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宗教工具书
-
应当一词的法哲学研究周赟《应当一词的法哲学研究》是一篇对“应当”一词进行全面考察的论文。主要采取一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应当一词的法哲学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考察思想史来予以展开,其主要内容构成了本文的第一章 “合理性论域中的“应当”;第二部分将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对法律文本中的“应当”进行全面考察;第三部分即对法律秩序与“应当”之关系的考察.
-
印迹托马斯·拉马尔 加拿大《印迹(3)》是《印迹》系列中的第三辑,主题是探讨现代性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西方现代性对东亚的冲击。为了挑战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本辑所收论文普遍承认“现代性”是一个难题甚至是一种失败。但同时,本辑论文也在历史和当代的框架下对现代性这一问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了不同的评价。一组文章考察现代性与空间、地域和身份的制造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们思考的是现代性扩展空间的趋势,考察对现代化的抵制如何依赖于国族和本土身份的制造,而这种身份的制造又是怎样反过来在新的语域下复制和强化着现代化的逻辑。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当代各学科中比较主义的遗产。其他文章探讨的是产生于国家、帝国与表现之间的具有历史具体性的关系。作者们对民族语言和书写系统的所谓独特性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独特性的坚持是否已然导致了对普遍性的准入,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帝国的准入?还有一部分文章提出的问题是:现代权力的首要特性,即统治和主权,是否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下还继续界定着权力关系?现在在何种程度上有可能在现代性的概念之外来思考权力组合与对权力的抵制?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rxism)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R.奥尔曼把它列为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的生态问题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内容。
-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杨儒宾“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为哈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选集前面五篇都与诗的诠释有关,与《诗经》的关系尤大,五位作者各自选择他们的题目发挥时,或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都已继承了传统中国的诠释精神,海德格尔强调任何的诠释活动都建立在预先的理解与预先的诠释上面,这种“先行结构”可谓诠释学的金科玉律,任何存有活动的不刊之论。本选集最后三篇文章处理的主题都是围绕着《老子》一书,《老子》五千言,但历代对它的注释不晓得几千个五千言。本书收录的文章风格较传统,数据较详实,解释较矜慎,文章的整体架构较贴近原始的材料。
-
孟子注译陈蒲清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李明辉本书以“宗教”和“人文主义”这两个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完全成为西文中译的观念为参照来考察儒家传统,意在提示儒家传统中与“人文主义”和“宗教”两头相通但又并并非单向相同的特征。全书各章所涉及的历史跨度涵盖儒家传统的主要阶段,由先秦以至当代,而尤以宋明儒学为多。各章处理相关问题时在不同程度上援引四方哲学、宗教哲学以及宗教学甚至神学的有关论说,或以为对比分析的参照,或以为诠释的助缘。有些章节则直进行中西比较,或以思想人物为例,或从普遍的理论问题入手。然如“丸之走盘”,虽纵横上下而不离其宗。各章所论,均围绕儒家传统的宗教性和人文性,其要皆以发明相关问题的特点与蕴涵为务。
-
传统哲学的魅力萧汉明“珞珈中国哲学”丛书主要展示了近几十年来在珞珈山下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第二代、第三代部分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哲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中部地区最新进展的大致轮廓。丛书以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少量涉及中西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学思想。这些内容反映了珞珈中国哲学第一代学人“汗漫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的宏伟学术理想,正在第二代、第三代学人的学术活动中慢慢地实现着。 传统哲学有着无尽的宝藏,探索其美妙的源头,了解诸子之学的结构特征,追溯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形态,寻找当代中国哲学的生长点,这应当是传统哲学研究的时代任务,也是笔者在本书中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
-
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事杨祖汉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参加台湾大学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之研究」之子计划:「近世中韩儒者关於孟子心性论的辩论与诠释──比较哲学的探讨」的四年研究成果。本书集中处理朝鲜儒学的三大论争,即无极太极之辩、四端七情之辩及湖洛论争。
-
论语(春秋)孔丘《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一书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并保留着孔子生平、学说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至于《论语》之名,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下孔子的言论;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士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皆独立成篇。《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串《论语》的始终,并引申出多重涵义,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等等。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箴言,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有了一把良心尺度。据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次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论语》。据赵普称,一部《论语》他只领会了半部,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论语》在封建社会的实际价值而言,这话并非夸大其词。综观整部《论语》,里面既有社会人生的美好蓝图,又有人性与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论语》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
论语王兴康《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基本的材料。《论语》精选了《论语》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今译,基本上反映了《论语》全书的面貌。全部述评可说是一部系统研究孔子思想及其影响的专著。为了适合读者的阅读口味,《论语》更以全新的版式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呈献给广大读者。读者可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取众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