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 教研室编写;刘黎明 主编《中国文学》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教材,共四册,*选了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的经典作品。每册书按照时代分为上下编,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分为若干章,每章分若干节,即一个教学单元,每节的主要内容为“作家传略”与“作品选读”,后附“辑录”与“参考书目”,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中国文学》自首次出版二十多年以来,多次重印,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中国文学》为古代文学专业用书,故采用繁体出版。
-
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 教研室编写;吕肖奂,周裕锴,金诤 主编《中国文学》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教材,共四册,*选了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的经典作品。每册书按照时代分为上下编,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分为若干章,每章分若干节,即一个教学单元,每节的主要内容为“作家传略”与“作品选读”,后附“辑录”与“参考书目”,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中国文学》自首次出版二十多年以来,多次重印,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中国文学》为古代文学专业用书,故采用繁体出版。
-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王风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书写语言与文章体式的复杂演变。作者主要从晚清民初的文章入手,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予以考察。其严复、章太炎、刘师培、林纾、周氏兄弟等专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他们各自的文言选择中的现代要素,以及如何影响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变革。另一部分则分专题,分析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复杂纠葛,鲁迅杂感的起源,以及晚清到五四期间书写语言的变革。全书线索交错、问题玄奥,而作者条分缕析、旁引曲证,以申明其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如白话替代文言的问题,作者从考察书写形式的变化为入口,指出诸多现代书写因素首先是在文言内部实现的,而到文学革命时期,被移用到白话中,由此产生现代书写语言。类此论述,为学界前所未见。
-
笔补造化杨万里 周剑之 著本书中,笔者于唐代部分选取了在诗歌叙事艺术方面有创新性的诗人(杜甫、元稹、白居易、李贺等)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来剖析唐代诗歌叙事传统的某些特质。至于宋代部分,则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这也是考虑到宋代诗歌创作的现实状况而选取的研究策略。宋代很少有像白居易、元稹这样写叙事诗的典型作家,但在普遍倾向性方面规律性更强。作为唐宋诗体文学的一个大门类,唐宋词的叙事传统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唐宋诗中诗题、诗序和诗注的叙事性研究亦在本书中呈现。
-
《中国小说史略》校注鲁迅 著;陈平原、鲍国华 编注本书以鲁迅生前最后修订的《中国小说史略》版本,即1935年6月北新书局第十版再次修订本为底本,对各版本展开汇校,借此呈现鲁迅在文字、观点和体例方面的历次增删修改。本书不注基本知识,采用“以鲁注鲁”方式,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以外的各类著述,包括学术著述(专著、论文、演讲、辑校古籍序跋等)、杂文、书信中涉及中国小说史的内容,附注于相关语句之后,以呈现鲁迅著作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展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历程与观点全貌。同时,本书选择鲁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若干段落,放置在相关位置,配以精美图片,以显示根据记录整理的《变迁》与课前准备讲义的《史略》之间的差别,除了听众迥异、场合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还有文言与白话的巨大缝隙,两厢对照阅读,相信对一般读者与专业学者,都会大有裨益。
-
中国现代新诗的谱系与传统李怡本书为论者多年致力中国现代新诗史论研究的论述精编,从新诗发展史到中外诗歌的艺术渊源,再到诗人论、作品论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均有涉及,是进一步探索和梳理中国现代新诗一系列重要现象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总结中国新诗内在脉络与发展谱系的重要思路。
-
缪斯到来时[西[劳尔·克莱马德斯(Raúl Cremades)灵感与写作是文学创作的两副面孔。本书以此二者为线索,力求展现20世纪和21世纪的16 位西葡语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过程。对于每位作家而言,灵感与写作的表现形式都不同。作者通过与作家或作家的家人、密友面对面的访谈,深入研究作家的作品、演讲稿、采访稿等文字材料,生动地呈现了这些伟大作家的创作日常和文学理念。本书展现了缪斯女神“幸临”作家的特殊时刻:拉斐尔·阿尔贝蒂流亡巴黎期间的一个孤独又悲伤的夜晚,在广播电台的工作间里写出了他最动人的情诗之一《鸽子》;某日,若泽·萨拉马戈在里斯本的一家餐厅里等待上菜的时候,突然,就如同被灵感之箭射中一般,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失明症漫记》的故事情节;博尔赫斯每天早晨都会在家中泡澡,他会在泡澡时思索并决定是否将前一晚的梦境写成一则故事或一首诗;卡洛斯·富恩特斯曾在写作时突然感觉到已故儿子的力量出现在自己体内;科塔萨尔在写《跳房子》时几乎完全被笔下的人物牵着走, 丝毫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巴勃罗·聂鲁达是在醉心于星空时写下《热情的投掷者》中的第一首诗的,因为他受到了“天空的撞击”……
-
21世纪数字文娱审美透视何志钧 等 著21世纪以来,数字文娱(文艺)审美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也暴露出了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将现象透视、文本细读、案例剖辨、理论分析冶于一炉,对近年涌现的网络剧、微动漫、短视频、电子游戏、文字冒险游戏、“蒸汽波”艺术、网络文娱节目、网络创意文本和新世纪以来的重要网络写手今何在、唐家三少、血红、飞天、月关、风御九秋等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透视和解读,力求大处落墨、细处着眼,在勾勒21世纪数字文娱审美发展的整体概貌的同时,对新世纪数字文娱审美进行细部特写和文本具体解析,并对数字美学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和论析。
-
《西厢记》和《塞莱斯蒂娜》的比较研究夏添《西厢记》是中国封建社会四大古典戏剧之一,《塞莱斯蒂娜》被认为是仅次于《堂吉诃德》的西班牙名著。这两部作品虽然诞生于它们各自的社会历史和文学思潮中,在文章结构和风格上都颇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存在多处明显的巧合。这些巧合不仅体现为其故事情节均围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展开,还体现在情节发展、戏剧结构、人物特点等方面,特别是它们都重点突出了牵线搭桥者红娘和塞莱斯蒂娜的人物形象。然而截至目前还没有著作对二者进行全面且深刻的比较研究。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深度剖析这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点,以找到其相似性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根源。
-
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研究谷文彬六朝以来,佛教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人士所接受,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亦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表现为在志怪小说中衍生出以“称道灵异”为主旨的佛教灵验类小说。然而,作为唐前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佛教灵验类小说在以往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却相对薄弱。本书通过史学、宗教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和沟通,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紧紧围绕《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从分析个案入手,具体论述这类小说生成的历史语境、文体特征、美学意蕴、成书过程,探讨此类小说与佛教信仰、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归纳了此类小说在小说史、宗教史、社会史上的意义及影响等议题。本书视野开阔,引证繁富,考订精到,对材料与观念多有开拓,对于深入开展唐前小说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