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古希腊] 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理想国》《斐德若篇》《会饮篇》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对话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使人不但看到思想的后成就或结论,而且看到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
-
口辩·文事·笔书胡大雷 著“口出”(口出以为言)为口头表达,“笔书”(笔书以为文)为书面表达,本书讨论“口出”与“笔书”的各自表达特点,详述古代经典著述中对“口笔之辨”的论述,讨论“口笔之辨”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表现,如“口出以为言”的文学活动、文体生成与“口出”“笔书”的关系、文学批评的“口出舆论派”与“笔书著述派”等,讨论先秦汉魏六朝著述从“口出”到“笔书”的形成过程。本书拓展出中古文学史研究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中古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讨论“口出”与“笔书”的各自表达特点,详述古代经典著述中对“口笔之辨”的论述,讨论“口笔之辨”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表现。
-
小说运转的秘密[英]玛戈特·利夫西广受评论界好评的《纽约时报》畅销作家玛戈特·利夫西为那些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渴望写作的人带来了打动人心的大师领读课。从福楼拜到简·奥斯汀,从亨利·詹姆斯到伍尔夫,通过文本细读,利夫西将带读者深入小说的内部运作模式,用独具个性的方式切入文学作品,探讨小说写作的技艺,关注伟大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个人经历之间的关联。在本书中,你将学习像一个写作者那样去阅读,寻找文学故事的密码——只有找到它,你才能理解并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
-
趣味叙事学傅修延 著势头强劲的叙事学热潮如今正席卷中国,然而叙事学又是一门颇具理论难度的学问,国内真正谙熟这门学问的人并不多。本来叙事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叙事现象,但是一些经典叙事学家却傲慢地声称结构分析不是阐释的侍女,叙事学的目的就是做分类和描述工作,这不啻是将叙事学幽禁在高高的象牙塔之内。本书每节均用问句为标题,文字清新,通俗易懂,改变某些读者认为叙事学枯燥乏味的印象,力求完成一部内容浅显、引人入胜的趣味叙事学。
-
情节线[美] 简·K-克莱兰 著《情节线》提供了一套独特的情节设计方法,在对大量小说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帮助写作者掌控情节走向,把握故事节奏,创作出跌宕起伏的故事。这套方法包括:??“三问”评价模式直击读者渴望??TRD(转折、逆转、高危时刻)方法精准控制节奏??《情节设计路线图》描绘故事思路??ICE模式和TRD检查表规避陷阱、完善情节“冲突越激烈,胜利越辉煌。”本书是作者继阿加莎奖获奖作品《悬念》之后又一力作,对于各种类型小说的创作者都是非常有启发的工具书。
-
刹那周眠 著本书是作者周眠以当下的视角、现代人的眼光,对若干唐诗与部分唐代诗人的品读文章结集。他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千百次进入唐诗,通过文本细读,尝试呈现唐朝诗人生命中被文字留存的刹那。这些刹那亦可视为一种“召唤”,唤醒历史,也唤醒旧日的生命。当它们与当下今人的生活和生命产生呼应,对盛唐气度和家国情怀的想象便得以苏醒。
-
诸城文存第1辑暂缺作者《诸城文库》系列丛书,是从浩繁的文献典籍、研究著述中,择其内涵厚重、特色鲜明者,统一整理编校而成。本书集中推出《大舜与大舜研究》《苏轼在密州》《苏轼与密州研究》《丁耀亢研究选粹》《李澄中文集》《刘统勋知见录》7部研究成果.这些著作资料性与研究性并重,可读性与学术性兼容,既是创作者积极探索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编纂者博征约取、辛勤劳动的宝贵成果,纵有沧海遗珠之憾,难掩龙城文化之光!
-
过去与未来之间蒋秀云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涉猎文学、音乐、戏剧、绘画、哲学、宗教、舞蹈等不同艺术领域。除了创作小说,她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品,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本书从现代性的角度,解读苏珊·桑塔格丰富的文艺思想,分析其主体现代性、美学现代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为我国当代文艺思想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李永东李永东教授的专著《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以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在关系。涉及的主要民国城市为南京、重庆、北京、天津、成都等。该著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力求有所创新,观点有新意,拓展了城市想象研究的路向。本书抓住城市身份和作家身份考察民国国都(北京、南京、重庆)和租界城市(天津、上海)的文学想象,阐发出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相互建构的关系。丰富了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的理论,运用城市互观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天津等城市想象的研究得出了新颖的结论。
-
中国现代文学史孔范今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对象的文学史书,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始,迄今已历数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的成果仅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者就已非个位数所能尽数;而相关于这段文学史的专著,则更是如众星闪烁,多不胜数了。编写这部教材时,编者努力遵循如下几条原则或者说是预设的约定:1.坚持积极的态度,尽力提供一个贴近史实的框架结构和更为合理的阐释系统,显现一种新的学术视野。2.坚持学术的立场,以客观、公正的学术眼光重新看待各类文学史对象,并作出更契合对象实际价值呈现的评价。3.坚持以文学的发展为本教材史学结撰的主体。4.坚持治文学史所必需的经典化原则,对丰富而价值不等的文学对象作出必要的取舍和用笔轻重不同的处理。5.不臆构,不妄言,坚持论从史出。在编写体例上,我们采取了以历史和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为“编”,以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学群体、作家为“章”“节”的做法,采取了在其先引起重要影响的时段予以集中介绍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