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行走在火上: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
作者:骆汉城 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ISBN:9787501766802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隐性采访是法律的盲区,却是最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的新新闻采访形式。记者暗访爆光所面临的道德悖论和法律困境是新闻报道实践中出现的函待解决的新问题。本书结合新闻采访的操作特点,案例和理论相结合,对隐性采访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隐性采访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本书是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避免引火烧身的必读物,也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人防止不当侵害枕边书。
作者简介
骆汉城;1951年生,1978年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高级记者。有中国隐性采访第一人之称,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各种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世纪80年代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90年代曾任社会新闻部质量报道制片人。曾著有《共有国在打假》、《与古文明对话》等作品。
目录
序:我们在火上行走
第一章 隐性采访在中国
第一节 溯源1994年无极假阿胶报道
第二节 现实中的隐性采访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节 对媒体社会角色的再认识
第二章 暗访就是欺骗的吗?
第一节 隐性采访是非大论争
第二节 传统新闻学理论“框不住”的隐性采访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伦理思辨
第四节 隐性采访与媒体职业自律
第五节 国内外自律规范
第三章 隐性采访的“三十六计”
第一节 新闻暗访中的“三十六计”
第二节“三十六计”是计谋还是骗术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摄影技术
第四节 公共场所拍摄技术
第五节 使用暗访摄录设备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 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
第一节 隐性采访与公民的隐私空间
第二节 名誉权:隐性采访的软助
第三节 不应忽视的肖像权
第四节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第五节 记者暗访的法律禁区
第五章 慎演慎拍:暗访记者行动的原则
第一节 暗访记者介入民商事行业的身份
第二节 暗访记者设置“陷阱取证”的论争
第三节 为监督行政机关记者“以身试法”
第四节 司法活动中的暗访记者
第五节 记者“隔崖观火”引发的争议
第六节 暗访记者禁止扮演的角色
第七节 公共场所拍摄内容的选择
第六章 诉讼程序:记者“对簿公堂”之利器
第一节 隐性采访在西方国家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隐性采访素材涉讼时的证据意义
第七章 暗访报道涉讼时之抗辩事由
第一节 公众知情权
第二节 抗辩事由之“公众人物”
第三节 其他抗辩事由
第八章 保护好自己:记者救济途径
第一节 暗访记者面临的风险与尴尬
第二节 记者的救济途径
第三节 拿起自卫的武器
写在尾声
附记 【媒体评论】
第一章 隐性采访在中国
第一节 溯源1994年无极假阿胶报道
第二节 现实中的隐性采访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节 对媒体社会角色的再认识
第二章 暗访就是欺骗的吗?
第一节 隐性采访是非大论争
第二节 传统新闻学理论“框不住”的隐性采访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伦理思辨
第四节 隐性采访与媒体职业自律
第五节 国内外自律规范
第三章 隐性采访的“三十六计”
第一节 新闻暗访中的“三十六计”
第二节“三十六计”是计谋还是骗术
第三节 隐性采访的摄影技术
第四节 公共场所拍摄技术
第五节 使用暗访摄录设备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 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
第一节 隐性采访与公民的隐私空间
第二节 名誉权:隐性采访的软助
第三节 不应忽视的肖像权
第四节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第五节 记者暗访的法律禁区
第五章 慎演慎拍:暗访记者行动的原则
第一节 暗访记者介入民商事行业的身份
第二节 暗访记者设置“陷阱取证”的论争
第三节 为监督行政机关记者“以身试法”
第四节 司法活动中的暗访记者
第五节 记者“隔崖观火”引发的争议
第六节 暗访记者禁止扮演的角色
第七节 公共场所拍摄内容的选择
第六章 诉讼程序:记者“对簿公堂”之利器
第一节 隐性采访在西方国家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隐性采访素材涉讼时的证据意义
第七章 暗访报道涉讼时之抗辩事由
第一节 公众知情权
第二节 抗辩事由之“公众人物”
第三节 其他抗辩事由
第八章 保护好自己:记者救济途径
第一节 暗访记者面临的风险与尴尬
第二节 记者的救济途径
第三节 拿起自卫的武器
写在尾声
附记 【媒体评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