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工具书
-
火成岩鉴定手册常丽华 曹林 高福红 编本书以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委会推荐的分类方案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全书共分6章,全面阐述了侵入岩、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的分类命名方案、一般特征及其各大类中具代表性岩石变种的特征描述。同时,对各大岩石类型的岩石组合及与大地构造环境关系,进行了总结,为火成岩成因和演化历史提供参考资料。为了配合文字说明,作者精选了1026张彩色图片。图片包括我国新疆1951年喷发的火山岩、珠穆朗玛峰7800m采集的花岗岩以及西太平洋、南海深海海底打捞的标本,丰富了岩石类型,增加了岩石鉴定的直观性和比照性,是本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书是为地质调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地质院校师生提供的一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火成岩鉴定工具书。
-
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岳升阳 著由著名历史地理泰斗侯仁之先生、岳升阳博士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已于2009年3月问世,将这一北京城独特地域2000多年历史尽展眼前。 宣南地区既是北京城的起源地,又是北京最早建都的地方。宣南的历史遗迹,可以帮助后人清晰地寻找文化更替的脉络。明清以来,各地进京赶考、经商、唱戏的人士汇聚在此,浓缩了京城特有的皇家文化、士人文化与平民文化。清末民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曾居住在此,谋划着大事。宣南亦是民国时期的出版、新闻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建设速度逐年加快,过去的众多历史遗迹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只有通过历史地图集这一独特的传承方式,方能将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真实再现,做到“观图知史”,充分展现宣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图集》成书历时八年之久,广泛调查了古籍中的记载,再通过实地考察、寻访,将确切位置在地图上一一标示(如:会馆400多座、名人故居300多座、新闻出版机构近1000个、民国商业单位400多个、寺庙200多座等),并辅以详实的文字介绍,共图60余幅,采用四色地图印刷方式,全书共208页,8开开本。
-
战国政区地理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故宫博物院 著《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Y)》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合编。武英殿修书处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府出版机构,出版数量和质量皆位列前茅,但大量档案尚未整理出版而致研讨未深。为进一步摸清武英殿修书处的历史与故实,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商定合作整理出版《武英殿修书处档案》事宜,并于2006年申报故宫博物院科研项目立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分别承担了相关档案的整理工作,包括提调选材、残档修复、整理著录、扫描拼版、拟定目录、编制索引等等。收录于本书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558册(件),故宫博物院藏33册(件)。另承蒙三家机构大力协助提供相关档案26册(件),分别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武英殿颁发通行书籍目录》、《武英殿刻书作定例》和《武英殿东庑凝道殿存贮书籍清册十九卷》,计22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武英殿修书处同治元年正月至拾貮月旧存新收开除现存书籍法帖清册档》和《同治四年武英殿修书处存售书籍清册档》,计两2册;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藏《武英殿卖书底簿不分卷》,计2册。这部《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囊括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武英殿修书处以及与该处相关的御书处、内务府、内阁的相关档案。主要内容包括:武英殿官员匠役等门照册、发放各作的腰牌账、各作匠役名册、考勤及值宿档、传办书籍专款银两档、钱粮册底、出入日月档、传办各种书籍所需料工饭食银两册、堂呈稿及抄档、印记号簿、上传差务档、各种书籍刻版数目册、官员俸禄米册、书籍册底,修书处官员及总裁的提调、典卖书籍等等,十分丰富具体。作为清宫修书机构的首部专题档案,相信它将为期盼已久的读者开启清宫典籍这座文化“冰山”的一角,提供原汁原味的参考资料。
-
中国金石集萃本社 编金石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金石学研究的对像十分广泛,举凡甲骨、金文、简牍、碑刻、墓志、造像、摩崖、铜镜、瓦当、玺印、画像石、画像砖等都属于金石学范畴。金石资料的保存和流传多有赖于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一幅好的金石拓本,往往能达到图像生动逼真、铭文清晰、毫发毕现的效果。还有许多传世金石名品,或毁于兵火,或流失域外,其图像铭文仅靠拓本而得以保存,尤为珍贵。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借鉴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从浩如烟海的金石拓本中精选出商周金文、秦漠金文、历代铜镜、秦漠瓦当、石刻造像、漠画像砖、六朝墓志、隋唐墓志等八类金石拓本,共计一千余种,汇为一编,总名为《中国金石集萃》,献给广大读者。本编所收均为图像形象生动、铭文清晰、字体佳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金石拓本。所拓器物,既有流传有绪的传世品,也有经科学考古出土的发掘品,同时尽量收录流传国外的珍品和考古新发现未曾发表的精品,甲骨、玺印、碑刻等金石资料,或铭文较小,或形制巨大,与本编体例不合,故暂不收入,有待来编。
-
牛津小学生彩图英汉双解词典(英)霍尔特(Holt,R.) 编,关品枢 译无论学哪一门学科,有一本好的工具书来帮忙,总是会令学习上轻便好多,有一点事半功倍的感觉,尤其是学英语,一本好的词典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查单词,更重要的是,通过词典,掌握各种的语法,参考大量的例句……,《牛津小学生彩图英汉双解词典》就是这么一本专为小学生编写的工具书,它有着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精彩的图片,生动的情景,会让每一位小朋友们满意,喜爱。《牛津小学生彩图英汉双解词典》是牛津英汉词典系列中专为小学生编写的工具书,所收录的3800多个单词和短语、5000多条例句、1000帧图片,均经过牛津大学出版社社词典专家们的精心挑选及编排,有助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正确了解和运用英语。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语音、语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本词典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情景、精美的插图,令小学生学习时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
木氏宦谱张永康,彭晓 主编在云南省博物馆库房沉睡近五十载的《木氏宦谱》手抄要本,现在终于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刊印发行了。此谱的公开面世,是云南省博物馆奉献于社会的珍贵文物资料,是我省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件大事。此次刊印的《木氏宦谱》,是第一次采用彩色影印、制版成书的方式,真实反映了《木氏宦谱·文谱》和《木氏宦谱·图谱》这两部手抄本的原貌。
-
孔融张玮等编暂缺简介...
-
黑水城出土等韵抄本《解释歌义》研究孙伯君 著《解释歌义》是俄国探险家柯兹洛人在本来西夏黑水城遗址一座著名的塔中发现的一大批图书中的一种,现藏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是一部关于汉语等韵门法的著作。据考证,写本年代当在12世纪-13世纪初期,作者联系金代等韵学空前繁荣的大背景和此书中的众多线索,推测《解释歌义》是同金朝女真人撰作,然后专入西夏的。《解释歌义》的面世证实了韵书关于门法创自智公的记载,为我们解决了等韵门法创始人是智邦这一音韵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它的主体部分——王忍公等韵门法歌诀,据作者考证,很可能就是《郡斋读书志》记载的王宗彦《四声等第图》。歌诀部分归纳了等韵各个门法的具体内容,蕴涵了元明等韵门法的主要形式,其详细程度可以说没有哪一部现存书可与之相比。其中对智邦《指玄论》的吟咏,在客观上保存了等韵门法的源头经典之作《指玄论》的内容,为我们了解早期等韵门法及等韵学上的相关概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无名氏注释以“义曰”形式与王忍公歌诀隔开,是现存关于《切韵指玄论》和《四声等第图》的惟一注本。本书作者倾多年心力,潜心研究《解释歌义》。内容涉及此书的成书年代、歌诀作者考证、等韵概念的解释、歌诀所蕴涵的反切体例的注释和说明、与《广韵》反切之比较等诸多方面。
-
直齐书录解题剑野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