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作者:王桧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2-01

ISBN:9787303010844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史》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是最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本书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史》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现代史》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1版序1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1
第一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1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1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政治设施2
三、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4
四、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7
五、新文化运动的兴起9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2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4
一、五四运动14
二、“五四”后新思潮的竞起18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5
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28
五、“五四”后爱国反军阀斗争的继续31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32
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共产国际体系的对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2
二、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34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37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与民众的痛苦生活37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38
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41
四、孙中山关于政治出路的寻求和国共合作的酝酿44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47

第一节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国民革命的兴起47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47
二、孙中山系统阐述三民主义49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革命势力统一广东51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53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善后会议54
六、五卅运动 全国群众运动高潮58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62
第二节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65
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廖仲恺被刺事件65
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 国共两党政治理论斗争的激化67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69
四、三二○事件 整理党务案71
第三节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73
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 北伐的胜利进军73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的北迁76
三、群众革命斗争的大发展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78
四、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四一二”政变和南京
国民政府的成立安国军政府的成立82
五、武汉国民政府的转向 中共的应急对策 徐州会议和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的失败86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93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93
一、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93
二、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和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96
三、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98
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101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开展102
一、革命低潮和中共八七会议102
二、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105
三、盲动主义的发生和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08
第三节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110
一、国民党各派势力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110
二、中原大战及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112
三、国民会议的召开和《训政时期约法》的公布114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共的白区秘密工作115
一、革命根据地的初创115
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119
三、中共白区秘密工作121
四、苏区土地革命和红军反“围剿”战争123
五、共产党内的路线之争127
六、扩大化的肃反130
第五节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132
一、第三党的组建及其平民革命论132
二、改组派的成立及其“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和活动135
三、人权派的“争人权”及其“演进改革”论136
四、中国托派的活动和主张137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
140

第一节“九一八”国难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140
一、从“九一八”到“一二八”东三省沦亡 伪“满洲国”成立140
二、抗日民主浪潮的高涨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142
三、蒋汪胡之间的斗争 蒋介石宣布“攘外必先安内”国策l45
四、中共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及其各项基本政策148
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 日本向关内扩张和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续150
一、国民党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加强150
二、三十年代前期的经济状况152
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和具体活动154
四、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侵略扩张 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及失败157
五、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 国民党继续执行对日妥协政策159
第三节 苏区工农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162
一、苏区的各项建设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62
二、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军被迫长征164
三、遵义会议 三支主力红军会师 宁夏战役计划的流产和西路军的惨败167
四、南方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169
第四节华北事变 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171
一、华北事变’中共“八一宣言”的发表 一二九运动171
二、中共政策的重大转变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175
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的复苏181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国民党公布“五五宪草”183
第五节 西安事变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186
一、两广事变 绥远抗战186
二、中日谈判的搁浅187
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88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国共会谈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192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
(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197

第一节卢沟桥事变 全国团结抗战开始197
一、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 各界抗战活动的开展197
二、国共谈判达成协议 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正式形成地方势力出兵抗战200
三、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202
四、中国抗战的国际反响 国际友人、华侨、华人对抗战的支援204
第二节 日军全面进攻 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205
一、日军全面进攻 太原会战205
二、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战略与战术原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206
三、南京失陷 国民政府内迁和宣布长期抗战211
四、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212
五、台儿庄大捷和徐州撤退213
第三节 国民政府向战时体制的变化214
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国民政府建立战时体制214
二、国民参政会的设置 宪政运动216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政策及其实施218
四、武汉会战 广州沦陷221
第四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22
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222
二、日本的诱降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全国对汪集团的声讨223
三、国共关系的逆转和摩擦事件的发生 皖南事变225
四、阶级关系的变动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28
第五节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重要战场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230
一、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230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百团大战232
三、关于三民主义的争论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234
四、汪伪政府的成立 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和经济掠夺241

第六章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245

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45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政局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245
二、国民党共产党对太平洋战争的反应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248
三、中国战区的成立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50
四、废除不平等条约 开罗会议《联合国宪章》251
第二节 相持阶段后期中国的战局和政局254
一、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254
二、敌伪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 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战255
三、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大生产运动 整风运动260
四、国统区经济的变化 国民党政权腐败的加剧267
五、《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和中共对它的批判270
六、欧洲战场的重大胜利 美军对日军展开反攻275
第三节民主运动的再兴起 着眼于战后的各种政治主张的发表276
一、豫湘桂战役和中国军队的大溃败 中国军队在滇缅战场的胜利276
二、国统区人心的巨变 民主运动的再兴起277
三、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280
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
最后阶段的声明282
五、中国思想界对战后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的讨论287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92
一、雅尔塔会议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292
二、美军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苏联对日出兵 中国军民大举反攻293
三、日本侵略者垂死挣扎和战败投降294
四、中国的受降 对日本战犯的审判295

第七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299

第一节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299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299
二、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各民主党派的活跃303
三、重庆谈判和《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签订306
四、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308
五、马歇尔“调处” 政治协商会议311
第二节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317
一、全国性内战的爆发317
二、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进攻及其被击破319
三、“中美商约”的签订 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加深322
四、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324
五、中间路线的宣传及其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326
第三节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329
一、三路大军南下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表329
二、解放区各项政策的实施331
三、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333
四、国统区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民盟三中全会的召开335
五、解放军在各战场的继续进攻 中共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和各民主党派的响应338
六、关于“中国出路”的讨论340
第四节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43
一、三大战役的胜利343
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和蒋介石集团在政治军事上的挣扎348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建设原则的讨论350
四、北平和谈的破裂 解放军渡江作战 解放南京353
五、《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对美国“白皮书”的批判355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7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文化思潮360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360
一、批判旧道德宣扬新道德360
二、新文学的出现363
三、东西文化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的争论364
第二节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365
一、“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365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368
三、现代化问题的讨论368
第三节中西兼具的风俗文化370
一、重商风气的形成370
二、中俗的西化371
三、中西风俗共存共容372
四、理论上的争议374
第四节哲学、科学、文学创作375
一、自然科学375
二、哲学378
三、社会科学379
四、文学创作383

第二版后记386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