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最后的炮轰

最后的炮轰

作者:(苏)邦达列夫 著,孟庆枢 译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20

ISBN:9787806609286

定价:¥1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尤是·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是位我国读者很熟悉、也很喜爱的作家。他曾任苏联作协书记和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苏联作家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编。在卫国战争期间,还在中学读书的邦达列夫投笔从戎,转战南北,立过战功。战争结束后,他进入高尔基文学院学习,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突出人道主义,描写人性美,宣传尊重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两部作品也鲜明地带着时代特征。为此,本书并不是宣传“战争恐怖”“和平主义”之作,歌颂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它们的主旋律。邦达列夫(1924—),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最后的炮轰》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议,被认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20世纪70年代后的16年是邦达列夫创造的极盛期,许多优秀作品如《热的雪》、电影史诗《解放》和长篇《岸》、《选择》、《演戏》,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现实主义的细致描写和道德探索、哲理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使他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90年代,邦达列夫又有三部作品问世:《诱惑》(1991)、《不抵抗》(1994—1995)和《百慕大三角》(1999)。应该说,近作《百慕大三角》是他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作品。面对剧烈的历史变迁和政权更迭,俄罗斯的一些文化精英们显得迷惘、痛苦和忧虑。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邦达列夫,对解体后的俄罗斯种种现实强烈不满,又不会以轻漫浮滑的态度来面对这场风暴,于是以对自身职责、理想、才赋、智慧的悲剧性执迷,通过年轻记者安德烈和他的恋人在1993年“十月事件”至1996年十月这三年间的痛苦遭遇和不幸,描述苏联解体后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现实,揭露俄罗斯犹如一艘驶入百慕大三角的巨轮失去了控制,表达出他对解体后的俄罗斯所发生的“历史倒退”的极端反感和不安,表达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作者简介
  邦达列夫(1924~ )Bondalev,Yuri Vasilievich,俄罗斯作家。1924年3月15日生于奥尔斯克市。1931年随家迁居莫斯科。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一直在炮兵部队服役。1951年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后,即开始职业作家生涯。1949年首次发表作品。《两个营请求炮火支援》和《最后的炮轰》两部战争题材中篇小说问世后,以写战壕真实出名。长篇小说《寂静》,揭露个人迷信的危害。长篇小说《热的雪》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把战壕真实和对战役的全景描写结合起来。1970年与人合作完成电影史诗《解放》,翌年获列宁奖金。 70~80 年代,接连发表《岸》、《选择》、《演戏》 3 部长篇小说,着力表现经历反法西斯战争考验的一代人在现代条件下的人生探索,其中前两部获苏联国家奖金。此外,70年代后还陆续发表以《瞬间》为总标题的多篇哲理抒情散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80~90年代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兼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目录
译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媒体评论】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