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IPv6原理及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作者:马建等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16
ISBN:9787030136039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IPv6基本原理和特性、从IPv4到IPv6的演进、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和特性、IPv6在3GPP中的角色、IPv6在3G网中的演变、移动网中关键IPv6的应用等,以及以移动IPv6支撑的异类接入网的移动性等。本书的特点在于内容广泛、由浅入深,是在综合了下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可作为IPv6及移动IPv6技术在移动通信应用中的实施和研究的参考书,既可作为高校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IT等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生产厂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马建,博士现任诺基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作为中国IPv6的主要发起人和学术带头人,从1999年起先后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合作建成了中国第一个IPv6实验网,与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等十几所院校建立了IPv6研究合作项目。在网络的性能优化、IP流量工程,QOS、IPv6和移动通信等方面发表近百篇国际论文,并且持有多项国际专利。目前授聘于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1章 IPv6的产生和发展
1. 1 引言
1. 2 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
1. 2. 1 互联网的历史
1. 2. 2 互联网协议
1. 2. 3 互联网相关组织
1. 3 IPv6的历史与实施
1. 3. 1 IPv6的起源
1. 3. 2 IPv6的现状
1. 4 IPv4的局限性
1. 4. 1 地址问题
1. 4. 2 安全性
1. 4. 3 服务质量
1. 4. 4 即插即用与易管理性
1. 4. 5 移动性
1. 5 互联网的应用模式
1. 6 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其对IPv6的需求
第2章 IPv6基本原理
2. 1 概述
2. 2 IPv6基本协议
2. 2. 1 IPv6头格式
2. 2. 2 IPv6扩展头
2. 3 IPv6地址
2. 3. 1 地址模型
2. 3. 2 IPv6地址的语法
2. 3. 3 地址前缀的语法
2. 3. 4 地址类型表示法
2. 3. 5 单播地址
2. 3. 6 泛播地址
2. 3. 7 组播地址
2. 4 地址自动配置
2. 4. 1 配置参数
2. 4. 2 地址生成
2. 4. 3 重复地址发现
2. 4. 4 无状态地址配置过程
2. 4. 5 站点重编号
2. 4. 6 配置一致性
2. 4. 7 安全性考虑
2. 5 路由协议
2. 5. 1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2. 5. 2 支持IPv6的BGP4
2. 6 小结
第3章 IPv6的特点
3. 1 巨大的地址空间
3. 2 服务质量
3. 2. 1 IPv6协议对服务质量的支持
3. 2. 2 区分服务在IPv6网络中的具体实现
3. 3 移动性
3. 3. 1 IPv6能支持大量的移动用户
3. 3. 2 移动IPv6网络中移动管理更为简易有效
3. 3. 3 数据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传输效率
3. 3. 4 更有效地支持Ad-Hoc移动网络
3. 4 安全性
3. 4. 1 密钥. 安全关联和安全机制
3. 4. 2 验证头(AH)
3. 4. 3 加密的安全有效数据头(ESP)
3. 4. 4 基于IPv6的IPSec
3. 4. 5 IPv6安全特点的其他应用
3. 4. 6 层次化地址结构给网络安全带来的好处
3. 4. 7 IPv6安全的局限性
3. 5 即插即用
3. 5. 1 主机自动配置
3. 5. 2 路由器自动配置
3. 5. 3 DNS自动配置
3. 5. 4 服务自动配置
3. 6 可聚合地址与路由
3. 6. 1 可聚合地址和层次化的结构
3. 6. 2 可聚合的路由
3. 6. 3 中间路由节点选择
3. 6. 4 主机的移动性
3. 6. 5 自动重寻址
3. 6. 6 有助于路由的其他IPv6特性
3. 7 小结
