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
作者:鲍明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2-01
ISBN:9787807220213
定价:¥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鲍明所写《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一书,是以满族作为主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作为客体,研究主、客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满族文化模式”的概念。换句话说。满族是怎样生活的,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又使满族向前发展。究竟满族以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这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研讨的问题。鲍明选择了这一课题,提出了自已的认识。细读鲍明的著作,实际上他写的是广义文化,其中包括“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六大子系统。他虽未按照六分法的次序做文章,但其书中的内容全部囊括进来,只不过以自己的认识构成体系,也未曾不可。作者从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满族。他所写章的顺序是:“满族的家庭观与两性观、满族的亲族观、满族的非亲属组织观、满族的民族心理特质、满族的经济观、满族的教育观、满族的管理观、满族的宗教信仰观”,从此八方面来写作,展示满族文化模式,颇为新颖。可以这样说,举凡关心满族文化的人,此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鲍明(鲍尔机根·额尔德尼),男,满族,祖籍外蒙古车臣汗部,后隶正黄旗满洲,l965年6月生于辽宁省凤城市。l983年9月至1987年7月于辽宁师范火学政治系攻读政治专业,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攻读政治思想史专业,随王向群教授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攻读民族学专业,随满学家赵展教授研究满族语言、历史与思想文化,分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至1999年2月先后担任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自1999年以来,先后任沈阳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教授。 在《民族研究》《满族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有《教育政治学导论》(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观念变革的历史轨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变革》(合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目录
绪论
一、文化模式的含义
二、满族文化模式的界定
三、满族文化研究的传统范式
四、满族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五、我的初步结论
第一章 满族的家庭观与两性观
一、满族家庭主要居住形式与居住方式
二、满族的家庭制度与观念
(一)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资格”与“场”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父母与子女关系
(四)隔辈亲:祖孙关系
三、满族的婚姻制度与观念
(一)青春期与家庭的组建
(二)选择配偶的范围、标准
(三)满族人的寡妇再婚、守节和离婚 (休妻)观念
四、满族的育儿方式
(一)满族人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念
(二)满族的家庭教育
五、满族的两性观
(一)从远古造人神话看满族人对性的态度
(二)满族性文化的特点
(三)礼节中的两性关系准则
(四)满族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的审美观
(五)男人眼中的女人
第二章 满族的亲族观
一、满族族人集团的构成
(一)满族族人集团的概念和名称
(二)满族父系亲属称谓
(三)满族族人交往中间接亲属称谓的用法和特点
(四)满族“宗族”的构成方式
(五)满族族人组织的功能和领导机构
(六)祖先崇拜:重近祖
(七)入乡随俗与投靠亲友:宗族的凝聚力不强
二、满族族人集团的历史变迁
(一)后金一清朝的满族族人集团
(二)民国时期的满族族人集团
(三)新中国的满族族人集团
三、满族族人集团与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一)满族族人集团对本土族人个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满族族人集团与关内和海外的满族人
四、满族的姻亲观
(一)满族人比较重姻亲
(二)满族母系亲属集团的范围
(三)满族妻族亲属集团的范围
(四)满族外亲亲属集团的范围
第三章 满族的非亲属组织观
一、女真—满族人的猛安谋克和八旗牛录组织的特征
二、猛安谋克和八旗牛录组织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基础
三、满族人缔结非亲属集团的原则与满族人的结社
四、亲属集团、猛安谋克、八旗牛录组织与满族一般社团的传统文化渊源和特点
五、满族传统的非亲属组织与满族社会的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 满族的民族心理特质
一、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及其层次
(一)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
(二)满族民族认同意识的层次
二、满族的民族性格
(一)“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功绩意识
(二)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
(三)注重名与耻——满族人的面子、自尊意识
(四)自豪与自卑意识
(五)注重民族联合
(六)倡导多元文化原则,喜好学习外来文化
三、满族的民族政治心理
第五章 满族的民族心理
一、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数量、质量与营养
(一)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数量与营养
(二)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质量与营养
二、社会因素与女真—满族人的营养
三、获取食物和财富的途径和方法
(一)满族经济中遗存的渔猎、采集活动及其对满族
文化的影响
(二)女真—满族的畜牧业
(三)女真—满族的农业
(四)女真—满族的手工业与工业
四、支配女真—满族社会的劳动和财富交易的基本观念
(一)女真—满族社会的劳动观念
(二)女真—满族社会的贸易观
第六章 满族的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观。
(一)八旗官学的办学目的:形成认同意识
(二)西学教育的目的:强国富民智民
(三)清末八旗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为筹划生活世界
二、课程观
三、教育方法观
(一)翻译汉书和西书:学习中国和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主要途径
