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

作者:李河 著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01

ISBN:9787811120134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从解释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哲学著作。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原本中心论”意识的考察,它展示了“语词世界”与“概念世界”、“解释学真理”与“逻辑真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以“居间存在”概念来扬弃“在者”形而上学的方案,并引出了“概念栖身于词语世界”、“概念栖身于特定的思想制度”等解释学结论。凭借“翻译”这一方便的视角,《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还用大量的篇幅把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讨论纳入到解释哲学的论域。对那些关注哲学(尤其是解释学哲学)、语言学、中国传统思想、现代性与后现代理论的读者,《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暂缺《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作者简介
目录
导论“概念世界”和“语词世界”?
第一节 “原本中心论”及其语言观问题
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原本中心论”意识?
二、传统哲学实在论的“原本中心论”意识?
第二节 “解释学真理”与“逻辑真理”的张力问题
一、“逻辑”取代原初的“逻各斯”的历史?
二、“解释学真理”的重要含义:概念栖身于语词世界
第三节 “唯一的”现代性语言与“复数的”传统语言?
一、现代性语言的“至上”(meta-)地位
二、有的传统不再“言说”
三、对“元解释学”的质疑
四、让传统言说的条件?
第四节 解释学哲学的“根”:inter-esse概念?
一、作为理性形而上学概念典范的“在者”概念
二、对“存在”问题的生存论-现象学-解释学理解
三、inter-esse:从“旨趣”概念到“居间存在”概念
第五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翻译”如何是个哲学问题?
第一节 两类翻译定义和两类翻译理论
一、狭义翻译概念和广义翻译概念
二、狭义翻译之学和广义翻译之学(普遍解释学)?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源头性问题:“原本/译本”之间的“/”
一、“原本/译本”的二项式与“三人解释共同体”?
二、翻译之难——“原本/译本”之间难以逾越的“/”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自然态度”:旨在超越“/”的规范性诉求
一、自然态度之一:原本中心论的翻译伦理?
二、自然态度之二:旨在成为工艺学的翻译技术理论?
三、拒绝自然态度:哲学翻译研究的起点?
第四节 20世纪哲学翻译研究的轮廓?
一、20世纪西方哲学翻译理论文献概览?
二、20世纪语言哲学涉及“翻译”问题的若干范例?
(一)卡尔纳普的“翻译”概念?
(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
(三)翻译:在“概念图式”或“范式”之间?
三、20世纪解释学涉及“翻译”问题的若干范例?
四、翻译理论的若干基本话题及其联系?
(一)“原本/译本”主题?
(二)“对等性”暨“可翻译性”主题?
(三)“不可译性”主题——翻译的不确定性或不可通约性?
(四)意译与直译(free-vs-literal)?
(五)“一切写作都是翻译”?
第二章 单数的语言和复数的语言?
第一节 上帝的“Gift/gift”(毒药/礼品):从神圣语言到复数的语言?
一、对“巴别塔”隐喻的另类解读:复数的语言才是人的家
二、“唯一性”与“唯一的”:人类语言的专名特性以及“翻译”的源始性设定
三、“神圣语言”的碎片:人类语言的通名特性以及关于“翻译”的源始性设定
四、“礼品”还是“毒药”?——巴别塔隐喻中的源始性“困惑”
第二节 从自然的逻各斯到逻辑
一、神圣逻各斯一人的逻各斯一逻辑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二、“想像性的形而上学”
三、成为“唯一语言”的“理性形而上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例
(一)“形而上学”与“科学
(二)学科分类意识:“第一哲学”概念的形成条件
(三)“工具论”:“第一哲学”的思想工具
第三节 “元解释学”批判
一、“前逻辑”的生活世界中的语言问题
二、广义翻译之学对“差异”的普遍主义叙述
(一)“语内性的”解释概念不能替代“语际性的”翻译概念
(二)从“文本流传”到“文本流通”:对伽德默尔解释学的批评
(三)“文本流通”概念与“激进的解释学
三、语际翻译的解释学:让“差异”与“差异”之间的“差异”显现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原本中心论
第一节 “圣作贤述”的隐喻
一、对神圣原本的“听一写”:文化源头的源头性事件
二、等级性的“作一述”观念:作者性=权威性
三、体制性的“经一传”传统:真理是密写的
四、小结:“作一述”观念对“语际翻译”的意义
第二节 mimesis:模仿性翻译的链条
一、模仿(mimesis)一词的原初含义
二、与mimesis有关的几个图式:心灵复制(背诵)、道路图式、载体图式、第三文本图式
三、“译本”与“原本”的相似性:“像”与“不像
第三节 “第三文本”:“可译性”的语言条件
一、“第三文本”和“第三只眼
二、w.本杰明的“纯粹语言”观念
三、作为“第三原本”的深层语言结构
四、奎因的“翻译手册悖论”与翻译的“三角关系争论
第四节 没有“原本”:语词秩序的颠覆和“互文本性”写作
第四章 译本何为?人士别生枝干!
第一节 引言:语词构成物是个缘聚整体
第二节 “外语的他在性”(上):基本理论叙述
一、从语言的“物的因素”看“外语的他在性”
二、从命名看“外语的他在性
三、从“语义域”看“外语的他在性”
四、从“可能世界”看“外语的他在性”
……
第五章 “翻译”如何使“哲学”成为一个问题??
附录
处于传统与现代紧张关系中的文本流通?
一、面对“普通语言”的压力——翻译或者死亡?
二、翻译结构的单向性——外向翻译与内向翻译的区别?
三、外向翻译居于主导的近现代西方?
四、内向翻译居于主导的近现代中国?
五、从汉语“译”字的方位含义嬗变看中国传统“中心-边缘”意识的转移
(一)“译”字在先秦“方位名称衍生系统”中的地位与“中国中心意识”
(二)“译”字在佛经翻译时期成为通名以及对“中国中心意识”的初次解构六、内向翻译给中国现代传统带来的新特征提问之难?
一、澄清一个话题?
二、复述与“图书馆意识”?
三、独白与“在异域中逗留”?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