第4章 从IPr4到IPv6的演进技术
4. 1. IPv4与IPV6的协议不兼容性
4. 1. 1 协议格式对比分析
4. 1. 2 无状态IP/ICMP协议翻译算法规范(SIIT)介绍
4. 2 IPv6过渡的要求及技术分类
4. 3 双栈技术机制族
4. 4 隧道技术
4. 4. 1 隧道技术原理
4. 4. 2 手工配置隧道
4. 4. 3 兼容地址自动隧道
4. 4. 4 自动隧道的操作
4. 4. 5 6to4隧道技术
4. 4. 6 6over4机制
4. 4. 7 隧道代理
4. 4. 8 ISATAP
4. 4. 9 DSTM(双栈过渡机制)
4. 4. 10 BGP隧道
4. 4. 11 小结
4. 5 协议翻译技术
4. 5. 1 SIIT翻译转换机制
4. 5. 2 NAT-PT
4. 5. 3 传输中继转换器
4. 5. 4 堆栈簸筛机制
4. 5. 5 界面簸筛机制
4. 6 过渡的阶段与场景
4. 6. 1 过渡过程分段
4. 6. 2 各阶段场景描述
4. 6. 3 新应用开发建议
第5章 移动通信网概述
5.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5. 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化
5. 2. 1 GSM系统
5. 2. 2 GPRS系统
5. 3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
5. 3.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5. 3. 2 WCDMA网络的体系结构
5. 3. 3 IP多媒体核心网子系统(IMS)
5. 3. 4 UMTS的服务及应用
5. 3. 5 进展现状及前景
5. 4 移动互联网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5. 5 小结
第6章 移动增值业务
6. 1 移动应用的新发展
6. 2 关键的业务支撑协议及技术
6. 2. 1 AAA技术
6. 2. 2 SIP
6. 2. 3 XML
6. 3 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6. 3. 1 Symbian
6. 3. 2 J2ME
6. 4 移动增值业务新领域
6. 4. 1 未来移动业务总要求
6. 4. 2 "推"业务
6. 4. 3 基于位置的应用
6. 4. 4 Peer-to-Peer应用
6. 4. 5 其他应用举例
6. 5 小结
第7章 IPv6在3G移动通信中的实施与演进
7. 1 UMTS中的IPv6
7. 2 3GPP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及协议栈
7. 3 支持IPv6的移动终端
7. 4 3GPPIMS网络对IPv6的要求
7. 5 移动终端接入3GPP的网络模型
7. 6 3GPP网络中对移动终端IPv6地址的分配
7. 6. 1 有状态和无状态地址分配
7. 6. 2 透明和非透明的接入模式
7. 6. 3 3GPP的IPv6地址分配方案
7. 7 3GPP中的IPv6过渡问题
7. 7. 1 3GPP网络中IPv6的过渡方案
7. 7. 2 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
7. 7. 3 3GPP/GPRS过渡过程及场景
7. 7. 4 过渡场景中过渡方案的使用
7. 7. 5 3GPP网元中过渡机制的小结
7. 8 小结
第8章 移动IPv6
8. 1 介绍
8. 2 移动IPv6概述
8. 2. 1 基本操作
8. 2. 2 概念数据结构
8. 3 新增的IPv6协议. 消息类型和目的地选项
8. 3. 1 移动报头
8. 3. 2 移动选项
8. 3. 3 家乡地址目的地选项
8. 3. 4 第二类路由报头
8. 3. 5 ICMP家乡代理地址发现请求
8. 3. 6 ICMP家乡代理地址发现应答
8. 3. 7 ICMP移动前缀请求消息格式
8. 3. 8 ICMP移动前缀通告消息格式
8. 4 移动IPv6安全性综述
8. 4. 1 发向家乡代理的绑定更新
8. 4. 2 发向通信节点的绑定更新
8. 5 移动IPv6中节点的操作过程
8. 5. 1 通信节点的操作
8. 5. 2 家乡代理的操作
8. 5. 3 移动节点的操作
8. 6 小结
第, 章 移动IPv6与多制接入网技术
9. 1 链路层移动性
9. 2 GPRS和WCDMA移动网络中的移动IPv6服务
9. 3 多制接入网的需求
9. 4 3GPP系统与无线本地WLAN的互操作
9. 4. 1 WLPuN网络与3GPP的互操作
9. 4. 2 互操作技术
9. 5 基于2G/3G基础架构的IP安全技术--SIM6
9. 5. 1 SIM6机制
9. 5. 2 AAA协议
9. 5. 3 移动IPv6与基于SIM的认证一起实现多点接入
9. 6 小结
第10章 中国IPv6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10. 1 IPv6实验网
10. 1. 1 CERNET IPv6试验床
10. 1.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IPv6示范网
