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
作者:蔡铁权 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2-01
ISBN:9787308036054
定价:¥1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正当我们步入21世纪之际,迎来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迫切要求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将以作画新的面貌出现。因此,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已成为我省各级中小学师训和干训的当务之急。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为满足培训之需要,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浙教师[2002]194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下发的通知》(浙教师[2002]259号)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于2002年12月组织编写了《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料选编》(内部发行)作为培训的基本材料。在一年多的培训时间里,《资料选编》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肯定。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同时,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理论研究,深入基础教育实际,广泛调研,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一起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这样,重新编写一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简介
暂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21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第二章 新课改的理念与新课程的创新
一、新课改的理念
二、新课程的创新
第三章 理解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改革
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本分析
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
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生活化主题分析
第四章 新课程与教师
一、新课程:挑战与机遇
二、教师与课程:历史学与课程学考察
三、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
四、角色转换:教师的准备
第五章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及类型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三、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建立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概念与诠释
二、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追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与类型
四、校本课程开发:程序与模型
五、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
第七章 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科课程之辩护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背景与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解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制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第九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一、评价、课程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课程评价观
三、课程评价的新方法
四、走向发展性评价
第十章 新课程与学校发展
一、改善学校的结构形式
二、积极进行课程管理与开发
三、努力建构学习型组织
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
五、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
后记
一、21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第二章 新课改的理念与新课程的创新
一、新课改的理念
二、新课程的创新
第三章 理解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改革
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本分析
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
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生活化主题分析
第四章 新课程与教师
一、新课程:挑战与机遇
二、教师与课程:历史学与课程学考察
三、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
四、角色转换:教师的准备
第五章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及类型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三、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建立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概念与诠释
二、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追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与类型
四、校本课程开发:程序与模型
五、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
第七章 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科课程之辩护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背景与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解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制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第九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一、评价、课程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课程评价观
三、课程评价的新方法
四、走向发展性评价
第十章 新课程与学校发展
一、改善学校的结构形式
二、积极进行课程管理与开发
三、努力建构学习型组织
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
五、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