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文明纵横谈
作者:段亚兵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ISBN:9787802300958
定价:¥3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亚兵同志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他身上看到了刻苦好学的精神。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做精神文明实际工作的,对精神文明的理论虽有一些研究,但是不深不透,希望我能给予指导。半年后再见面时,他说已经将自己十几年研究的体会整理出来,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稿。他怕我忙,只将其中的几个章节给我看,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在这几个章节中,他尝试着用我有关中国决策学授课和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他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我看后,心中产生了一阵感动,现在社会上像他这样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人不是很多;能够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著作的更是少见。从书中可以看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古代哲人说:“初难知。”研究问题时首先弄清概著名学者:张顺江念既难又重要。对于“文明”,我的看法是:主观对客观认知的表述谓之“文”;日月经天普照四方谓之“明”。因此,“文明”,就是“人”对主观与客观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表述。某个表述如果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它必然能传播四方,这就是文明,如牛顿三大定律就是人对中观物理现象的本质表述。这种本质表述,作为牛顿力学传遍了世界。反之,如果不正确、不科学、不符合规律,就称之为不文明。概念确定了,我们就可以接着继续研究,探讨研究对象与基本科学结构。研究对象。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元无—有上升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元人—客。下图所示的是人类实践理念基本结构——元人—客。研究角度: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研究的角度显然是从主观(研究者)对客观(研究对象)认知的角度去研究。研究成果:从认知元人—客的视角,研究人类实践理念元人—客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果能指导人类社会安、和、乐、利,和谐生存与向前发展,就称之为文明。反之,则称之为不文明。不文明,社会就会产生动荡,甚至使社会系统走向消亡。亚兵在书中谈到了一些古老文明的灭亡,其原因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解释。研究过程:① 研究研究对象的要素;② 研究研究对象的结构;③ 研究研究对象的矛盾运动。研究方法: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概念体系——1/2/8律对元人—客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使1/2/8律逻辑公理,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上升为具体。所谓1/2/8律,就是认识世界万物的科学方法和心用工具:“1”是元的本质属性,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是元的两个基本属性:信息性和运化性;“8”是元的一般属性:多义性、同态性、层次性、边界性、约束性、随机性、稳定性和几变性。顺便谈一下关于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是前人理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沉淀下来的结晶,与现代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表现的总和。文明则保留下来,不文明则断代消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与消亡的系统是学习的结果。借亚兵同志出书的机会,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文明问题的理论研究确实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作者简介
段亚兵,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在深圳宣传和精神文明部门工作,现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独著作品有《深圳精神文明之路》、《行走中东》、《行走北欧》等,合著作品有《开放之窗——深圳》、《小巨人崛起——中小企业发展之路》等。
目录
序言
上 篇
第一章 文明是什么?
一 哲学难题:初难知
二 什么是文明?
三 文明的定义
四 精神文明的定义
第二章 文明的起源
一 文明起源的时间
二 文明起源的原因
三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
四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点
第三章 文明的成长
一 人类历史上共有多少种文明呢?
二 创新说
三 秩序说
四 和平说
五 集体主义说
第四章 文明的转型
一文明的转型
二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
三 中华文明没能顺利转型的原因
四 中华文明面临转型的机遇
第五章 文明的传播
一 文明是传播的结果
二 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割断传播,导致中华文明衰退
三 传播的内因:竞争
四 传播的方式:学习、商贸、政治和竞争
第六章 文明的冲突与和谐
一 文明冲突
二 文明的和谐
三 和谐性文明的优缺点
第七章 文明的未来
一 未来文明发展的两种趋势:特色论与大同论
二 普世文明论
三 文明的现代化
四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下 篇
第八章 文明与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异同
三 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与内容
五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
六 中国文化有人文主义传统吗?
七 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九章 文明与信仰
一 信仰在文明中的地位:灵魂与支柱
二 中国人信仰的特点:理性主义
三 中国哲学的基本点:天人合一
四 中国人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十章 文明与宗教
一 宗教的产生
二 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
三 “宗教是鸦片”吗?
