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诠释与考证郭士礼 严丹 著.梁启超自述三十岁以前常做文学的东西,王国维早年更是在文学的“可爱”与哲学“可信”之间徘徊,胡适则更以考证《红楼梦》《水浒传》等扬名于学术界。在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中,史学似乎与文学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地纠缠在一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现代史家运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外缘因素有哪些?在现代史家眼中传统文学作品何以能够作为史料?现代史家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解读及运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史家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有何异同?原因何在?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风气转移的大背景下,其价值与意义何在?上述问题便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
中国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刘慧本书将中国当代大陆儿童诗作为研究对象,力求较全面、系统地考察近七十年当代大陆儿童诗的发生发展状况,从文学史语境考察当代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诗文本蕴含的内在思想和艺术选择。从诗学语境探究当代大陆儿童诗的丰富性和审美建构维度,分析当代大陆儿童诗的特异性和建构当代大陆儿童诗学的可能性问题。并从当代大陆儿童诗价值体认和发展不足两个方面进行估衡。以期为21世纪大陆儿童诗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
当代比较文学陈戎女《当代比较文学》是关于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集刊。该书的立意在于呈现近年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把握新时期学科守正与创新的脉搏。第六辑设有栏目“莎士比亚研究”“古典学与中世纪研究”“经典新译”“经典与阐释”“学术访谈”等。 本辑中论文和译文关涉的主题,时间跨度相当长,从古希罗跨越到20世纪现代诗歌。各个栏目殊为不同,然各美其美。本辑中,译文依然占有很大比重,有对赫西俄德笔下塔尔塔罗斯的研究,有胡克的经典作品《论宗教改革的政治后果》,还有对庞德《比萨诗章》的视觉分析。本辑其他栏目也各具特色。
-
与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和争鸣孙绍振本书为孙绍振先生的论文选,共选取了十余篇有代表性的论文,集中展现了孙绍振研究文艺学的理论成果。孙绍振研究文艺学主张立足于本土,立足于实践,同时鹰视前沿,及时追踪西方文论诸学派,并始终保持一种扬弃的态度。孙绍振认为:“ 西方文论失足的地方 , 正是我们的出发点 ,从这里对他们的理论 (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美国新批评 , 从结构主义到文学虚无主义的解构主义 ,从读者中心论到叙述学 ) 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批判 , 在他们徒叹奈何的空白中 , 建构起文学文本解读学 , 驾驭着他们所没有的理论和资源 ,和他们对话 , 迫使他们与我们接轨 , 在文学文本的解读方面和他们一较高下 。 也许这正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好机遇 。”
-
梅运生诗词论著辑要梅运生《梅运生诗词论著辑要》收录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锺嵘和《诗品》”“诗学论文选粹”和“历代词论专著提要”,从中不难看出梅先生继承了他的老师教诲他的注重儒家重世用的精神,以自己的扎实研究为裁断,而不人云亦云,这就是一代诗论大师的魅力情怀。尽管先生未曾见到自己的伟作面市,但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又是如何丰富……
-
体验与文学张奎志,亓元本书从“体验”角度梳理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历程,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和当代西方“体验”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同时也评价“体验”文学观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本书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离不开“体验”,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体验”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批评家也要用“体验”的方式来理解作品,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切的感受并“体验”着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体验”就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共同要求。从“体验”角度来理解文学就既把握住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质。
-
存在与超越陈敏探索心灵、研读内心是德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命题。德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被认为是“20世纪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他的思想及创作内容深邃复杂,具有多领域、跨学科的特点。本书以“存在”为主线,试图从文学、哲学、心理学三个模块拼贴出黑塞“向内之路”的多元地图,以期展现黑塞理想的“整体知识”图景。
-
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的小说世界宋波野上弥生子(1885—1985)是日本的长寿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多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野上弥生子经由夏目漱石的推荐和引导,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其初期作品大多以女性视角去描绘自身以及周边的日常生活;母性的觉醒促使她创作出多部以母子关系为题材的作品;接着,又从人性角度对日本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构,对日本左翼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理性关照;后期,她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自身心路历程的回望。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看到,弥生子的作品中,有对女性的现实处境的理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怀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同情,其创作风格重视细致观察与写实,擅长表现人物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情感。
-
文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李永平随着社会思潮的急剧转向,学术研究向学科交叉融合转向,教育手段向高技术和数字化转型。学科交叉促进新知识的诞生、新观念的形成,让研究走向深化。近年来,文学人类学研究借助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分子人类学、大历史的学科交叉,通过文献和田野推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神话考古、文明探源、认知神话学、文化文本、图像学、故事人类学、文化禳灾等研究领域。??如今,超越近代殖民话语体系,走出写文化藩篱,在口头与田野中把握人类叙述的诗性根脉,文学人类学所引领的文化和学术转向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研究生培养中,亟需一种体现近30年文学人类学研究成果的读物。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文学人类学教程》的配套出版项目,以“读本”的模式,选入了近30年来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尽力呈现出文学人类学的问题和前沿动态。
-
鲍善淳语文学论集鲍善淳本书收录作者在中国古代语文研究方面的众多成果,以小学、训诂、文献等为抓手,予以考证、注释《水经注》等古代作品字词句,讨论当时作品言语所具有的真实的含义,其考证方法与模式值得后学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