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工具书
-
撒马尔罕传A.H.齐奥 M.X.伊索米迪诺夫 Q.K.拉贾博夫 B.S.戈伊波夫 A.M.马利科夫 K.卡塔耶夫 O.T.埃尔加谢夫 M.H.西迪科娃 O.J.伊里斯科洛夫 S.I.穆赫迪诺夫 B.E.埃尔加舍《撒马尔罕传:历史与现代》是“丝路百城传:乌兹别克斯坦卷”重要读本。撒马尔罕被誉为丝路明珠、世界的镜子、灵魂的花园,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世界多种文明和多种重大贸易的交汇处,东西方之间文明沟通和贸易交往的桥梁。曾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目前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本书由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组织若干专家学者作家共同努力编撰而成,依历史时间顺序,描写了从城市的起源到经历各种外来文明的占领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独立至今的数千年历史,系统呈现这座城市历经的苦难与辉煌。对撒马尔罕与古代中国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关联描写贯穿始终。全书条理清晰,叙述简洁,引用东西方各国著作中的相关史料相互佐证,逻辑自洽,观点鲜明。乌兹别克斯坦现任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亲撰长序推荐。
-
中国古都文化程遂营古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了解古都的前世今生,探寻古都的考古奥秘,品味古都的独特意蕴,可以丰富人文知识,陶冶文化情操,体悟传统文化魅力。本书在河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古都文化》视频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程遂营教授主讲的《六大古都》《黄河上的古都》的基础上建设的。全书从考古遗址、旅游景点等读者感兴趣的视角切入,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古今结合、文旅融合,从古都概要、古都成因、古都变迁、古都考古、主要古都、古都文化景观以及古都文化影响等多个角度,引领读者进行古都文化的穿越之旅,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读者对中国古都的文化情感,引导读者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塑造读者的文化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文化自信。
-
中国地名学史研究华林甫地名学是专门研究地名起源、产生、发展及演变的一门学科,涉及地名渊源、地名通名、地名命名与更名规律、地名定位、地名用字、地名读音等领域,包含了地名的音、形、义、位、类五大要素全部范围。本书系作者已出版的“地名学三书”的后续地名学探索。共分二十章,各章汇集作者二十多年来地名学研究心得(各章均曾以论文形式发表,收录时避免与已出版专著的重复),旨在初步构建中国地名学史学术体系。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时序编排,研究中国传统地名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传统地名学以考释地名渊源为主要特征,经历了个体地名研究、群体地名研究和地名整体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其学萌芽于先秦,奠基于两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有了显著发展,唐宋时代取得了一系列进步;在明朝万历年间诞生了第一部专门进行地名渊源考释的著作——《郡县释名》,其中颇有理论高度的认识。清代地名典籍更繁,作者择前作未涉及的三位清人作出研究,补入此书,又介绍了于民国问世的第二部解释地名渊源著作——《今县释名》。至此,上篇十一章以细致的典籍文献梳理,建立起由先秦迄民初的中国传统地名学脉络。下篇九章则以“纵论古今”为目,结合历史经验,思考当代问题,如直辖市与自治区通名改革、分省模式探讨、县级政区通名划一等主题,也包含越语地名、国号地名等专题研究,每有卓见动议,既表现出作者“经世致用”的时代关怀,也反映出地名研究在当代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梳理中国传统地名学发展脉络,为构建地名学史学术体系作出贡献,并进一步提出要对中国各断代的地名做地理分布与变迁的研究,呼吁以此建立起中国的“地名地理学”。
-
鳌峰书院与嘉道间闽台学风变迁研究陈忠纯《鳌峰书院与嘉道间闽台学风变迁研究》阐述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术特征转变及其对闽台学风的影响。郑光策等山长的努力下,经世实学之风兴起。道光以后,陈寿祺掌席,经世学风与汉宋兼收、古文诗赋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汉宋并重、兼收并蓄的新风气,培养出有新风气的学生。鳌峰书院转变不仅推动了福建学风的转变,也影响到了台湾地区地区的教育与士风。在经世学风的影响下,以鳌峰书院师生为代表的不少闽省官绅十分关注台湾地区地区的文教事业与社会民生,他们为清政府治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台湾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
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王玉国 主编本书是第一部参照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标准、分类,梳理、对照、研究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专著。本书具体分为镇江大运河水工遗产、镇江大运河附属遗产、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内容。
-
