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作者:裴玉龙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0-01
ISBN:9787030138262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大量调查和研究近年来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研究了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和评价方法,提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与安全评价、道路交通事故客观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公路车速管理安全对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等基本知识。本书可供道路安全管理及执法人员、道路规划设计人员、汽车安全运行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裴玉龙,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裴玉龙教授1961年10月24日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1978年考取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获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3-1984年在同济大学测量系进修,1985年考取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硕士学研究生,于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考取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于2002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评定为博士生导师。曾于1993-2002年先生担任哈尔滨建筑大学交通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王炜,1959年12月12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78年考取南京工学院土木系道路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6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城市交通规划理论,1989年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交通工程学科博士。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Southampton大学进修。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我国交通界最年轻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96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赴德国Ruhr-UniversityBochum工作。王炜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者、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国家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江苏省十大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南京市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王炜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交通学院院长、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还担任全国"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中国交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公安厅科学顾问及南京、杭州、镇江等城市市政府的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几年来,王炜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在城市交通及区域运输的规划、管理及智能交通系统(ITS)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四个理论体系:城市交通规划快速反应系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系统、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集成决策支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他结合这四个系统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负责2项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基金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一般基金及专项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委科学基金项目(1项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留学回国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德国德意志科学基金项目、1项BENZ科学基金项目、1项英国物理与工程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级基金项目及20多项地方政府大型软科学项目,科学研究经费达2000多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多数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曾6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0多次获地方政府科技进步奖。王炜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180多篇。大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他研制的交通规划、管理系统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已在南京、郑州、合肥等10多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山东、辽宁、河北等8个省份的公路网规划与交通信息管理及700多个城市的"畅通工程"中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英国、德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同行多次来访并转让他的研究成果或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王炜在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4门新课,指导博士后3名、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50多名。其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交通及区域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基础理论,城市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交通特性、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流理论,交通环境保护与交通能源消耗分析技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道路交通事故概况
1.2 道路交通事故发展阶段
1.3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策略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的因素
2.2 车辆因素
2.3 道路因素
2.4 影响因素的倾向性分布模型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
3.1 交通事故特点
3.2 交通事故分析指标与方法
3.3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
3.4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3.5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
3.6 不同道路及交通管理条件下的交通事故分布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
4.1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的目的和意义
4.2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需要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
4.3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的基本方法
4.4 改进的质量控制法
4.5 模糊评价法
4.6 成因分析的突出因素法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与安全评价
5.1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5.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第六章 道路交通事故客观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6.1 道路条件
6.2 交通条件
6.3 气候条件
6.4 交通安全对策
第七章 公路车速管理安全对策
7.1 超速行驶与交通安全
7.2 公路车速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7.3 各国公路车速管理研究情况
7.4 高速公路车速限制标准建议
第八章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8.1 信号的设置
8.2 标志标线的设置
8.3 法规的完善与执法
8.4 安全设施
8.5 车道管理
8.6 道路交通事故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1.1 道路交通事故概况
1.2 道路交通事故发展阶段
1.3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策略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的因素
2.2 车辆因素
2.3 道路因素
2.4 影响因素的倾向性分布模型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
3.1 交通事故特点
3.2 交通事故分析指标与方法
3.3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
3.4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3.5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
3.6 不同道路及交通管理条件下的交通事故分布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
4.1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的目的和意义
4.2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需要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
4.3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的基本方法
4.4 改进的质量控制法
4.5 模糊评价法
4.6 成因分析的突出因素法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与安全评价
5.1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5.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第六章 道路交通事故客观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6.1 道路条件
6.2 交通条件
6.3 气候条件
6.4 交通安全对策
第七章 公路车速管理安全对策
7.1 超速行驶与交通安全
7.2 公路车速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7.3 各国公路车速管理研究情况
7.4 高速公路车速限制标准建议
第八章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8.1 信号的设置
8.2 标志标线的设置
8.3 法规的完善与执法
8.4 安全设施
8.5 车道管理
8.6 道路交通事故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