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

作者:张国刚,乔治忠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02-07-01

ISBN:9787806279328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人文社会科学中有一些很宏大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得令人难以把握,例如文化、社会、学术之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学术?你不说还比较清楚,你若要给它们下定义的时候,就颇费斟酌了。而当要你写一部文化史、社会史或者学术史的时候,你就更会觉得简直无从下手。应该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文化史、社会史或者学术史的著作,能够完全与其定义相吻合。人们都只能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或者特定的角度去叙述自己所理解的文化史、社会史或者学术史。
作者简介
  刘海峰,1959年生,福建人。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导师、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等著作6部,发表《科举学发风》、《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等论文100多篇。 李兵,湖南浏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职攻读高等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发表《略论宋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等20多篇文章,与刘海峰先生合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2004年1月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一、“殷鉴”的思索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
一、孔子及其时代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
三、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
四、思孟儒学与荀子儒学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
七、阴阳家的视野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
第一节 汉初学术之状况
第二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
第三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
第四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第五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
第六节 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
第七节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
一、玄学的萌发
二、正始玄学
三、竹林玄学
四、中朝玄学
第三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
二、南朝的经学
三、北朝的经学
第四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
第五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
一、史学的独立
二、史学的繁荣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发展
第六节 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
一、曹丕《典论》
二、陆机《文赋》
三、刘勰《文心雕龙》
四、钟嵘《诗品》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
第一节 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
一、隋代经学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
第三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
二、史学注疏学——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
三、正史的编撰
四、唐代史学双擘——《史通》与《通典》
第四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
第五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l
第六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
三、韩李的心性论
第七节 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侧影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
二、《文选》学的繁荣
三、类书的编纂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
第八节 结语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l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l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
第二节 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
一、宋儒治“三经”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
第三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
总认识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
第五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
一、校勘学的成熟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
三、金石学的兴起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
第六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
一、刘基、宋濂、方孝孺学宗义理、以身证学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继承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
第三节 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
一、明代医药学——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
二、徐光启、宋应星——求真致用之学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实学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
(一)黄宗羲的批判史学观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颐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性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几”开辟求知新路
第二节 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扬弃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观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
第四节 考据学风的前驱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
第五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第七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
一、康雍年间的官方修书事业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
第一节 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
第二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
第三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
第四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
第五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
引进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
附录清朝后期学术成果总汇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