四 宗教的排他性
五 中国人的宗教观
六 佛教到中国变成无神论
七 宗教在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一章 文明与道德
一 道德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方道德的侧重点不同
三 中国道德的特点
四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道德
第十二章 文明与科技
一 科学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二 科学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工具
三 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四 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五 科技是决定军事胜负的重要利器
六 科技是把双刃剑
七 “李约瑟之谜”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八 中华民族复兴要依靠科技进步
第十三章 文明与自然环境
一 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二 人类文明发展走进死胡同
三 困扰中国发展的严重问题
四 在环境问题上人类开始觉悟
五 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六 发展的增长与循环经济
七 东西方文化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
八 树立科学的环境文明观
第十四章 文明与人的素质
一 人的素质的概念
二 人的素质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与低下的国民素质
四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五 人的全面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十五章 文明与社会公正
一 社会公正与文明社会的关系
二 我们要什么样的公正原则?
三 中国的社会公正已开始出现问题
四 腐败严重伤害社会公正
五 怎样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第十六章 文明与法治
一 法是文明的保护制度
二 古代中国是个重德轻法的人治国家
三 西方国家走上法治道路
四 社会契约论奠定西方近代法律的理论基础
五 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
六 中国努力建设现代法治国家
后记
上 篇
第一章 文明是什么?
一 哲学难题:初难知
二 什么是文明?
三 文明的定义
四 精神文明的定义
第二章 文明的起源
一 文明起源的时间
二 文明起源的原因
三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
四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点
第三章 文明的成长
一 人类历史上共有多少种文明呢?
二 创新说
三 秩序说
四 和平说
五 集体主义说
第四章 文明的转型
一文明的转型
二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
三 中华文明没能顺利转型的原因
四 中华文明面临转型的机遇
第五章 文明的传播
一 文明是传播的结果
二 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割断传播,导致中华文明衰退
三 传播的内因:竞争
四 传播的方式:学习、商贸、政治和竞争
第六章 文明的冲突与和谐
一 文明冲突
二 文明的和谐
三 和谐性文明的优缺点
第七章 文明的未来
一 未来文明发展的两种趋势:特色论与大同论
二 普世文明论
三 文明的现代化
四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下 篇
第八章 文明与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异同
三 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与内容
五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
六 中国文化有人文主义传统吗?
七 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九章 文明与信仰
一 信仰在文明中的地位:灵魂与支柱
二 中国人信仰的特点:理性主义
三 中国哲学的基本点:天人合一
四 中国人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十章 文明与宗教
一 宗教的产生
二 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
三 “宗教是鸦片”吗?
四 宗教的排他性
五 中国人的宗教观
六 佛教到中国变成无神论
七 宗教在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一章 文明与道德
一 道德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方道德的侧重点不同
三 中国道德的特点
四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道德
第十二章 文明与科技
一 科学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二 科学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工具
三 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四 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五 科技是决定军事胜负的重要利器
六 科技是把双刃剑
七 “李约瑟之谜”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八 中华民族复兴要依靠科技进步
第十三章 文明与自然环境
一 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二 人类文明发展走进死胡同
三 困扰中国发展的严重问题
四 在环境问题上人类开始觉悟
五 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六 发展的增长与循环经济
七 东西方文化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
八 树立科学的环境文明观
第十四章 文明与人的素质
一 人的素质的概念
二 人的素质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与低下的国民素质
四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五 人的全面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十五章 文明与社会公正
一 社会公正与文明社会的关系
二 我们要什么样的公正原则?
三 中国的社会公正已开始出现问题
四 腐败严重伤害社会公正
五 怎样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第十六章 文明与法治
一 法是文明的保护制度
二 古代中国是个重德轻法的人治国家
三 西方国家走上法治道路
四 社会契约论奠定西方近代法律的理论基础
五 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
六 中国努力建设现代法治国家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