10. 2 IPv6的标准化
10. 2. 1 国际IPv6协议现状
10. 2. 2 中国IPv6协议的制订策略
10. 2. 3 IPv6协议发展趋势
10. 2. 4 中国IPv6互联网"新干线"
10. 3 IPv6路由器在中国的发展
10. 3. 1 IPv6路由器技术概述
10. 3. 2 IPv6路由器的研发与制造
10. 3. 3 IPv6路由器的发展
10. 4 IPv6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10. 4. 1 下一代网络与IPv6
10. 4. 2 IPv6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4. 3 国家通信863 IPv6技术的发展策略
10. 4. 4 中国IPv6互联网"新干线"
10. 5 IPv6面临的挑战
10. 5. 1 IPv6地址分配管理探讨
10. 5. 2 应用是部署IPv6的驱动因素
10. 5. 3 手中的IPv6
10. 6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1. 1 引言
1. 2 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
1. 2. 1 互联网的历史
1. 2. 2 互联网协议
1. 2. 3 互联网相关组织
1. 3 IPv6的历史与实施
1. 3. 1 IPv6的起源
1. 3. 2 IPv6的现状
1. 4 IPv4的局限性
1. 4. 1 地址问题
1. 4. 2 安全性
1. 4. 3 服务质量
1. 4. 4 即插即用与易管理性
1. 4. 5 移动性
1. 5 互联网的应用模式
1. 6 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其对IPv6的需求
第2章 IPv6基本原理
2. 1 概述
2. 2 IPv6基本协议
2. 2. 1 IPv6头格式
2. 2. 2 IPv6扩展头
2. 3 IPv6地址
2. 3. 1 地址模型
2. 3. 2 IPv6地址的语法
2. 3. 3 地址前缀的语法
2. 3. 4 地址类型表示法
2. 3. 5 单播地址
2. 3. 6 泛播地址
2. 3. 7 组播地址
2. 4 地址自动配置
2. 4. 1 配置参数
2. 4. 2 地址生成
2. 4. 3 重复地址发现
2. 4. 4 无状态地址配置过程
2. 4. 5 站点重编号
2. 4. 6 配置一致性
2. 4. 7 安全性考虑
2. 5 路由协议
2. 5. 1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2. 5. 2 支持IPv6的BGP4
2. 6 小结
第3章 IPv6的特点
3. 1 巨大的地址空间
3. 2 服务质量
3. 2. 1 IPv6协议对服务质量的支持
3. 2. 2 区分服务在IPv6网络中的具体实现
3. 3 移动性
3. 3. 1 IPv6能支持大量的移动用户
3. 3. 2 移动IPv6网络中移动管理更为简易有效
3. 3. 3 数据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传输效率
3. 3. 4 更有效地支持Ad-Hoc移动网络
3. 4 安全性
3. 4. 1 密钥. 安全关联和安全机制
3. 4. 2 验证头(AH)
3. 4. 3 加密的安全有效数据头(ESP)
3. 4. 4 基于IPv6的IPSec
3. 4. 5 IPv6安全特点的其他应用
3. 4. 6 层次化地址结构给网络安全带来的好处
3. 4. 7 IPv6安全的局限性
3. 5 即插即用
3. 5. 1 主机自动配置
3. 5. 2 路由器自动配置
3. 5. 3 DNS自动配置
3. 5. 4 服务自动配置
3. 6 可聚合地址与路由
3. 6. 1 可聚合地址和层次化的结构
3. 6. 2 可聚合的路由
3. 6. 3 中间路由节点选择
3. 6. 4 主机的移动性
3. 6. 5 自动重寻址
3. 6. 6 有助于路由的其他IPv6特性
3. 7 小结
第4章 从IPr4到IPv6的演进技术
4. 1. IPv4与IPV6的协议不兼容性
4. 1. 1 协议格式对比分析
4. 1. 2 无状态IP/ICMP协议翻译算法规范(SIIT)介绍
4. 2 IPv6过渡的要求及技术分类
4. 3 双栈技术机制族
4. 4 隧道技术
4. 4. 1 隧道技术原理
4. 4. 2 手工配置隧道
4. 4. 3 兼容地址自动隧道
4. 4. 4 自动隧道的操作
4. 4. 5 6to4隧道技术
4. 4. 6 6over4机制
4. 4. 7 隧道代理
4. 4. 8 ISATAP
4. 4. 9 DSTM(双栈过渡机制)
4. 4. 10 BGP隧道
4. 4. 11 小结
4. 5 协议翻译技术
4. 5. 1 SIIT翻译转换机制
4. 5. 2 NAT-PT
4. 5. 3 传输中继转换器
4. 5. 4 堆栈簸筛机制
4. 5. 5 界面簸筛机制
4. 6 过渡的阶段与场景
4. 6. 1 过渡过程分段
4. 6. 2 各阶段场景描述
4. 6. 3 新应用开发建议
第5章 移动通信网概述
