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菩提心与道次第

菩提心与道次第

作者:济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01

ISBN:9787532541409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自序菩提心认识菩提心一、普通人的发心二、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三、如何正确发心四、菩提心的殊胜五、菩提心的种类六、菩提心发起的因缘七、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八、菩提心实践的典范九、结语发心、僧格、正见一、发心二、僧格三、正见附:有关菩提心的答疑道次第《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一、目标:拾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二、要领:三主要道三、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菩提道次第论》中的菩提心一、菩提心与三士道的关系二、菩提心与修法三、菩提心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四、菩提心与皈依三宝五、菩提心与人天善行六、菩提心与念轮回苦、求出离解脱七、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八、菩提心的发起因缘九、菩提心的受持仪轨十、菩提心的实践十一、菩提心与空性见《菩提道次第论》实修理路一、加行——修法的共同基础二、正行——止观实践三、结行与未修中间《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札记一、思想渊源二、关于依止法三、如何成为合格的弟子四、下士道的修学五、暇满、义大、难得六、辩证看“无暇” 七、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八、如何念死无常九、皈依三宝的意义十、业的造作与积聚十一、业的认识十二、业力与忏悔十三、实相忏和心的本质十四、烦恼、业、果报十五、承前启后的中士道十六、以观苦巩固出离心十七、从认识苦到解脱苦十八、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十九、解脱道和菩萨道二十、《道次第》的核心内容二一、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二二、受持菩提心的要领二三、关于自他相换二四、菩萨道的修行二五、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二六、止观的实质二七、分别与无分别二八、分别与执著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一、成佛修行的两大内容二、大乘和尚与莲花戒的辩论三、从法义上辩证四、对所引经典的分析学佛的基本认知一、人身的价值二、发心三、皈依四、深信业果附:新编《菩提道次第略论目录》《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导论第一大愿:礼敬诸佛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第三大愿:广修供养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第六大愿:请转法轮第七大愿:请佛住世第八大愿:常随佛学第九大愿:恒顺众生第十大愿:普皆回向结说:修学利益“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会昕到一些长辈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大般若经·乘大乘品》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辟,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因为大乘佛教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空性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空性见的指导。如果没有空性见,即使凡夫心也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各大宗派的祖师们在建立宗派时,虽然都有关于菩提心的专门论述,惜未能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唐宋以降,唯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法门影响最为广泛。而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无非是为了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现任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及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并被聘请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万字。在教学之余积极从事通俗弘法,时常应邀在中国各地及欧洲、澳洲高等院校,信众团体中演讲。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丛书”,包括《学佛者的信念》,《〈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随后又推出“人生佛教小丛书系列”两辑,收录有《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等十册,与社会大众广结法缘,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消除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人生活。
目录
自序
菩提心
认识菩提心
一、普通人的发心
二、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
三、如何正确发心
四、菩提心的殊胜
五、菩提心的种类
六、菩提心发起的因缘
七、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
八、菩提心实践的典范
九、结语
发心、僧格、正见
一、发心
二、僧格
三、正见
附:有关菩提心的答疑
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
一、目标:拾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
二、要领:三主要道
三、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论》中的菩提心
一、菩提心与三士道的关系
二、菩提心与修法
三、菩提心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四、菩提心与皈依三宝
五、菩提心与人天善行
六、菩提心与念轮回苦、求出离解脱
七、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八、菩提心的发起因缘
九、菩提心的受持仪轨
十、菩提心的实践
十一、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道次第论》实修理路
一、加行——修法的共同基础
二、正行——止观实践
三、结行与未修中间
《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札记
一、思想渊源
二、关于依止法
三、如何成为合格的弟子
四、下士道的修学
五、暇满、义大、难得
六、辩证看“无暇”
七、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八、如何念死无常
九、皈依三宝的意义
十、业的造作与积聚
十一、业的认识
十二、业力与忏悔
十三、实相忏和心的本质
十四、烦恼、业、果报
十五、承前启后的中士道
十六、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十七、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十八、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十九、解脱道和菩萨道
二十、《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二一、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二二、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二三、关于自他相换
二四、菩萨道的修行
二五、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二六、止观的实质
二七、分别与无分别
二八、分别与执著
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一、成佛修行的两大内容
二、大乘和尚与莲花戒的辩论
三、从法义上辩证
四、对所引经典的分析
学佛的基本认知
一、人身的价值
二、发心
三、皈依
四、深信业果
附:新编《菩提道次第略论目录》
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导论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结说:修学利益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