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管宇著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年)是20世纪首位大量译介中国古诗的美国专业汉学家。目前,国内外尚无对其古诗英译的系统研究,与其学术地位极不相称。本书在全面搜集整理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海外昆曲社”、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康达维所藏档案文献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傅汉思古诗英译的准备工作、选材、特色、影响和地位。研究发现,傅汉思古诗歌英译的题材是“梅”,特点是在兼顾译诗诗性的前提下充分再现原诗的诗性。傅汉思开启了西方对乐府诗的专题译介,影响了宇文所安、康达维等汉学名家的翻译与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古诗英译和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国走向繁荣。
-
蒙古族文学艺术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汪立珍,朝鲁门,王满特嘎蒙古族文学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凝聚民族美好愿景,表达世界人民共有理想,在人类文学艺术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蒙古族文学艺术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选取蒙古族史诗、说唱文学、民歌、呼麦、马头琴等有代表性的作品,重点考察和分析中国蒙古族文学艺术与比邻相居的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文学艺术的共有类型及其交流、传播与融合。本研究对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姜振昌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科学文艺观为指导,以丰富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把中国现当代杂文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精蕴,包括思潮、流派和文体的来龙去脉清晰地梳理出来。其中特别注意从广泛的历史联系,尤其是从历经劫难而又重谋振兴的中华民族现代生存史的大文化背景上透视杂文现象的林林总总,对百年杂文发展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从思想深层和艺术规律上作出阐释和总结。末附“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事编年”。
-
陈维崧诗歌研究郭超著陈维崧作为清初阳羡词派的宗主,在词坛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他的诗歌较少被人关注。本书从陈维崧诗歌创作的地域人文背景、陈维崧师友交游活动、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裁与风格特色、陈维崧的诗学理论与批评等角度展开,以陈维崧现存1700多首诗歌为观照对象,讨论并揭示了陈维崧诗歌创作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本书尤其着眼陈维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而极少为人关注的诗歌作品,从而多维度展示出其诗歌创作广师前人而自成一家的本真面貌。
-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李健著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曹”诗学的理论生成。每一种诗学都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三曹”诗学作为一种诗学典范,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当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阐发可借鉴“三曹”诗学在艺术和美学上的开拓,进而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与体系的建设。
-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张立群 著本书以“思潮”、“现象”加“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者本人的“记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40年来中国新诗的整体演变及个性特质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显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新诗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结合的特色。
-
爱是铠甲,也是软肋微丹湜意《白发魔女传》是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影视剧传播广泛。本书对《白发魔女传》原著进行内容及人物的点评、分析,通过练霓裳与卓一航的故事,深度解析梁羽生先生笔下的爱情和人性。书中既有对原著的解读,也有对传统文化的透析,同时还联系现实,展现武侠世界里的恩怨情仇。
-
汉魏六朝书信研究刘银清 著本书以汉魏六朝时期的私人交往书信为考察对象,勾勒这一时期书信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每个阶段书信的特点,探讨其发展演变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每个阶段书信的成就与不足,揭示汉魏六朝书信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
明代贬谪诗研究刘英波 著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其感伤的创作基调、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复杂而幽微的特点。研究明代贬谪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的生命形态。
-
文化身份论域中的当代学院作家研究余艳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