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文学史系列

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文学史系列

作者:黄发有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3-01

ISBN:9787560731414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黄发有现执教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客家学等。近年致力于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西方汉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字、客家移民文化等专题研究。本书是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研究,内容包括自由撰稿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变迁、“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文革”的诗歌潜流、80年代文学的文化逻辑、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时期文学等。收人本书中的文字,90%以上是我来到山大以后写成的,极小一部分是我在复旦读博士时写的,来到山大以后也作了一些修订。能把在山大写成的文字收入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持的“望岳文库”,这既是一种备忘,也是必要的反思。我一直很欣赏那些有理有据的质疑与追问,这些看法能够激发更深入的学术思考。不过,为了不掠人之美,书中的文字大都保留了原貌,只对一些资料和行文上的错误作了必要的修正。 这些文字仅仅表达了我个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粗浅看法,对于当代文学史逻辑演进的论述不仅不够全面,也一定会有偏失之处。
作者简介
  黄发有,客家人,1969年底生于福建上杭。本科主修经济学,199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0年、2002年连续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客家学等。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西方汉学与20世纪中中国文学、客家移民文化等专题研究。著有专著《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随笔集《客家漫步》,主编“读网时代”网络文化丛书。近期即将出版的著作有论文集《想象的代价》,田野调查札记《客家原乡》和随笔集《客家老屋》。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曾获得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当代作家评论》奖、《文艺争鸣》奖等奖项。
目录
导言 在史论与批评之间
一 走向“过程美学”
二 批评就是发现
上编 文学潮流
第一章 自由撰稿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变迁
一 钱权之间
二 过客或归人
三 围城内外
四 自由与限制
五 默然独立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
一 颂歌美学
二 红色史诗
第三章 “文革”的诗歌潜流
一 哑夜的独语
二 浪漫的启蒙
三 在绝望中再生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的文化逻辑
一 被裹挟的合唱
二 共鸣的变奏
第五章 城市文化与90年代文学
一 复调的城市文化
二 暧昧的想象形态
三 可疑的市民话语
第六章 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时期文学
一 激活传统
二 家族遗梦
三 反抗同化
第七章 审美理想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不绝如缕
二 人间宗教
三 创造过程
四 回到常识
第八章 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叛逆或拯救
二 废墟上的狂欢
三 迷惘的借口
下编 文学生态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新时期文学生态
一 透视媒介
二 期刊与出版
三 影视与网络
第十章 短篇小说与新时期文学风尚
一 被岁月淡忘
二 被传媒冷落
三 被废话淹没
第十一章 “新写实”与小说流向
一 告别理想
二 日常叙事
三 娱乐至上
第十二章 虚伪的个人与迷惘的代群
一 伪个人化写作
二 新生代八股
三 冷漠的看客
第十三章 激素催生的青春表演
一 羁囚与奔逃
二 在晕眩中漂流
三 过火的奇迹
第十四章 危机情境与危机美学
一 角色危机
二 接受危机
三 叙事危机
四 呼唤“无用”的文学
第十五章 文学批评的人文缺失
一 有偿批评
二 假想批评
三 逆反批评
第十六章 消费文化与文学健忘症
一 经典的挽歌
二 枉担虚名的文学
三 失忆的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