(二)到西方留学:学习西学的最好途径
四、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学生的录取、考核、出路
(三)教师与“班主任”
第七章 满族的管理观
一、人性论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一)管理者是导师
(二)管理者是法官
(三)管理者是部下的父母官或朋友
(四)管理者是部下的行为榜样
三、决策
(一)决策主体
(二)决策方法
四、组织
(一)满族的组织结构形态
(二)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三)组织结构形式
(四)组织的成长与变革
五、人事管理
(一)选任
(二)培训或试用
(三)对管理人员的贡献和能力考评
六、领导
七、满族的农业经济管理
(一)满族土地制度
(二)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三)八旗壮丁管理
第八章满族的宗教信仰观
一、女真—满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神与人
(二)圣与俗 (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
(三)各氏族萨满之间的关系
(四)“萨满”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五)女真—满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
三、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满族文化的发展
四、萨满教和祭祖的程序与市场经济、合同法、信用制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一、文化模式的含义
二、满族文化模式的界定
三、满族文化研究的传统范式
四、满族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五、我的初步结论
第一章 满族的家庭观与两性观
一、满族家庭主要居住形式与居住方式
二、满族的家庭制度与观念
(一)家庭成员的资格认同——“资格”与“场”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父母与子女关系
(四)隔辈亲:祖孙关系
三、满族的婚姻制度与观念
(一)青春期与家庭的组建
(二)选择配偶的范围、标准
(三)满族人的寡妇再婚、守节和离婚 (休妻)观念
四、满族的育儿方式
(一)满族人的生育习俗与生育观念
(二)满族的家庭教育
五、满族的两性观
(一)从远古造人神话看满族人对性的态度
(二)满族性文化的特点
(三)礼节中的两性关系准则
(四)满族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的审美观
(五)男人眼中的女人
第二章 满族的亲族观
一、满族族人集团的构成
(一)满族族人集团的概念和名称
(二)满族父系亲属称谓
(三)满族族人交往中间接亲属称谓的用法和特点
(四)满族“宗族”的构成方式
(五)满族族人组织的功能和领导机构
(六)祖先崇拜:重近祖
(七)入乡随俗与投靠亲友:宗族的凝聚力不强
二、满族族人集团的历史变迁
(一)后金一清朝的满族族人集团
(二)民国时期的满族族人集团
(三)新中国的满族族人集团
三、满族族人集团与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一)满族族人集团对本土族人个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满族族人集团与关内和海外的满族人
四、满族的姻亲观
(一)满族人比较重姻亲
(二)满族母系亲属集团的范围
(三)满族妻族亲属集团的范围
(四)满族外亲亲属集团的范围
第三章 满族的非亲属组织观
一、女真—满族人的猛安谋克和八旗牛录组织的特征
二、猛安谋克和八旗牛录组织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基础
三、满族人缔结非亲属集团的原则与满族人的结社
四、亲属集团、猛安谋克、八旗牛录组织与满族一般社团的传统文化渊源和特点
五、满族传统的非亲属组织与满族社会的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 满族的民族心理特质
一、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及其层次
(一)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
(二)满族民族认同意识的层次
二、满族的民族性格
(一)“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功绩意识
(二)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
(三)注重名与耻——满族人的面子、自尊意识
(四)自豪与自卑意识
(五)注重民族联合
(六)倡导多元文化原则,喜好学习外来文化
三、满族的民族政治心理
第五章 满族的民族心理
一、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数量、质量与营养
(一)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数量与营养
(二)女真—满族人消费食物的质量与营养
二、社会因素与女真—满族人的营养
三、获取食物和财富的途径和方法
(一)满族经济中遗存的渔猎、采集活动及其对满族
文化的影响
(二)女真—满族的畜牧业
(三)女真—满族的农业
(四)女真—满族的手工业与工业
四、支配女真—满族社会的劳动和财富交易的基本观念
(一)女真—满族社会的劳动观念
(二)女真—满族社会的贸易观
第六章 满族的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观。
(一)八旗官学的办学目的:形成认同意识
(二)西学教育的目的:强国富民智民
(三)清末八旗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为筹划生活世界
二、课程观
三、教育方法观
(一)翻译汉书和西书:学习中国和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主要途径
(二)到西方留学:学习西学的最好途径
四、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学生的录取、考核、出路
(三)教师与“班主任”
第七章 满族的管理观
一、人性论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一)管理者是导师
(二)管理者是法官
(三)管理者是部下的父母官或朋友
(四)管理者是部下的行为榜样
三、决策
(一)决策主体
(二)决策方法
四、组织
(一)满族的组织结构形态
(二)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三)组织结构形式
(四)组织的成长与变革
五、人事管理
(一)选任
(二)培训或试用
(三)对管理人员的贡献和能力考评
六、领导
七、满族的农业经济管理
(一)满族土地制度
(二)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三)八旗壮丁管理
第八章满族的宗教信仰观
一、女真—满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神与人
(二)圣与俗 (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
(三)各氏族萨满之间的关系
(四)“萨满”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五)女真—满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
三、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满族文化的发展
四、萨满教和祭祖的程序与市场经济、合同法、信用制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