毅衡专注于意义的形式研究凡50年,本书摘引他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理论,提出要点,以及关键性的概念,俾于读者一览无余。所摘引的书包括《新批评》(1986)、《文学符号学》(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4)、《窥者之辩:形式文化学论集》(1996)、《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8)、《礼教下延之后》(2001)、《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1)、《广义叙述学》(2013)、《哲学符号学》(2017)、《艺术符号学》(2022)等。这些观点,都等待着读者的批评与挑战。
-
古诗·古剧·古乐·古文化新探黎国韬本书收集了作者20余年学术研究的精品论文28篇,包含诗学、剧学、乐学、文化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作者问学的历程,显示出中山大学戏曲研究的传承脉络以及国内戏曲研究的成果。诗学编包括《乐府起源新考》《魏晋南北朝琴曲歌辞辑考》等论文,《乐学编》包括《汉唐鼓吹制度沿革考》《老胡文康乐的东传与改编》等论文,《文化编》包括《魏晋南北朝琴学传承考述》《十六天魔舞源流考》等论文,《剧学编》包括《勾栏新考》《唐代曲戏关系试探》《秦傩新考》《秦汉假人傀儡戏述论》等论文,皆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提出创见,学术价值高。
-
杜甫研究新探索胡可先 咸晓婷本书是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杜甫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收录有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钱志熙、四川大学张志烈、复旦大学查屏球、浙江大学胡可先、西南大学刘明华、华南师范大学戴伟华等著名学者的论文。本书主要是从杜诗与初盛唐诗主流诗风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杜诗与初盛唐诗的关系,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论述,对安史之乱前杜诗的艺术成就及其发展上的一种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叙述,把握杜甫诗中所体现的初盛唐主流诗风,同时也强调其对这种主流诗风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