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
作者:郑永流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01
ISBN:9787562025474
定价:¥21.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大国,农村发展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长期发展。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应当始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而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实际展开对农村问题的研究。
作者简介
郑永流, 男,1957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市。1978 年上大学前曾当过知青和工人。]989年最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讲师。公开发表法学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大型法学辞典及其他法学书籍多部。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法学专著。近几年来,作者致力于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农村法律及中国整个法律的发展问题。TOP目录 重印缀言英文提要导言 一、农村: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基本出发点 二、制度创新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主题 三、基本内容与观点概述第一章财产、身份解放的双重变奏——农村调整手段结构转换的现实背景 一、农民财产的变革 二、农民身份的变革 三、双重变奏的意义 四、问题及对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呼唤第二章市场、社区、政府——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生长基础 一、人手:农民的三种形象分析 二、农户 三、乡镇企业第三章人伦、法律、行政和政策三元调整 一、生计——社区:人伦 二、逐利——市场——法律 三、行政——政府——政策 四、三者的不足 五、三者互补第四章农村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和价值取向 一、法律的宏观发展顺序 二、相对独立的农村法律 三、农村法律的价值取向第五章农村法律体系及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余年来农村立法简单回顾 二、农村法律的体系问题 三、民法方法、行政法方法的地位第六章农村法律建设的主要领域及基本设想 一、土地法律制度 二、农业承包合同法律制度 三、乡镇企业法律制度 四、市场组织与管理法律制度 五、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六、农村基层政权法律制度第七章农村地方法:农村法律制定的重点 一、农村中央法与农村地方法 二、农村分区法与农村行政区法 三、农村地方法的冲突问题 四、中央对农村地方法的指导 五、农民的参与及形式第八章农村执法模式 一、经典的模式 二、中国农村执法能否沿袭经典的模式 三、谁来替代 四、新的探索:非经典的模式结语:法律本土化附录 一、中国农村改革大事记(—) 二、西方农村商品化过程中的法律运动 三、中国农村法规要目(年月日一年月日)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299 版次:1版开本:32正文语种:中文
目录
目录
重印缀言…………………………………………………(1)
英文提要…………………………………………………(1)
导言……………………………………………………(1)
一.农村: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基本出发点…………(1)
二.制度创新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主题………………(4)
三.基本内容与观点概述……………………………(8)
第一章财产.身份解放的双重变奏
——农村调整手段结构转换的现实背景…………(22)
一.农民财产的变革………………………………(23)
二.农民身份的变革………………………………(25)
三.双重变奏的意义………………………………(29)
四.问题及对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
呼唤……………………………………………(38)
第二章市场.社区.政府
——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生长基础…………(42)
一.人手:农民的三种形象分析…………………(42)
二.农户……………………………………………(47)
三.乡镇企业………………………………………(55)
第三章人伦.法律.行政和政策三元调整………(65)
一.生计——社区--人伦………………………(65)
二.逐利——市场——法律………………………(72)
三.行政——政府——政策………………………(81)
四.三者的不足……………………………………(89)
五.三者互补………………………………………(92)
第四章农村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和价值取向………(102)
一.法律的宏观发展顺序…………………………(102)
二.相对独立的农村法律…………………………(108)
三.农村法律的价值取向…………………………(115)
第五章农村法律体系及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132)
一.40余年来农村立法简单回顾………………(132)
二.农村法律的体系问题…………………………(136)
三.民法方法.行政法方法的地位………………(141)
第六章农村法律建设的主要领域及基本设想……(149)
一.土地法律制度…………………………………(150)
二.农业承包合同法律制度………………………(155)
三.乡镇企业法律制度……………………………(160)
四.市场组织与管理法律制度……………………(166)
五.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170)
六.农村基层政权法律制度………………………(176)
第七章农村地方法:农村法律制定的重点………(184)
一.农村中央法与农村地方法……………………(184)
二.农村分区法与农村行政区法…………………(189)
三.农村地方法的冲突问题………………………(198)
四.中央对农村地方法的指导……………………(201)
五.农民的参与及形式……………………………(210)
第八章农村执法模式………………………………(215)
一.经典的模式……………………………………(215)
二.中国农村执法能否沿袭经典的模式…………(220)
三.谁来替代………………………………………(232)
四.新的探索:非经典的模式……………………(238)
结语:法律本土化……………………………………(249)
附录……………………………………………………(253)
一.中国农村改革大事记(1978—1990)………(253)
二.西方农村商品化过程中的法律运动…………(262)
三.中国农村法规要目(1949年10月1日一1990年
12月31日)…………………………………(279)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292)
后记…………………………………………………(297)
重印缀言…………………………………………………(1)
英文提要…………………………………………………(1)
导言……………………………………………………(1)
一.农村: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基本出发点…………(1)
二.制度创新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主题………………(4)
三.基本内容与观点概述……………………………(8)
第一章财产.身份解放的双重变奏
——农村调整手段结构转换的现实背景…………(22)
一.农民财产的变革………………………………(23)
二.农民身份的变革………………………………(25)
三.双重变奏的意义………………………………(29)
四.问题及对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
呼唤……………………………………………(38)
第二章市场.社区.政府
——农村新的调整手段结构的生长基础…………(42)
一.人手:农民的三种形象分析…………………(42)
二.农户……………………………………………(47)
三.乡镇企业………………………………………(55)
第三章人伦.法律.行政和政策三元调整………(65)
一.生计——社区--人伦………………………(65)
二.逐利——市场——法律………………………(72)
三.行政——政府——政策………………………(81)
四.三者的不足……………………………………(89)
五.三者互补………………………………………(92)
第四章农村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和价值取向………(102)
一.法律的宏观发展顺序…………………………(102)
二.相对独立的农村法律…………………………(108)
三.农村法律的价值取向…………………………(115)
第五章农村法律体系及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132)
一.40余年来农村立法简单回顾………………(132)
二.农村法律的体系问题…………………………(136)
三.民法方法.行政法方法的地位………………(141)
第六章农村法律建设的主要领域及基本设想……(149)
一.土地法律制度…………………………………(150)
二.农业承包合同法律制度………………………(155)
三.乡镇企业法律制度……………………………(160)
四.市场组织与管理法律制度……………………(166)
五.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170)
六.农村基层政权法律制度………………………(176)
第七章农村地方法:农村法律制定的重点………(184)
一.农村中央法与农村地方法……………………(184)
二.农村分区法与农村行政区法…………………(189)
三.农村地方法的冲突问题………………………(198)
四.中央对农村地方法的指导……………………(201)
五.农民的参与及形式……………………………(210)
第八章农村执法模式………………………………(215)
一.经典的模式……………………………………(215)
二.中国农村执法能否沿袭经典的模式…………(220)
三.谁来替代………………………………………(232)
四.新的探索:非经典的模式……………………(238)
结语:法律本土化……………………………………(249)
附录……………………………………………………(253)
一.中国农村改革大事记(1978—1990)………(253)
二.西方农村商品化过程中的法律运动…………(262)
三.中国农村法规要目(1949年10月1日一1990年
12月31日)…………………………………(279)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292)
后记…………………………………………………(29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