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
作者:俞良早
出版社:中央党校
出版时间:2006-07-01
ISBN:9787503534874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重视从东方的视角来研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产生了一些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论文,还产生一些阐述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论文,这些论文均公开发表于我国的学术刊物上。现在出版的这部《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是以从前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撰写而成的。本书第一章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第二章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第三章论证了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第四章论证了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第五章论证了毛泽东的东方理论。第六章论证了行进中的东方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探讨。 这部著作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探讨,也就是说,作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深入,有待于形成更有深度、更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当为达到这个目标不断进取。
作者简介
俞良早,湖北汉阳人,1951年生,当过农民、军人和工人。1982年9月由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列宁与俄罗斯问题研究所”所长。现学术职务有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专题全文转载100多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摘要50多篇次。撰写和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列宁主义研究》、《列宁后期思想探要》、《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创论“东方列宁学”》、《东方社会主义行进中:共产党执政与党的建设》等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重点项目三项和厅局级重点项目六项。当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先后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各一项,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厅局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十余项。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论
一、关于创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研究对象
(三)创立“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关于第一个阶段及其定位
(二)关于正确地把握第二个阶段
(三)关于第三个阶段的若干重要特点
三、列宁与邓小平: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成熟
(一)20世纪是东方社会主义的世纪
(二)世纪初与世纪末的考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成熟
(三)何谓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
四、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一)深深地扎根于东方社会的土壤里
(二)大胆地探索前进的道路
(三)渐进地走向社会主义目标
(四)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
五、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飞跃
(二)一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最伟大成果
(三)推进新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理论武器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
(三)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东方社会理论
二、恩格斯晚年对东方发展的科学预见
(一)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将陷入“无出路状态”
(二)东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和东方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三、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革命胜利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开端的思想
(一)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的思想
(二)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的思想
(三)对理论界现成观点的评论
四、《共产党宣言》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
(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
(二)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章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产生和成熟
(二)列宁东方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
(四)列宁东方理论的历史地位
二、列宁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思想
(一)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声援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高度评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他们的事业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和展望
三、《怎么办?》与东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
(一)驳斥“反对正统”、“批评自由”的口号
(二)增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
(三)必须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
(四)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
四、“渐进发展”的理论
(一)“渐进发展”理论的进程
(二)“渐进发展”的形式或措施
五、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思想
(一)建立适合的农业生产形式和农村政权组织
(二)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农村建设
(三)执政党代表农民的利益和关心农民的生活
六、关于苏俄三个时期三种工农联盟的思想
(一)以工人阶级及其执政党支持对农民平分土地和农民拥护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
(二)以工人阶级支持贫苦农民同富农作斗争和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
(三)以工人阶级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并领导农民建设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工农经济联盟
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与思想
(一)革命前对先进文化的认识
(二)革命胜利初期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
(三)晚年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
八、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
(一)执政党决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危险”
(二)执政党“领导政治”的当务之急:调整工农关系
(三)执政党要善于“用别人的手来建设经济”
(四)清除党内“最可恶的敌人”——官僚主义者
第四章 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斯大林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
(二)斯大林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
二、斯大林“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一)“一国能够建成”论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二)“一国能够建成”论的历史作用和理论缺陷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民主的趋向与“不稳定”的矛盾: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政治根源和社会根源
(二)难得的“稳定”: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与他种社会制度的比较
第五章 毛泽东的东方理论
一、概论
(一)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出发论述东方观点
(二)从中国及东方的社会实际出发论述东方观点
(三)对毛泽东东方理论的评论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思想
(一)关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和意义
(二)关于发展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
(三)关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三、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思想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向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第六章 行进中的东方社会主义
一、20世纪东方发展的三大规律
(一)以社会主义方式或者企图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发展
(二)在同西方强烈的抗争和反击中实现发展
(三)主动融入全球化以图发展
二、从经济落后性看俄、中等国社会主义先于西方胜利的必然性及其发展中的曲折性
(一)经济相对落后性决定了这些国家先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根源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性
三、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比较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低潮
(二)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速度
