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爱因斯坦在中国
作者:(美)胡大年 著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ISBN:9787542840578
定价:¥33.6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人为什么能在1917年至1920年代中期,迅速地、不费力地、而且实际上无争议地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这部引入入胜的著作中,胡大年为我们提供了优雅而有说服力的答案。本书的另一项贡献是,胡以多层次的专业知识,为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作了生动的小传,从而使其研究人性化。“文革”期间的主要意识形态鼓吹者们强行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企图,为一个精彩的故事提供了严酷而又扣人心弦的结局。本书由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系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史料为基础,揭示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历程,探讨了中国吸收相对论的特点,分析了1917—1979的60余年间,中国公众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转变原因。本书收录了唯一一张爱因斯坦在上海的图片。
作者简介
胡大年,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先后任教于马萨诸塞大学和马里兰州的州立摩根大学,现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历史系及亚洲研究项目助理教授。胡大年是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史学会、亚洲研究学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会员,其目前的研究工作集中于20世纪中国物理学史和中外比较科学史。
目录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说明
致谢
前言
第1章 西方物理学传入中国
1.1 耶稣会士的介绍
1.2 19世纪的科学翻译
1.3 物理学教育的开始
第2章 中国拥抱相对论
2.1 相对论初现于中国
2.2 中国的第一场相对论演讲
2.3 “五四运动”的影响
2.4 作为科学革命者的爱因斯坦
2.5 罗素在中国的演讲
2.6 爱因斯坦承诺访问北京
2.7 日本的学术影响
第3章 相对论传播和研究的6位先驱
3.1 李芳柏的电磁自然观
3.2 夏元琛的“以太”情结
3.3 周昌寿敏锐而有洞察力的介绍
3.4 魏嗣銮和德国的影响
3.5 周培源的相对论理论研究
3.6 游学四方的束星北
3.7 相对论的吸收
第4章 从杰出的物理学家到“渺小的哲学家”
4.1 爱因斯坦的早期形象
4.2 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
4.3 科学和玄学之争
4.4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声援
4.5 爱因斯坦的社会和政治思想
4.6 爱因斯坦的形象蒙污
4.7 爱因斯坦研究重现中国
第5章 爱因斯坦:从批判中重生的偶像
5.1 北京的批判运动
5.2 上海的批判运动
5.3 《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
5.4 《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讨论”
5.5 重新评价爱因斯坦
结语
缩略语
注释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1917—1949年出版的关于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中文文献
附录3 蔡元培1932年致爱因斯坦等的电报
附录4 周培源1938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5 束星北1943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6 对附录5的评注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说明
致谢
前言
第1章 西方物理学传入中国
1.1 耶稣会士的介绍
1.2 19世纪的科学翻译
1.3 物理学教育的开始
第2章 中国拥抱相对论
2.1 相对论初现于中国
2.2 中国的第一场相对论演讲
2.3 “五四运动”的影响
2.4 作为科学革命者的爱因斯坦
2.5 罗素在中国的演讲
2.6 爱因斯坦承诺访问北京
2.7 日本的学术影响
第3章 相对论传播和研究的6位先驱
3.1 李芳柏的电磁自然观
3.2 夏元琛的“以太”情结
3.3 周昌寿敏锐而有洞察力的介绍
3.4 魏嗣銮和德国的影响
3.5 周培源的相对论理论研究
3.6 游学四方的束星北
3.7 相对论的吸收
第4章 从杰出的物理学家到“渺小的哲学家”
4.1 爱因斯坦的早期形象
4.2 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
4.3 科学和玄学之争
4.4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声援
4.5 爱因斯坦的社会和政治思想
4.6 爱因斯坦的形象蒙污
4.7 爱因斯坦研究重现中国
第5章 爱因斯坦:从批判中重生的偶像
5.1 北京的批判运动
5.2 上海的批判运动
5.3 《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
5.4 《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讨论”
5.5 重新评价爱因斯坦
结语
缩略语
注释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1917—1949年出版的关于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中文文献
附录3 蔡元培1932年致爱因斯坦等的电报
附录4 周培源1938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5 束星北1943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6 对附录5的评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