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邓启铜,王川,陈红映 著,邓启铜,王川 注《尚书》本称《书》,前人把它解释为上古的史书。相传孔子对它作过删削整理。《隋书经籍志》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至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至周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知识,是一部记言体史书。《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尚书》中的名言更是不胜枚举,至今仍然闪熠着不灭的光辉。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甚至为自己衰老不复梦见周公而慨叹,正是因为他被《书》中的言论所感动所折服韩愈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读懂《尚书》,亦是对自己的挑战。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邓启铜,王川,陈红映 著,邓启铜,王川 注《三字经》的开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说的!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后世,被后世尊为“亚圣”。历史上将孔子、孟子并称,即所谓“孔孟”之道。宋代的大学者朱熹称赞孟子“《六经》如千斛之舟,而孟子是运舟之人。”大理学家程颐认为孟子“学已到至处,其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孟子》集中收录了孟子的言论和学说,为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之一。全书虽仅三万馀言,但却言简意丰。《孟子》倡导仁政王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写下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五十步笑百步”等千古名言。《孟子》雄辩精深,说理精到,文笔优美,曲折尽情,开散文之先河,在思想、文章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系·中国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邓启铜,诸泉 著中国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能熟背《幼学琼林》,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琼林”二字在书名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源于唐德宗时皇家内库之一的琼林库,寓意《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幼学琼林》之典故收罗宏富,堪称典故宝库。二是源于宋代的琼林苑,皇帝在琼林苑设宴款待新科进士,后遂以“琼林”比喻中进士,寓意学童要努力读书,早日金榜题名。《幼学琼林》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体制、文事科第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它是我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熊蓉,邓启春 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後世岂能继焉者也。”唐诗、宋词、元曲已成为鼎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一种诗体。这里说的元曲指的是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套数又称散套、套曲。散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在艺术形式上较诗词显得更为自由和灵活。用韵可以平仄通押,不避重韵,可以加衬字,甚至增减字数等。其特征一言以蔽之,日:杂、散、俗、辣。大量运用口语,显得活泼新鲜,生动别致;大量运用叠词,摹声摹状,使之声容逼肖,情状如见。《元曲三百首》由任中敏先生编选,后经卢前先生重订。其中收录的多属曲中上品,著名曲作家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乔吉、张可久等人的名作均在其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体现了元曲的魅力。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刘波 等著 处波,王川 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周礼(第2辑)》是儒家礼经中《三礼》之一,一名《周官》,相传为周公“所建官政之法”。《周礼》六篇,一曰天官冢宰,二曰地官司徒,三曰春官宗伯,四曰夏官司马,五曰秋官司寇,六曰冬官考工记(原为冬官司空,后缺失,遂以性质相近的《考工记》代替)。《周礼》是一部讲述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中,《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的专著。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邓启铜,殷光熹 著,邓启铜 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不管你是学文、从商还是做官,都用得上《论语》。《论语》中有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联合国甚至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总部大堂的标语。《论语》的读法,可以一篇一篇地读,也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一点一滴地领会,一步一步地提高,即使同一段话在不同的时间读,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刘波 等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第2辑):仪礼(注音版)》简称《礼》,亦称《礼经》、 《士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 《礼记》合称“三礼”。《仪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出于孔子。该书形诸文字是在东周时期,但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在成书以前早就有了。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的。孔子本人就是位礼学大家,《史记》上说孔子从小就好礼,颠沛造次都不忘礼。古代的仪节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它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步该如何去做等等。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
-
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宋)刘克庄,(宋)谢枋得,(清)王相 编 邓启春 注《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千家诗》在清代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千”,同是蒙学中流传最广的读本。清人蘅塘退士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原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据史传,《千家诗》最早的传本是宋代刘克庄编选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由于该选本门类太多,卷帙浩繁,不易普及。明清之际,谢枋得、王相等在此基础上增删修订后取名《增补重订千家诗》。《千家诗》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有游览之作、山水田园之作、侍宴应制之作、登临送别之作、友朋赠答之作、思家怀乡之作,等等。它对于少年儿童学习、背诵唐宋诗歌,了解唐宋诗歌的艺术创造,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有很大帮助。《千家诗》浅近易懂,流畅自然,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往往终生难忘,在传统诗歌蒙学读本中独占鳌头。
-
国学经典书系·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邓启铜,洪应明 著,邓启铜 校《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菜根谭》是用明代习见的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集。是在采集前人警句、民间谚语的基础上,辅之以个人感悟,并通过提炼、润色加工而成的。文字隽永,对偶工整,是其一大特色。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句子凝炼而上口,小仪便于记诵,也令人回味无穷,广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一本奇书,其名《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白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一名的由来,有以为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有以为得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于孔兼在《题词》中则称:“谭以菜根名,同自清苦历练中来,亦白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凡此种种,可谓各有其理。
-
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王应麟 等著 邓启铜 注传统蒙学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三字经》是“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相传为南宋进士王应麟撰,自宋以后家喻户晓,它包含了广博内容:“先举方事类,次及经史诸子,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虽字有重复,稀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既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和名物,还讲历史和发愤求知的典故。《百家姓》的成书与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宋人王明清:“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全书但把四百三十八个姓氏辑为四言韵文,既便诵读,也易记忆,为雅俗所共赏。《千字文》则是梁武帝时周兴嗣所编。相传梁武帝令人拓取王羲之的墨宝一千个字,命周兴嗣编缀成文,周一夜之间编成韵文,但鬓发皆白。《千字文》无一重字,不但对仗工整,条理贯穿,文才斐然,令人拍案叫绝。被称为才子奇书,千百年来流传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