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会学初探

社会学初探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01

ISBN:9787806711514

定价:¥23.6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费老撰写了大量的别具一格、自成系列的学术自述、自白、回顾、反思和补课的文章。这些文章本身就是费孝通先生自编的“社会学讲义”。这本“社会学讲义”的内容,就是费老为实现“志在富民”的理想,用汗水甚至血泪换来的。他遵循社会学人类学的实地考察传统,“行行重行行”,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总结和升华有用的知识,行一路写一篇,撰写了大量不受学科界约束、朴实深刻而又文采飞扬的考察报告和理论著作及文章。本书实际上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理论”或者“社会学概论”。因为该书不是从概念和理论体系讲起,也没有包括社会学理论或社会学概论中应当包括的全部主要内容。这些文章只是费孝通自己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解,是自己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思考的记录。
作者简介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1910年11月 2日生于江苏吴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即偕同夫人王同惠去广西大瑶山调查。调查中,费孝通因迷路误陷虎阱受重伤,王同惠出外觅援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伤愈后,利用回家乡休养的机会对开弦弓村进行了系统的社会调查。1936年底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1938年夏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随后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边界和世界民族问题研究。1978~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后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作为社会活动家,曾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主席、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等。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重视实地调查,尤其重视社区的比较研究。所著《江村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的小城镇问题。认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生产力和人口的分布、城乡结构和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等系列问题。他主张,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应是反映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国的社会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为表彰他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该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12月,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的长成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展望
附:我的社会学教师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第二章 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调查概述
第三节 怎样找问题
第四节 人生体验与社会学联想
第五节 关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对话
第三章 家庭调查与社会组织研究
第一节 家庭调查概述
第二节 花蓝瑶家庭组织
第三节 江村家庭组织
第四节 生育制度
第四章 农村调查与农村发展研究
第一节 农村调查概述
第二节 江村经济
第三节 内地农村调查与农村经济前景
第四节 乡土中国及其变迁
第五节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五章 城镇调查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小城镇调查自白与反思
第二节 小城镇 大问题
第三节 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的模式
第四节 城乡发展模式的新变化
第五节 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
第六章 区域调查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调查概述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调查思考
第三节 如何制定地区发展战略规划
第七章 民族调查与边区开发
第一节 民族调查概述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第三节 边区调查开发与开发探索
第八章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第一节 文化的物质面与精神面
第二节 20世纪的文化反思
第三节 学术反思与文化自觉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自觉与现代化
第五节 建设全球美好社会
编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