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三联精选·英雄变格白惠元本书聚焦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中国视阈下的嬗变,无论是英雄和斗士,还是“行者”或“猴孙”,无论是反抗者还是皈依者,这一形象都折射出背后的“时代精神”。书稿不仅立足于“中国故事”孙悟空,亦有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与建构的讨论,不仅探讨“之前”,亦关注“当下”,是一部精彩的文化研究著作。
-
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张广海 著《“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文学”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揭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在论争中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收获广泛的认同,从而在文坛迅速崛起。
-
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江西诗派研究》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教授的博士论文,1986年由齐鲁书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宋诗流派研究专著。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自觉形成的诗歌流派。本书八章,以江西诗派“三宗”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研究重心,历述江西诗派的产生发展、诗歌理论及其影响与历史价值,更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诗坛地位等方面对江西诗派整体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全面、系统地勾勒出江西诗派的历史面貌。附录三篇专论,对江西诗派颇受争议的问题,如黄庭坚“夺胎换骨”理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
书,儿童与成人[法]保罗·阿扎尔 著,梅思繁 译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起源之作,也是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常备工具书。与《欢欣岁月》一起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璧”。凡是关心和热爱儿童文学、关心孩子的人,都绕不过这一本书。 《书,儿童与成人》创作于1932年,为法国及全世界打开了一个当时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这让当时的作家及出版人看到了为儿童写作的独特魅力,意识到为儿童创造一本小书的珍贵意义。阿扎尔不仅从纵向(即时间)叙述了儿童文学的现实发展状况,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及一些经典读物和作家进行客观评析。而且他还凭借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比较文学知识的底蕴,从横向(即空间)对不同地域的儿童文学进行比较。通过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早期各国的儿童文学特色,告诉读者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优秀儿童出版物的评价标准;此外,在如何向儿童推广优秀出版物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介绍了一些国家建设性的经验和做法。
-
纯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为北师大教授张清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讲学期间的讲稿,课题名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本书系统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历史观念与叙事的变革,从“革命历史叙事”到 “启蒙历史叙事”,再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这一变化过程。作者对历史叙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意识的演变,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作者还对典范作家作品逐一细读分析。作者张清华是莫言、余华、苏童等当代作家的长期研究者,对他们的创作风格有极为深入的认识,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
群众肖铁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
沉默之子[英]迈克尔·伍德 著,严韵 译《沉默之子》收入了当代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学评论文章中,这些文章所论及的作家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马尔克斯、石黑一雄,到耀眼的英国哥特小说家安吉拉·卡特,到拉美文学四大天王之一的科塔萨尔,到法国著名作家式的批评家罗兰·巴特,到米兰·昆德拉和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卡尔维诺等,借这些著名作家,迈克尔·伍德探讨了二十世纪小说的两难境地——失落的天堂、失去的确定性、幻想的诱惑、对言语之下沉默的追求。
-
传播理论的世界文学镜像王亦高、吴翼翔、潘俊鑫《传播理论的世界文学镜像》勾勒与描绘了传播学理论的基本脉络,继而展开了若干理论思考,兼涉文学、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观赏并领略传播学的知识图谱,更能够被邀引着将理论知识与文学鉴赏相联系,进一步力图对相关社会现象与心灵现象有所感触、体验、思考、省悟。本书适合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及高校广大师生阅读品评,同时亦适合每一位对传播学尤其是文化研究领域有一定兴趣的读者参详浏览。特别地,对世界文学抱以普遍热情的青年读者亦可从本书中汲取到丰饶营养,以充实自己的思想武库。
-
中国音乐文学杨赛中国音乐文学,又称歌诗之学、声歌之学,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学问。《中国音乐文学》全书凡十二章。前五章为中国音乐文学原理:声歌之道、情感论、语感论、乐感论、美感论;后七章为中国历代歌诗:先秦歌诗、汉蜀魏晋南北朝隋歌诗、唐歌诗、五代南唐歌诗、北宋歌诗、南宋歌诗、金元明清歌诗。各章之前置导论,介绍歌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选经典诗谱、词谱、曲谱210首,附有作者、解题、注释、音谱、曲情、词选若干项,并附有古谱诗词演唱音频。本书力图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音乐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白话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推动当代声乐创作和表演,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王瑶 著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了王瑶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三个高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辑录的就是后两个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巴金小说以及五四时期散文、现代文学民族风格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的论述带有时代印记,同时也能从中看到王瑶先生追求学术研究学科化的努力。王瑶先生透过丰富、复杂的文学史现象,在整体性的视角和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探寻文学史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其精神和方法,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具有"典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