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茶花女(全译本)

茶花女(全译本)

作者:(法国)小仲马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535412683

定价:¥1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小仲马,生于1824年,卒于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幼年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七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备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成年后,他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 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他人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从1846年至1847年,小仲马完成了一部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奇遇》,还出版了诗集《青年罪孽》;但成名作是1848年问世的小说《茶花女》。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该书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之作,但更多的人们则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小仲马一举成名后,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小仲马发电报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茶花女》率先把一个混迹于士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 “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该书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材,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兴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后,小仲马又写了二十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 、《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描写在资产阶级淫靡风尚毒害下沦落的女性,或表现金钱势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质。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茶花女》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当时巴黎有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从诺曼底乡下来到巴黎,沦为妓女,后来得了肺病,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她成了《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原型,那个令人断肠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创作出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巫师,脾气暴躁,整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法国到了瑞士。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已经到农庄里干活了。阿尔丰西娜在十五岁时离开故乡来到巴黎,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天姿绰约的她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舞场,并立即成为公子哥儿竞相追逐的对象。她结识了不少男友,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也同地位显赫的贵族青年同居。正是靠着这些人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进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自己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还把名字改为玛丽·杜普莱西。玛丽·杜普莱西不但相貌姣好,而且聪慧过人,谈吐不俗,平时酷爱读书。文学、音乐、绘画都有所涉猎。难怪一些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于她,设法同她交往。在玛丽·杜普莱西的情人里面,就有《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小仲马在剧院里初次见到玛丽,就被她美丽的容貌、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当晚散场后,小仲马便去登门拜访玛丽,见她正在咯血,深表关切,劝她保重身体。玛丽被他诚挚的关怀之情所感动,对他心生好感,答应和他交往。他们之间有过一段温馨缠绵的快乐时光,然而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爱恋,但也有嫉妒的心理,他不能容忍玛丽再同其他男友来往,当然这在玛丽看来是不可能的。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来维持自己优裕舒适的生活。这令小仲马十分恼火,最后只有痛苦地分手。分手不久,玛丽便撒手人寰,当时小仲马正在外地,回来时已是天各一方了。小仲马满腔的悲哀和愧疚无处诉说,只能付诸笔端,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一段哀怨感人的故事。《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也像她的原型一样,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然而,玛格丽特和玛丽·杜普莱西还是有区别的,玛丽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显得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她被阿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变卖所有的财产,还清债务,和阿芒一起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不料阿芒虚伪、自私的父亲闻讯赶来,横加阻挠,逼着玛格丽特与阿芒断绝往来,粉碎了她的美梦。阿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爱慕虚荣变了心,对她万般羞辱。于是玛格丽特心力交瘁,在冤屈和疾病的折磨下,饮恨黄泉。《茶花女》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玛格丽特甘愿牺牲自己向往已久的奢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肩,也不愿情人去借债。在情人父亲的逼迫下,她忍痛牺牲自己的爱情。阿芒对玛格丽特一见倾心,心里头只有情人的倩影,为了情人,就是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爱之弥深的表现,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仍然要将她挖出来,见上最后一面。这样的爱情怎不令人撕心裂肺。玛格丽特尤其看中阿芒真挚的同情心,当自己咯血时,对方所表现出的关怀令她大为感动。阿芒爱她是为了她,不是为了自己,而别人爱她从来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爱情描写读来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小仲马通过阿芒来复述玛格丽特的遭遇,借情人的耳朵、眼睛和所思所想来反映玛格丽特当时的心境,最后又以她的日记说明真相,深刻地反映一个妓女在临死前的内心独白。玛格丽特在书中被刻画得相当丰满,仿佛是活生生的人物,并且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小仲马并不忌讳她身上的妓女习性: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过着豪华、放荡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马认为玛格丽特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寻欢作乐的目的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离开这痛苦的人生。但她对社会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这些人不把她当人看,在他们眼里,她只是物,是他们猎艳的对象。阿芒认为玛格丽特身上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她虽然过着放纵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纯真、圣洁。玛格丽特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应该就是她为了赎罪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她的纯洁而高尚的心灵。可以说她虽然是一个步入红尘尾。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茶花女》的享誉世界,同歌剧《茶花女》的推波助澜,交相辉映分不开的。中国读者最早接触《茶花女》是通过林琴南的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林琴南译的第一部小说,用文言文译就。后来还有刘半农译的《茶花女》戏剧,以及夏康农译的小说。现在又有多种新译本流行,包括读者诸君手头的这个译本。中国舞台上也经常上演《茶花女》歌剧。可见这部小说日久弥新,魅力永恒。
作者简介
  小仲马,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目录
小仲马式的忏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