(三)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全球化的性质与社会主义问题
(一)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二)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五、执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一
(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生产力
(三)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关于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六、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
(一)何谓“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采取正确的措施和途径推进先进文化
(三)抵制和批评错误的文化倾向
七、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
(一)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兴办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以增进人民的利益
(三)同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
(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关于代表人民利益重要性的认识
后记
第一章 总论
一、关于创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研究对象
(三)创立“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关于第一个阶段及其定位
(二)关于正确地把握第二个阶段
(三)关于第三个阶段的若干重要特点
三、列宁与邓小平: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成熟
(一)20世纪是东方社会主义的世纪
(二)世纪初与世纪末的考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成熟
(三)何谓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
四、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一)深深地扎根于东方社会的土壤里
(二)大胆地探索前进的道路
(三)渐进地走向社会主义目标
(四)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
五、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飞跃
(二)一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最伟大成果
(三)推进新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理论武器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
(三)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东方社会理论
二、恩格斯晚年对东方发展的科学预见
(一)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将陷入“无出路状态”
(二)东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和东方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三、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革命胜利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开端的思想
(一)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的思想
(二)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的思想
(三)对理论界现成观点的评论
四、《共产党宣言》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
(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
(二)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章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产生和成熟
(二)列宁东方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
(四)列宁东方理论的历史地位
二、列宁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思想
(一)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声援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高度评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他们的事业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和展望
三、《怎么办?》与东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
(一)驳斥“反对正统”、“批评自由”的口号
(二)增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
(三)必须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
(四)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
四、“渐进发展”的理论
(一)“渐进发展”理论的进程
(二)“渐进发展”的形式或措施
五、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思想
(一)建立适合的农业生产形式和农村政权组织
(二)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农村建设
(三)执政党代表农民的利益和关心农民的生活
六、关于苏俄三个时期三种工农联盟的思想
(一)以工人阶级及其执政党支持对农民平分土地和农民拥护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
(二)以工人阶级支持贫苦农民同富农作斗争和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
(三)以工人阶级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并领导农民建设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工农经济联盟
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与思想
(一)革命前对先进文化的认识
(二)革命胜利初期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
(三)晚年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
八、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
(一)执政党决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危险”
(二)执政党“领导政治”的当务之急:调整工农关系
(三)执政党要善于“用别人的手来建设经济”
(四)清除党内“最可恶的敌人”——官僚主义者
第四章 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概论
(一)斯大林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
(二)斯大林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
二、斯大林“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一)“一国能够建成”论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二)“一国能够建成”论的历史作用和理论缺陷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民主的趋向与“不稳定”的矛盾: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政治根源和社会根源
(二)难得的“稳定”: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与他种社会制度的比较
第五章 毛泽东的东方理论
一、概论
(一)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出发论述东方观点
(二)从中国及东方的社会实际出发论述东方观点
(三)对毛泽东东方理论的评论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思想
(一)关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和意义
(二)关于发展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
(三)关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三、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思想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向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第六章 行进中的东方社会主义
一、20世纪东方发展的三大规律
(一)以社会主义方式或者企图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发展
(二)在同西方强烈的抗争和反击中实现发展
(三)主动融入全球化以图发展
二、从经济落后性看俄、中等国社会主义先于西方胜利的必然性及其发展中的曲折性
(一)经济相对落后性决定了这些国家先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性根源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性
三、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比较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低潮
(二)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速度
(三)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全球化的性质与社会主义问题
(一)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二)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五、执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一
(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生产力
(三)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关于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六、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
(一)何谓“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采取正确的措施和途径推进先进文化
(三)抵制和批评错误的文化倾向
七、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东方社会主义历史的印证
(一)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兴办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以增进人民的利益
(三)同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
(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关于代表人民利益重要性的认识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