天人之变 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徐士进 吴卫华《天人之变》以万年来的地球气候变迁为主线,串联起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交互演进之路,描摹出一幅幅气候变化影响历史人文兴衰的生动图景,揭示了自然伟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作为一本融科学论述与客观描述于一炉的科普读物,本书是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用自然生动的语言,采撷自然、历史事件,辅以图文、音视结合的创意表达,寄望用一种新的视角启迪读者遍览天人变换的历史长卷。
-
秦交通史王子今《秦交通史》本书以秦人在渭水上游及西汉水上游的早期经营为起始点考察秦史,提取秦交通与秦帝业的兴衰、国家运输与民间商运、秦国君主远行、秦军远征与军需运输、秦通信制度、秦交通管理、秦交通礼俗等多个视角,深入探析有关秦交通开发、交通建设、交通发明、交通条件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书在原有的《秦汉交通史稿》的基础上,以秦为独立研究对象,将秦祖先神话传说、秦史资料、考古成果,以及与秦交通史相关的民俗资料相结合,旁征博引,从交通这一关键词出发,深入探析有关秦交通开发、交通建设、交通发明、交通条件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交通文化层面的象征意义切入还原秦朝社会气象的,通过个案研究,以交通为核心,在秦政治建设、军事管理、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进步等方面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新观点。本书以秦人在渭水上游及西汉水上游的早期经营为起始点考察秦史,提取秦交通与秦帝业的兴衰、国家运输与民间商运、秦国君主远行、秦军远征与军需运输、秦通信制度、秦交通管理、秦交通礼俗等多个视角,深入探析有关秦交通开发、交通建设、交通发明、交通条件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书在原有的《秦汉交通史稿》的基础上,以秦为独立研究对象,将秦祖先神话传说、秦史资料、考古成果,以及与秦交通史相关的民俗资料相结合,旁征博引,从交通这一关键词出发,深入探析有关秦交通开发、交通建设、交通发明、交通条件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交通文化层面的象征意义切入还原秦朝社会气象的,通过个案研究,以交通为核心,在秦政治建设、军事管理、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进步等方面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新观点。
-
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 著《中国历史纪年表》由方诗铭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与出土文物相映照。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因资料准确、使用方便广受好评,十分畅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长孙博 编《历史学基础·论述题(中国史分册)》共分上、下两册,分册装订,是专门指导历史学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史论述题的辅导书。 本书是长孙博在研究所有历史学统考真题、自主命题高校真题的基础上,以首创的“层次法”编写而成。本书引入了思维导图,提供了全新的专题史复习方法。 与其他辅导资料相比,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全部源自真题,内容全面精当 本书论述题全部源自1995—2023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30余所知名高校的历史学考研真题。这些论述题几乎涵盖了历史学考研所有中国史部分的重点内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因此,“全”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为了使广大考生尽快掌握复习重点,本书还采用了长孙博总结的“重复真题标识重点法”:在论述题题干前以*号标识了247道论述题,在题干后罗列了该知识点的重复真题,以帮助考生勾勒论述题的重点。二、专题史总结复习,层次法高分答题 本书在编排时,采用了长孙博基于历年论述题真题的出题特点而研制的专题史目录。本书系统整理了32个论述题专题,并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供全新的论述题复习方法。 在具体解析论述题时,本书采用了长孙博首创的“层次法”。书中正文前以9000多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层次法”,并在正文运用“层次法”解析每道论述题。从近十年考生的反馈来看,掌握并使用“层次法”答题是获取高分的关键。三、追踪学术动态,吸纳前沿成果 无论是统考真题还是自主命题,均呈现出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学术能力的趋势,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要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此,本书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学界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一是整理了常考的学术研究真题,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各设一章,供考生初试与复试时参考;二是在每道论述题的“参考答案”中尽可能地体现该知识点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其后增加“参考资料”部分以供考生进一步参阅。
-
隋唐平民服饰研究纳春英 著隋唐物质文化,上承六朝之余绪,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对于理解汉魏六朝,以及宋明各代的平民服饰文化发展,有积极的贯通和借鉴作用。《隋唐平民服饰研究》是第一部运用“整体史”研究思路,自下而上讨论古代平民服饰的专著。本书不仅讨论了隋唐平民日常服饰的款式、面料,而且还讨论了平民冠、婚、丧礼的礼服,以及置装成本、服饰禁忌,对外影响等等,是古代平民服饰研究的新尝试和重要突破,对于深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