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沧州回族

沧州回族

作者:吴丕清编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9-01

ISBN:9787810562614

定价:¥6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元月13日,《双十协定》①生效前,与国民党三十一军激战于平泉(八沟)。在此战斗中,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六十三团全体干部、战士不怕牺牲,奋力杀敌,充分发扬了“老回支”英勇善战的一贯作风。连长刘金声,带领一个连控制一个山头,敌军一个美式装备团三次进攻竟未得逞。此战异常残酷,一营大部分排长相继牺牲。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敌我双方协定,以“双十协定”生效之时为准,平泉在谁手里,便由谁接收。后终因我方手榴弹运不上去而撤出。②战斗结束后,尽管部队遭受一定损失,但锐气未减,继续北行。至八里罕,接受护送从延安抗大挺进东北的朝鲜中队之命。2月15日到达热河开鲁县,安全完成护送任务。2月20日,部队到达通辽,在通辽稍加休整。3月6日,到达前郭旗,受命赴“三肇”(肇东、肇州、肇源)剿匪。3月11日,于大同镇与土匪激战,消灭土匪大部,救出被土匪抓走的百姓三、四百人,余匪逃窜。战斗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两位回支初创时主要成员,副连长孙宝起(汉族,大北赵河人)、排长杨吉山(南皮王寺村人)和沧县大白兔村战士姜之义不幸牺牲。为悼念3位烈士,召开了隆重的军民追悼大会,人们泣不成声,直送到大同镇南门外安葬,送葬队伍上万人。这次剿匪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三肇地区土匪的嚣张气焰,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害。③4月,东北局调集了3个师的兵力攻打长春。六十三团奉命从黑龙江大同镇奔赴吉林省长春参战。当时,驻守长春敌军是国民党王牌军铁石部队。4月14日下午3点,为防止敌军空降和逃跑,六十团首先向长春西北角桑家窝棚飞机场发起攻击。敌军防御森严,工事坚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仗打得非常艰苦。担任主攻任务的四连仅剩26人,连长刘玉山和三分之二的同志英勇牺牲。至天黑,七、九连从机场东北角突破敌人防线,五连从西北角点着了敌人油库,敌军溃乱。我军乘势猛攻,占领机场。翌日,大军攻克长春,共歼敌军两万余人。①5月23日,鉴于战略需要,六十三团全部撤出长春,开赴陶来昭,担负守卫陶来昭松花江大桥的任务。6月16日,上级为保存回族干部,决定将六十三团中回民同志全部抽调到后方,参加土改工作。回汉战友于陶来昭车站挥泪而别。②后六十三团改编为四十三军三八七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后成为守卫祖国海疆的一支坚强部队。后记: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沧州回族》历经几载孕育,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不知是昔日的汗浸,还是今秋的香沁,令我心境难平,顿生出许多的感慨!回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历来艰难、敏感。旧社会少人涉足,新中国也曾一度被视为禁区。然而,当我作为一个民族工作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干部,每每想到沧州这个回族世代聚居的地方,拥有20万回族人口,700年回族历史,却从无一部系统、全面反映沧州回族历史文化的资料时,便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一种难言的内疚和遗憾。于是,我便悄悄萌生了“奇想”;于是,我便默默开始了耕耘。1992年着手筹集资料,1994年始动笔墨,1996年初稿形成,并将目录送达各位顾问和有关领导。得到了沧州市民宗局局长吴洪斌、副局长张志江、王树青、刘振国及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省民宗厅副厅长时振国同志将目录在青海全国回族古籍会议上散发,从而成为河北省民族古籍整理的重点项目,也在沧州回族历史,文化研究数百年的沉寂中激起一个小小的水花。1997年6月征求意见稿呈送省民宗厅、沧州市委、政府、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国家伊协、省伊协权威人士和本书顾问们审阅,同时进行了广泛地征求意见。9月,书稿由省民宗厅审定。以后,根据各方意见和建议,对原稿进行反复调整修订,并将下限由1995年延至1997年。1998年5月,书稿奉于在沧州召开的全国第六次回族古籍协作会,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至此,有了个小梦初圆的结局。“梦”往往是甜的,而圆梦却需要更多的苦。现成的资料没有,需要像大海捞针一样到民间采撷;交通工具缺乏,出门采访往往靠班车、搭车、自行车;资金困难,需要矮下身来到处求助;本职工作不能耽误,一切书事都要以业余时间为主。几年来年年节假无休日,夜夜挑灯到三点,有时困极坐睡,有时通晓不眠,即使大年三十也未间断,不可谓不苦。然而,这些苦都是自讨的,理当自己受用。