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作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时间:2006-04-01
ISBN:9787117074506
定价:¥1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有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20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多修订编写完成。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2003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及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完成的。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他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病情及经济情况。依照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并根据指南逐步提高控制率。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ARB)以上几种药物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低剂量复方降压制剂。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十分重要,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高值人群都应认真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作者简介
目录
1. 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2. 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2.1.1 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2.1.2 饮酒
2.1.3 膳食高钠盐
2.2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2.2.1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2.2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2.2.3 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
2.2.4 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
2.3 心血管病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
2.3.1 年龄
2.3.2 性别
2.3.3 吸烟
2.3.4 血脂异常
2.3.5 超重和肥胖
2.3.6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2.3.7 C-反应蛋白
2.3.8 缺少体力活动
2.3.9 心血管病病史
3. 诊断性评估
3.1 家族史和临床病史
3.2 体格检查
3.3 实验室检查
3.4 血压测量
3.4.1 诊所血压
3.4.2 自测血压
3.4.3 动态血压
3.5 寻找靶器官损害及某些临床情况
3.5.1 心脏
3.5.2 血管
3.5.3 肾脏
3.5.4 眼底镜检查
3.5.5 脑
3.6 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
3.6.1 肾实质性高血压
3.6.2 肾血管性高血压
3.6.3 嗜铬细胞瘤
3.6.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6.5 柯氏综合征
3.6.6 药物诱发的高血压
3.7 遗传学分析
4. 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4.1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作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子
4.2 按血压水平分类
4.3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4.3.1 低危组
4.3.2 中危组
4.3.3 高危组
4.3.4 很高危组
5. 高血压的治疗
5.1 治疗目标
5.2 治疗策略
5.2.1 按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分层
5.2.2 如何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
5.3 非药物治疗
5.3.1 减重
5.3.2 采用合理膳食
5.3.3 增加体力活动
5.3.4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5.3.5 其他方面
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 药物治疗目标
5.4.2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
5.4.3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5.4.4 降压药的种类
5.4.5 降压治疗的策略
5.4.6 降压治疗的选择
5.4.7 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可能的相对优势
5.4.8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5.5 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考虑
5.6 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5.6.1 降脂治疗
5.6.2 抗血小板治疗
5.6.3 血糖控制
5.7 治疗随诊及记录
5.7.1 随诊的目的及内容
5.7.2 剂量的调整
6.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6.1 老年人高血压
6.1.1 定义
6.1.2 老年人降压治疗的用药
6.1.3 关于高龄老人的降压治疗
6.2 妊娠高血压
6.2.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6.2.2 降压药的应用
6.3 脑血管病
6.4 冠心病
6.5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6.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6.6.1 糖尿病的检查与诊断
6.6.2 糖尿病的血压目标
6.6.3 糖尿病治疗
6.7 慢性肾脏疾病
6.8 难治性高血压
6.8.1 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
6.8.2 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
6.8.3 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原则
6.9 “代谢综合征”
6.10 高血压危象
7. 高血压防治的对策
8. 高血压的社区防治
8.1 社区参与
8.2 政策发展与环境支持
8.3 健康教育
8.3.1 社区高血压防治宣传
8.3.2 门诊病人教育
8.4 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
8.5 培训
8.6 场所干预
8.7 监测和评估
9. 指南的实施
9.1 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控制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9.1.1 制定预防和控制我国高血压的全国性策略
9.1.2 制定及发展有益于高血压控制的公共卫生政策
9.1.3 保证高血压防治的经费
9.1.4 支持各领域对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9.1.5 督促全国各省市推广实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9.2 学术团体在推广指南实施中的作用
9.3 开展全国性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
9.3.1 医务人员教育
9.3.2 公众教育
9.3.3 病人教育
9.4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以贯彻实施指南
9.5 建立全国性和国际性协作关系
9.6 监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实施
10. 编后语
参考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1.1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2. 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2.1.1 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2.1.2 饮酒
2.1.3 膳食高钠盐
2.2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2.2.1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2.2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2.2.3 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
2.2.4 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
2.3 心血管病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
2.3.1 年龄
2.3.2 性别
2.3.3 吸烟
2.3.4 血脂异常
2.3.5 超重和肥胖
2.3.6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2.3.7 C-反应蛋白
2.3.8 缺少体力活动
2.3.9 心血管病病史
3. 诊断性评估
3.1 家族史和临床病史
3.2 体格检查
3.3 实验室检查
3.4 血压测量
3.4.1 诊所血压
3.4.2 自测血压
3.4.3 动态血压
3.5 寻找靶器官损害及某些临床情况
3.5.1 心脏
3.5.2 血管
3.5.3 肾脏
3.5.4 眼底镜检查
3.5.5 脑
3.6 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
3.6.1 肾实质性高血压
3.6.2 肾血管性高血压
3.6.3 嗜铬细胞瘤
3.6.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6.5 柯氏综合征
3.6.6 药物诱发的高血压
3.7 遗传学分析
4. 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4.1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作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子
4.2 按血压水平分类
4.3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4.3.1 低危组
4.3.2 中危组
4.3.3 高危组
4.3.4 很高危组
5. 高血压的治疗
5.1 治疗目标
5.2 治疗策略
5.2.1 按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分层
5.2.2 如何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
5.3 非药物治疗
5.3.1 减重
5.3.2 采用合理膳食
5.3.3 增加体力活动
5.3.4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5.3.5 其他方面
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 药物治疗目标
5.4.2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
5.4.3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5.4.4 降压药的种类
5.4.5 降压治疗的策略
5.4.6 降压治疗的选择
5.4.7 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可能的相对优势
5.4.8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5.5 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考虑
5.6 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5.6.1 降脂治疗
5.6.2 抗血小板治疗
5.6.3 血糖控制
5.7 治疗随诊及记录
5.7.1 随诊的目的及内容
5.7.2 剂量的调整
6.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6.1 老年人高血压
6.1.1 定义
6.1.2 老年人降压治疗的用药
6.1.3 关于高龄老人的降压治疗
6.2 妊娠高血压
6.2.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6.2.2 降压药的应用
6.3 脑血管病
6.4 冠心病
6.5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6.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6.6.1 糖尿病的检查与诊断
6.6.2 糖尿病的血压目标
6.6.3 糖尿病治疗
6.7 慢性肾脏疾病
6.8 难治性高血压
6.8.1 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
6.8.2 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
6.8.3 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原则
6.9 “代谢综合征”
6.10 高血压危象
7. 高血压防治的对策
8. 高血压的社区防治
8.1 社区参与
8.2 政策发展与环境支持
8.3 健康教育
8.3.1 社区高血压防治宣传
8.3.2 门诊病人教育
8.4 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
8.5 培训
8.6 场所干预
8.7 监测和评估
9. 指南的实施
9.1 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控制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9.1.1 制定预防和控制我国高血压的全国性策略
9.1.2 制定及发展有益于高血压控制的公共卫生政策
9.1.3 保证高血压防治的经费
9.1.4 支持各领域对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9.1.5 督促全国各省市推广实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9.2 学术团体在推广指南实施中的作用
9.3 开展全国性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
9.3.1 医务人员教育
9.3.2 公众教育
9.3.3 病人教育
9.4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以贯彻实施指南
9.5 建立全国性和国际性协作关系
9.6 监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实施
10. 编后语
参考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