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儒家道德哲学研究: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学
作者:沈顺福
出版社:山东大学
出版时间:2005-06-01
ISBN:9787560730837
定价:¥1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我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对于引起人们的思考是有重要意义的。又如为什么中国古人对于诗歌情景的探讨直到唐代才从探讨创作前诗人与外物的关系转向诗歌内部的情景关系?这也是过去人所所忽略了的。在本书中,我认为,当诗歌创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看重之后,诗歌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理论转向了“怎样写”之后,创作时情景的组合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看法,于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的研究虽无大补,却也有小益,但愿本书能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理论,从纵向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古代情景关系理论的演变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也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情景关系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脉络。这两部分分别阐述各自的发展演变轨迹时,也意在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中创作与理论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研究讨论中
作者简介
沈顺福,1967年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1993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契先生、杨国荣教授。1996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北海道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管子学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与道德哲学。
目录
导论 道与言:形而上学研究
一、未始有物:本体论研究
二、有物:现象学研究
三、言有是非:价值论研究
四、以为有封:知识论研究
五、历史陈述:史实或特殊性
六、道隐于言:我们对本体保持沉默
七、还原理论
八、从语言到言说
小结
第一章 道与德:道德学研究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
一、善恶与价值论研究
二、道德知识论与普遍道德原则的破产
三、道德现象学与功利主义分析
四、道德本体论
小结
第二节 恕与同情--道德发生的机制
一、善与价值判断的发生
二、恕即同情
三、儒家道德产生的逻辑线路
小结
第二章 德与善:儒家价值论研究
第一节 仁:善与价值
一、仁是价值
二、善恶的对象
三、善恶是私意的表达
四、私意不是任意
五、私意的普遍性
六、善是名
七、名不副实
小结
第二节 仁的本真与道德本体
一、仁即生生
二、日用而不知
小结
第三章 德与真:儒家道德知识论研究
第一节 道德现象学:义为人路
一、义是事实
二、事实是合理的
三、假仁假义
小结
第二节 义与实践理性
一、义是原则
二、义内:道德陈述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三、履义:道德原则的真正所在
小结
第四章 德与文:儒家道德文化学研究
第一节 价值与传统
一、价值判断与德性的形成
二、需要与文化
三、文化存在论
四、自然、自觉与自得
五、道德是传统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二节 礼乐与情志
一、礼:立身、序与天理
二、忠信之薄与礼之本体
三、乐:人情与善心
四、乐之本体:叙志与宣情
五、似是而非的言说
小结回归礼乐本体
第三节 德性与政治
一、公正与正义:国家道德
二、忠:行政的道德
三、仁慈:君主的根本德性
小结
第五章 德与教:伦理儒教研究
第一节 从道德原则到绝对宗教:儒教何以可能?
一、知识的困惑
二、因果必然性与宗教
三、由呼吁到吼叫
四、从生养到天意
第二节 人-神-圣:儒家理想人格的演变历程
一、早期文献:睿作圣
二、先秦儒家:圣人,人伦之至也
三、汉代儒家:圣人天子
四、神圣合道
五、从圣看儒学道德形而上学之路
第三节 神圣与本体
一、本体名神
二、六合之外是本体
三、圣人与本体
四、圣人会通本体
五、圣人教诲
六、价值观的吼叫
七、名教与集体性
第四节 化性起伪:道德教化
一、义者伪也:教化的道德意义
二、仁义婴心:教化的批判
第六章 德与性:儒家德性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纲要
一、德是什么
二、德即性
三、德是中庸
四、德是品德:道德的理性精神
五、德即美德
六、德性的自证
七、内圣外王
八、德:自然与不言
第二节 德性与工夫
一、康德:对理性的迷信与原则的破产
二、德性的养成:涵养与持敬
三、主体的自然:明诚与诚明
四、解蔽:对认识的超越
五、教化成人与文化决定论
六、越名教与道德自主
七、德性天成:从斋戒到至诚
八、中庸精神与价值观的确立
九、工夫与德性的自证
十、至诚与身践:道德本体
后记
一、未始有物:本体论研究
二、有物:现象学研究
三、言有是非:价值论研究
四、以为有封:知识论研究
五、历史陈述:史实或特殊性
六、道隐于言:我们对本体保持沉默
七、还原理论
八、从语言到言说
小结
第一章 道与德:道德学研究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
一、善恶与价值论研究
二、道德知识论与普遍道德原则的破产
三、道德现象学与功利主义分析
四、道德本体论
小结
第二节 恕与同情--道德发生的机制
一、善与价值判断的发生
二、恕即同情
三、儒家道德产生的逻辑线路
小结
第二章 德与善:儒家价值论研究
第一节 仁:善与价值
一、仁是价值
二、善恶的对象
三、善恶是私意的表达
四、私意不是任意
五、私意的普遍性
六、善是名
七、名不副实
小结
第二节 仁的本真与道德本体
一、仁即生生
二、日用而不知
小结
第三章 德与真:儒家道德知识论研究
第一节 道德现象学:义为人路
一、义是事实
二、事实是合理的
三、假仁假义
小结
第二节 义与实践理性
一、义是原则
二、义内:道德陈述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三、履义:道德原则的真正所在
小结
第四章 德与文:儒家道德文化学研究
第一节 价值与传统
一、价值判断与德性的形成
二、需要与文化
三、文化存在论
四、自然、自觉与自得
五、道德是传统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二节 礼乐与情志
一、礼:立身、序与天理
二、忠信之薄与礼之本体
三、乐:人情与善心
四、乐之本体:叙志与宣情
五、似是而非的言说
小结回归礼乐本体
第三节 德性与政治
一、公正与正义:国家道德
二、忠:行政的道德
三、仁慈:君主的根本德性
小结
第五章 德与教:伦理儒教研究
第一节 从道德原则到绝对宗教:儒教何以可能?
一、知识的困惑
二、因果必然性与宗教
三、由呼吁到吼叫
四、从生养到天意
第二节 人-神-圣:儒家理想人格的演变历程
一、早期文献:睿作圣
二、先秦儒家:圣人,人伦之至也
三、汉代儒家:圣人天子
四、神圣合道
五、从圣看儒学道德形而上学之路
第三节 神圣与本体
一、本体名神
二、六合之外是本体
三、圣人与本体
四、圣人会通本体
五、圣人教诲
六、价值观的吼叫
七、名教与集体性
第四节 化性起伪:道德教化
一、义者伪也:教化的道德意义
二、仁义婴心:教化的批判
第六章 德与性:儒家德性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纲要
一、德是什么
二、德即性
三、德是中庸
四、德是品德:道德的理性精神
五、德即美德
六、德性的自证
七、内圣外王
八、德:自然与不言
第二节 德性与工夫
一、康德:对理性的迷信与原则的破产
二、德性的养成:涵养与持敬
三、主体的自然:明诚与诚明
四、解蔽:对认识的超越
五、教化成人与文化决定论
六、越名教与道德自主
七、德性天成:从斋戒到至诚
八、中庸精神与价值观的确立
九、工夫与德性的自证
十、至诚与身践:道德本体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