特别当我在采访中真切地看到那些回族群众送茶留饭、跑前跑后的超常热情和在他们的高兴、热情中所透出的对《沧州回族》的期盼时,更是无怨无悔!我是一个嗜苦者,更是一个幸运者,一部小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惊动了众多关心回族事业的汉族朋友,牵动了全国各地的沧州回族同胞的心。首先,我要感谢省民宗厅、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市民宗局领导由始至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原市委书记吴振华、现市委书记薄绍铨,市长张庆华、市委副书记王国强、许文博,副市长张春荣、蒋桂芳,市政府副秘书长回学勇、何宝平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和各部委的领导都曾亲阅书稿,有的还客观地提出了宝贵意见。特别是原市委书记吴振华同志(汉族),接到书稿后连夜审阅,多次过问,并亲自给我写信鼓励和为之作序,最真实地体现了一级党的领导和一位汉族领导干部对回族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可以说没有各级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这部书是难以面世的。除各级直接领导同志外,安徽省省委书记回良玉、原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王连芳、云南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刘树生、全国政协常委马玉槐、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吴庆云、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宋堃、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仲、海军航空兵后勤部政委马国超、中国伊协副会长马贤、河北省伊协会长丁清轩、国家民委原《民族团结》杂志社总编兼党组书记辛智、津南革命创始人刘格平夫人丁磊、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振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丁文楼、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吉堂(汉族)、市交通局副编审金紫衡、《古兰经》译者沧州车站清真寺教长马振武等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有的还担任了本书顾问。尤其令我十分感动的是77岁的王连芳主任,强忍病痛,在病榻上为我写了数千字的序言和意见;70岁且身体多病的辛智先生冒着酷暑,字斟句酌地通阅了全稿,注明意见,并写了《读后记》;84岁高龄的金紫衡先生,由始至终对此书的撰写表示了极大的热诚,先后两阅其稿,并给予很多指导帮助。他们的精神和学识都将永为我师。在宗教学识、革命史实方面,中国伊协马贤副会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刘吉堂副主任分别进行了认真负责地把关,对本书内容的可靠性、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人的能力是微薄的,而众人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几年来,我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却无一将我难倒,其中的奥秘便是有一个强大的后盾,经常不断地给予我精神的、实质的援助。特别在资料方面,市民宗局各科室、各县(市、区)民宗局,回族老干部刘宝俊、尹广恩、张文彪、回登亮、马永春、韩洪元,原孟村县委党史办主任王建西(汉族),沧州清真北大寺乡老马志强都曾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大大丰富了本书内容。在资金方面,除省民宗厅、市民宗局领导外,云南省政协刘树生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丁文楼,省伊协会长丁清轩阿訇,市财政局大检办主任宋景兰(汉族),市民政局长常其普,市交通局副局长回登甫、处长李铁强,市勘测设计院院长马志海,沧州市岳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单继泽(汉族),市民贸开发中心主任张伟,沧石化干部张俊梅,市卫校解剖室主任回俊岭,市老干部局科长回俊山,沧县大褚村砖厂厂长、市人大代表回金松,新华区物资经销中心总经理马振成、汽车运输五场场长王福生,孟村管件公司经理吴丕长、于帮正、丁志镇,市民宗局会计于淑贞(汉族),市化工厂职工刘希发,都曾为筹集资金作了大量工作,有的不辞劳苦到处协调,有的慷慨解囊仗义资助,为解决此书的出版经费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出版及筹备工作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丁文楼社长给予了最优惠的照顾,刘树生、王连芳、吴庆云、宋堃、马贤、辛智、吴振华、时振国、张春荣等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分别为此书写序、题词、作跋,市人大主任白清安同志(汉族)题写了书名,市电视台美术编辑刘中文、回族业余画家张恩博热情帮助封面和回族分布图的设计、绘制,市诗协秘书长金峻山(汉族),献县书法家协会副会长魏广龙(汉)题写了贺诗。