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作者:张书文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2-01

ISBN:9787509101148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应新形势的要求,配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内容和体制改革的进程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7章。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阐述了传染病学的理论基础及各类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染病学、病机病理、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涵盖了曾消灭或控制又死灰复燃的老传染病及新出现的传染病。本书内容全面,是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好教材,也适合临床医师阅读参考。责任编辑 丁金玉 赵晶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各级领导及医学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已延续数年的课程体系,更是不敢轻易涉及的阵地。我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大胆改革,从课程体系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一改原有的由理论到临床的分层次阶梯式教学模式,改为纵向的知识直通式教学模式,为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增添了一个亮点。由于传染病不断地发展、蔓延,一些本来已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等又死灰复燃;且又出现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加之一些化学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病毒变性,许多传染病令人束手无策,对传染病的斗争任重道远,人们把目光转向传统的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上,以冀找出对付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手段和方法,这是我们编写《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教材以我院微生物、寄生虫学科,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的教师为主编写,并分别邀请了兄弟院校的传染病专家、教授参加本书的论证及编写工作。本书主要供课程体系改革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为医学新兴学科,本教材又是我院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经有关专家反复论证,但在内容设置、课程交叉、知识衔接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尚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对此,我们诚恳地希望专家、同道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成功,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倡导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减少膨胀的学时,确定核心课程、强化主干课程、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依旧是教学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尚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各学科间过分强调独立性、全面性,因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严重。在实际授课中,既有重复,又有遗漏。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精练、完整地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优化现有中医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不仅仅是以减少重复、压缩课时为目的,而是经过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修时间,为文、理、医相互渗透,提高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河南中医学院自2001年开始,致力于中医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对现有的中医院校课程体系进行了以删繁就简、改横为纵、减少门类、增加人文课程等为原则的系列改革。初步对课程的门类、内容进行了整合改革,拟订了《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发展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药学》、《中医证候治疗学》、《针灸学基础》、《针灸治疗学》、《推拿学》、《骨伤杂病学》、《创伤骨科学》、《骨科手术学》以及《呼吸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病学》、《神经病学》、《循环病学》、《生殖病学》、《内分泌病学》、《运动病学》、《肿瘤病学》、《营养代谢病学》、《免疫病学》、《感染病学》、《血液病学》、《中医统计学》、《气功学》等教材的编写内容,并与兄弟中医药院校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进行新教材的编写,作为试用教材将陆续出版发行。在试用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改进修订。欢迎更多的兄弟院校和各学科专家携手参加改革探索,并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暂缺《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总论
第一节细菌学基础
第二节病毒学基础
第三节寄生虫学基础
第四节免疫学基础
第五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及特征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第七节传染病的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第2章病毒感染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
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四节脊髓灰质炎
第五节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节副黏液病毒感染
第七节水痘和带状疱疹
第八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九节狂犬病
第十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十一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3章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
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4章细菌感染
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霍乱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炭疽
第七节白喉
第八节百日咳
第九节猩红热
第十节布氏杆菌病
第十一节肺结核
第十二节弯曲菌感染
第十三节败血症
第十四节感染性休克
第5章钩端螺旋体病
第6章原虫病
第一节阿米巴病
第二节黑热病
第三节疟疾
第7章蠕虫感染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第三节并殖吸虫病
第四节丝虫病
第五节钩虫病
第六节蛔虫病
第七节旋毛虫病
第八节绦虫、猪囊尾蚴病
第九节包虫病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附录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附录三预防接种药物使用表
附录四方剂索引
附录五中英文对照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