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进入诗歌王志军 著本书是“大雅文丛”系列品种之一,是青年诗人、评论家王志军北大诗歌课堂讲义的整理稿。作者以其二十多年来的诗歌写作、评论经验,以及对国内外诗歌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积累,总结了有效的诗歌阅读和写作方法,在北京大学的课堂进行了讲授,并在本书中进行了系统呈现。 新诗从诞生以来,误解和偏见颇多,这部讲稿围绕诗歌的基本问题——内容、抒情、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六个层面展开,澄清常见的误解,提出独到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诗歌入门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是现代诗歌观念的根基,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建立对现代诗歌乃至全部艺术基本的审美意识。不同于当前不少诗论的晦涩、空泛,本书尤其注重对当代优秀诗作深度细读,力图通过下学而上达的经验主义进路,更具体、生动地阐明幽微之义。对于广大诗人和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进入诗歌之门”的一部带有启发和指南性质的读本。正如作者所说,“诗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裁,而是对世界理解的方式,是关于我们自己和这世界恒久又新鲜的知识”。
-
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李洪华 著中国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关系密切而复杂。都市一方面是现代文学的物质基础,为现代作家提供生活资源和出版市场;另一方面都市也是现代文学的审美对象,为现代文学提供各类题材内容。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体验各不相同,既有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因个人化的经历使然。本书主要以鲁迅、老舍、张爱玲、茅盾、沈从文、徐訏、新感觉派、象征派、现代诗派、九叶派、王安忆、方方、池莉、方方、池莉、叶兆言、苏童、贾平凹、叶广芩、王朔等的都市体验和都市书写为对象,探讨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关联。
-
联合副刊文学生产与传播研究李光辉 著“联副”根植于报纸媒介进行文学生产,其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等场域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互动,也正是在这种互动中,来自不同场域的力量分别在不同时期主导了“联副”的文学生产,并因此形塑出不同时期殊异的文学景观。本书以“联副”前四十年的文学生产为考察对象,借鉴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框架,分别从“联副”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互动的角度,回到文学生产的“现场”去历时性地细致考察相关文本。一方面试图梳理并廓清“联副”前四十年文学生产所创造的具体文学图景,另一方面也试图从关系的视角切入,厘清“联副”不同时期殊异文学景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生成机制。
-
文学理论前沿王宁 著《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书是第24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和“流散与后殖民批评”三个栏目,共九篇文章。这些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出了新的阐释。
-
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著本书以黄绍锵先生捐赠给广州市地方志馆特藏室的邮品介绍为主体,是为“第一编:话说珍邮”,分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港澳地区、世界珍邮四部分;其中囊括了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60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寿邮票”)、中华第一邮——大龙邮票、世界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等。“第二编:邮人说邮”收录了邮界对其中的主要邮票进行研究的文章数篇。第三编:将穗邮单列成编,体现了捐赠者对故土故国的浓浓深情。
-
幼儿文学吴振尘 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侧重于讲解阅读、赏析和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有13章,包括幼儿文学的原理、幼儿文学的批评、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寓言、幼儿故事、图画书、幼儿科学文艺、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幼儿动画和幼儿小说。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每章均由教学目标、引入案例、正文讲解、小结以及思考与练习等组成。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或对幼儿文学感兴趣人员的自学参考用书。
-
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的研究李蕾,王艳梅,王家超 著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产物,它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部分,也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其他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点,本书分别从十部分进行阐述,对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审美观念;文学的本质和特性;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读者心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性意义;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研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希望能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文学彭松乔 著本书稿以源于文学实践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从解码、思辨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全书包括“诗歌研究”“小说研究”“理论探索”“综合研究”四个部分。“诗歌研究”中的几篇文章,既有对当代旧体诗词方面的论析,也有对中国现当代诗人和诗歌现象的探询,还有对中西方古典诗歌意象的比较。“小说研究”中的几篇文章,既有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古代经典作品和现代作家作品的重新审视,也有从地域特色角度对荆楚作家创作风格的剖析,还有一篇是对当代作家长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理论探索”中的几篇文章,则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角度,反思和探寻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境遇、现状、命题和路径。“综合研究”中的几篇文章,则将研究视域扩展开来,对一些难于归类却又是文学研究中不得不予以重视的个案,展开综合分析。其中,大部分文章均已在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
-
虚构的现艺黄德海 著人很难在没有精神保护的情况下从容生活。精神方面的保护,很多时候如同我们需要物质的食粮。有了那些由虚构编织成的保护系统,人可能会增加些力量去面对黑暗、虚无和灾难,以免不经意受到精神方面无法挽回的伤害。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心都能够被防护到——因此人永远需要发现,但虚构起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保护作用。 《虚构的现艺》收录了黄德海的17篇文学批评,这17篇文学批评里贯穿着黄德海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黄德海认为各类经典著作中提供的完美理论框架和精妙文学见解,不能照搬照抄,也就不能提供给我们一直渴求的理论依据——除非削足适履,让文学作品对某些理论委曲求全;或者削履适足,让理论对某些作品迁就忍让。与文学创作类似,文学批评要表达的,也是写作者的独特发现。 黄德海主张文学评论应该回到我们置身的当下,与批评对象共同成长,在深入、细致阅读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获得具体的感受,回应具体的现象,得出具体的结论。
-
鲁迅文学的内面张业松本书为作者在近年发表的鲁迅研究讲稿和学术论文基础上整理条贯而成的鲁迅研究专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在相关课题上的代表性成就,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前沿性。其中关于《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铸剑》等经典作品的细读,关于《野草》《朝花夕拾》“整本书”及鲁迅文学的思想底色、经典价值、后续影响等难点问题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及文本细读的理论与方法的讨论等,都具有重新打开文本、激活领域、引领风气的作用。本书的出版,将使作者在相关领域的成就更为可见,对于引领新时代鲁迅文学阅读和普及亦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