5.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5. 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化
5. 2. 1 GSM系统
5. 2. 2 GPRS系统
5. 3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
5. 3.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5. 3. 2 WCDMA网络的体系结构
5. 3. 3 IP多媒体核心网子系统(IMS)
5. 3. 4 UMTS的服务及应用
5. 3. 5 进展现状及前景
5. 4 移动互联网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5. 5 小结
第6章 移动增值业务
6. 1 移动应用的新发展
6. 2 关键的业务支撑协议及技术
6. 2. 1 AAA技术
6. 2. 2 SIP
6. 2. 3 XML
6. 3 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6. 3. 1 Symbian
6. 3. 2 J2ME
6. 4 移动增值业务新领域
6. 4. 1 未来移动业务总要求
6. 4. 2 "推"业务
6. 4. 3 基于位置的应用
6. 4. 4 Peer-to-Peer应用
6. 4. 5 其他应用举例
6. 5 小结
第7章 IPv6在3G移动通信中的实施与演进
7. 1 UMTS中的IPv6
7. 2 3GPP数据传输网络结构及协议栈
7. 3 支持IPv6的移动终端
7. 4 3GPPIMS网络对IPv6的要求
7. 5 移动终端接入3GPP的网络模型
7. 6 3GPP网络中对移动终端IPv6地址的分配
7. 6. 1 有状态和无状态地址分配
7. 6. 2 透明和非透明的接入模式
7. 6. 3 3GPP的IPv6地址分配方案
7. 7 3GPP中的IPv6过渡问题
7. 7. 1 3GPP网络中IPv6的过渡方案
7. 7. 2 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
7. 7. 3 3GPP/GPRS过渡过程及场景
7. 7. 4 过渡场景中过渡方案的使用
7. 7. 5 3GPP网元中过渡机制的小结
7. 8 小结
第8章 移动IPv6
8. 1 介绍
8. 2 移动IPv6概述
8. 2. 1 基本操作
8. 2. 2 概念数据结构
8. 3 新增的IPv6协议. 消息类型和目的地选项
8. 3. 1 移动报头
8. 3. 2 移动选项
8. 3. 3 家乡地址目的地选项
8. 3. 4 第二类路由报头
8. 3. 5 ICMP家乡代理地址发现请求
8. 3. 6 ICMP家乡代理地址发现应答
8. 3. 7 ICMP移动前缀请求消息格式
8. 3. 8 ICMP移动前缀通告消息格式
8. 4 移动IPv6安全性综述
8. 4. 1 发向家乡代理的绑定更新
8. 4. 2 发向通信节点的绑定更新
8. 5 移动IPv6中节点的操作过程
8. 5. 1 通信节点的操作
8. 5. 2 家乡代理的操作
8. 5. 3 移动节点的操作
8. 6 小结
第, 章 移动IPv6与多制接入网技术
9. 1 链路层移动性
9. 2 GPRS和WCDMA移动网络中的移动IPv6服务
9. 3 多制接入网的需求
9. 4 3GPP系统与无线本地WLAN的互操作
9. 4. 1 WLPuN网络与3GPP的互操作
9. 4. 2 互操作技术
9. 5 基于2G/3G基础架构的IP安全技术--SIM6
9. 5. 1 SIM6机制
9. 5. 2 AAA协议
9. 5. 3 移动IPv6与基于SIM的认证一起实现多点接入
9. 6 小结
第10章 中国IPv6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10. 1 IPv6实验网
10. 1. 1 CERNET IPv6试验床
10. 1.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IPv6示范网
10. 2 IPv6的标准化
10. 2. 1 国际IPv6协议现状
10. 2. 2 中国IPv6协议的制订策略
10. 2. 3 IPv6协议发展趋势
10. 2. 4 中国IPv6互联网"新干线"
10. 3 IPv6路由器在中国的发展
10. 3. 1 IPv6路由器技术概述
10. 3. 2 IPv6路由器的研发与制造
10. 3. 3 IPv6路由器的发展
10. 4 IPv6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10. 4. 1 下一代网络与IPv6
10. 4. 2 IPv6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4. 3 国家通信863 IPv6技术的发展策略
10. 4. 4 中国IPv6互联网"新干线"
10. 5 IPv6面临的挑战
10. 5. 1 IPv6地址分配管理探讨
10. 5. 2 应用是部署IPv6的驱动因素
10. 5. 3 手中的IPv6
10. 6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