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市叙述1949-1966徐刚 著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主题,展开“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城市表述研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进而探求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学表述。尽管在这种表述背后,暗藏着“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和内在焦虑,却是从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遗产和教训的不错视角。
-
爱是铠甲,也是软肋微丹湜意《白发魔女传》是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影视剧传播广泛。本书对《白发魔女传》原著进行内容及人物的点评、分析,通过练霓裳与卓一航的故事,深度解析梁羽生先生笔下的爱情和人性。书中既有对原著的解读,也有对传统文化的透析,同时还联系现实,展现武侠世界里的恩怨情仇。
-
澳大利亚后现代实验小说研究王腊宝 等暂缺简介...
-
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祝鹏程 著本书是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全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观念为切入点,来观照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情况。作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声为个案,全面考察其在当代北京文化市场中的传承状态、生产过程与社会效应,挖掘其对于当下民众的多元意义,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与《公约》的对比中揭示国内非遗保护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描绘出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有的理想状态。全书突出展示了民间文化资源介入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对于推进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社会参与不无裨益。
-
古典文学的旧学与新知周明初 主编本书是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全体教师(含五年内退休及调离的教师)的论文代表作合集。绝大多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表的论文,而尤以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为多,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同仁们的研究状况以及所达到的水平。现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和文学批评史四个研究方向,将论文作者依照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加以编排,同一作者的论文集中编排在一起,而同一方向的作者,则按年龄进行序次。
-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与文学的诗学关系考论梁结玲著乾嘉时期,朴学取代理学成为主流学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乾嘉学人重新思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关系。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前者对抗朴学,后者拥抱朴学,两者旨趣迥异。性灵说与乾嘉义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朴学的博雅考证推动了乾嘉时期的骈文创作。乾嘉学者将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此时的骈散之争是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延伸。在乾嘉朴学的影下,通俗文学也具有了浓厚的考证色彩。
-
胡适文学思想探源王光和 著本书以“继承”和“借鉴”为切入点,将胡适1917-1937年的文学思想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西文学交流的历史脉络中,探讨胡适文学革命思想形成的历史成因、个性特征、传统基础、西方资源,分析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内涵,涉及白话语言观与白话文学观、新诗理论、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以中国古典小说考证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观等重要方面。
-
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史倪浓水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在充分吸收有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十多年来所搜集的古代海洋文学的文献(包括海洋地方性文献),以时代变迁为经,以海洋小说、海洋散文和海洋诗词歌赋为纬,梳理、分析和描述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海洋文学发展脉络,力图总结、提炼它的规律性因素,是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具有通史性质的一部古代海洋文学史研究专著。
-
论人生季羡林“大家经典轻收藏系列·季羡林”系列书包括四个分册,主题分别为“养猫记”“远行记”“论人生”“论读书与写作”,选取对应主题之下季羡林老先生的经典散文篇目,集结成册。“养猫记”收录了季老关于养猫以及描写其他动物、植物等的文章,呈现季老与动物互动,以及季老眼中万物有灵皆可入笔的生活情趣。“远行记”收录进了季老在国内旅游文化胜地以及欧亚国家旅游的记录文字,跟随季老脚步,呈现不同地域的自然与人文风情。“论人生”收录季老关于人生主题的经典篇目,呈现季老的人生智慧。“论读书与写作”辑录季老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典文章,包括荐书、写作技法等等。本书目标读者为包括都市年轻白领、高校生在内的年轻读者群体。
-
山海经与动画美学唐晓梅,唐世贵 著本书研究《山海经》图像类别与当代动画角色造型模型美学理论体系之关系,从而为当代动画设计与创作提供全新的美学理论体系支持。全书首先将《山海经》原图分为生命原型、生活原型、生态原型,构成其美学理论体系。其次运用荣格心理分析学理论,重点从二者图像的相似性、相承性、同一性三个美学命题,深层次开拓当代动画设计与创作选材与《山海经》图像的渊源关系,《山海经》古图原本是人类共同心灵的遗留物,成为当代动画设计、创作者取之不竭的美学灵感源泉。后归纳到:当代动画设计与创作一旦与高科技——人工智能相结合,那么,《山海经》古图类别不仅在当代动画角色造型方面,甚至在未来动画审美领域,必将重新焕发审美价值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