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

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

作者:张连红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8-01

ISBN:9787811012422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代前言 记忆创伤的历史一重读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一部分 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恐惧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路历程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外侨对日本人的态度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魏特琳魏特琳与《魏特琳日记》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第二部分 日军性暴力与南京1644细菌部队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调查与研究南京利济巷2号原日军慰安所遗址调查考证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侵华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行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秘密生化武器试验及其战争实施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与731部队之关系南京九华山、浦厂有关南京1644细菌部队的调查报告第三部分 抗战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日据时期日伪对南京文艺界的控制与利用日伪统治时期南京新闻传媒述评抗战期间纪实文学作品中的日寇暴行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作家群综述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小议《蜕变》、《法西斯细菌》、《岁寒图》从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看中国作家的群体心态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暴行的文化分析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评述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周恩来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界的领导试论大后方抗战文艺界的募捐活动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和失败日伪时期的南京帮会略论抗战时期宁沪地区城市经济环境的恶化第四部分 历史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以谋求“两个中国”为中心的考察板垣征四郎在华中日占区推行的“东亚联盟”运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进程与走向大学生群体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来自对南京高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中日大学生如何面对中日战争责任——中日大学生在宁、沪参观访问交流纪实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新思维论”质疑邓小平对当代中日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后记
作者简介
暂缺《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作者简介
目录
代前言 记忆创伤的历史一重读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第一部分 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恐惧与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路历程
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外侨对日本人的态度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魏特琳
魏特琳与《魏特琳日记》
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
第二部分 日军性暴力与南京1644细菌部队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调查与研究
南京利济巷2号原日军慰安所遗址调查考证
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
侵华日军在金女大的性暴行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秘密生化武器试验及其战争实施
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与731部队之关系
南京九华山、浦厂有关南京1644细菌部队的调查报告
第三部分 抗战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日据时期日伪对南京文艺界的控制与利用
日伪统治时期南京新闻传媒述评
抗战期间纪实文学作品中的日寇暴行
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作家群综述
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小议《蜕变》、《法西斯细菌》、《岁寒图》
从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看中国作家的群体心态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暴行的文化分析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评述
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周恩来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界的领导
试论大后方抗战文艺界的募捐活动
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和失败
日伪时期的南京帮会
略论抗战时期宁沪地区城市经济环境的恶化
第四部分 历史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以谋求“两个中国”为中心的考察
板垣征四郎在华中日占区推行的“东亚联盟”运动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进程与走向
大学生群体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来自对南京高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
中日大学生如何面对中日战争责任
——中日大学生在宁、沪参观访问交流纪实
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新思维论”质疑
邓小平对当代中日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
后 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