他们的支持又使小作平添了许多光彩。合卷沉思,虽然书成一人之手,实为众人之力,还有很多为此书撰写、出版帮大忙、出大力的同志未能一一提到,在此仅向上述提到和未提到的所有对此书付出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先生和朋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值此,也要为几年来与我同甘共苦的家人、亲友、妻子、女儿们记下辛劳的一笔。此书作为一部地方少数民族历史文献,不同于单纯的资料汇编,为了尽量避免谬误,提高其政策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参考了大量国家正式编发的民族理论书籍和著名专家的权威著作,从而使本书始终保持了一条正确的主线。事实上,所有参考资料的作者也都对《沧州回族》的形成,给予了无形的支援,恕不一一道谢。沧州回族历史悠久,素材丰厚,绝非一两本书所能涵盖的。本书虽文笔拙劣,但却诚心作为引玉之砖抛于广大读者,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加回族研究,希望有更多的“玉”奉献于社会。吴丕清一九九九年三月
作者简介
  达吾德•吴丕清,回族,1946年生,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现任沧州市民委副主任、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会员、中国回族学会理事、河北省民族古籍编委会委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通讯、特写等各类作品20余万字,六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试谈民族乡政权建设》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被收入《中国教育文库》,《沧州回族武术》被选入《中国当代科教文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先后受市政府记大功、三等功嘉奖各一次。个人小传载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六部名人专辑。
目录
     目录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的沧州回族
    第一节 挺进东北
    第二节 挥师南下
    第三节 抗美援朝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哺育下的沧州回族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回族政策
    第二节 沧州回族的新生
    第三节“左”的错误给沧州回族带来的灾难
    第四节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放光芒
   第十三章 沧州回族地方建制
    第一节 回族自治县
    第二节 回族乡
    第三节 回族村
   第十四章 沧州回族经济
    第一节 历史经济
    第二节 现代经济
    第三节 特色产业与支柱企业
   第十五章 沧州回族文化教育
    第一节 早期教育
    第二节 现代教育
    第三节 回族教育社团组织
    泊头市少数民族教育促进会
    孟村“金星奖”基金会
    时氏奖学金基金会
   第十六章 沧州回族文化艺术
    第一节 早期文化艺术
    第二节 现代文化艺术
    第三节 民间文化艺术
   第十七章 沧州回族科学技术
    第一节 工业科技
    第二节 医药科技
    第三节 其他科技
   第十八章 沧州回族武术
    第一节 武术门派及源流
    第二节 武林精英及贡献
    第三节 尚武史因及前景
    第四节 其他体育活动
    附(一)
    沧州回族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奖情况表
    附(二)
    沧州回族参加省级武术比赛获奖情况表
    附(三)
    沧州回族武术著作统计表
    附(四)
    沧州回族武林人士参加拍片情况表
   第十九章 沧州回族铁闻
    羊肉铺石人留断指
    辩阿訇虔诚降蛇孽
    白阿林正义震敌胆
    刘元兴激丐成大器
    戴尚书报恩修石桥
    戴家庄怀祖建家庙
    泊头寺天仙锔大顶
    风雪夜磷火救贫汉
    丁教长求主降天雨
    二连爷慧眼胜比丘
    别肘子夜行四百里
    牛油盆奇妙现经文
   第二十章 名人传略
    革命干部
    刘清扬
    刘格平
    刘震寰
    张 杰
    马本斋
    韩进先
    刘子芳
    历史人物
    戴 珮
    戴一心
    吴中衢
    哈元生
    韩奠邦
    哈攀龙
    哈国兴
    刘凤舞
    李凤来
    吴毓麟
    马凤图
    刘春荣
    刘树森
    著名阿訇
    海思福
    杨仲明
    刘品一
    辛宗真
    武林英杰
    丁发祥
    吴 钟
    李冠铭
    李凤岗
    王正谊
    吴会清
    王子平
    韩化臣
    吴秀峰
    张鸿玉
    科教名家
    李应熙
    吴兆祥
    马贵轩
    吴金星
    刘麟瑞
    张 通
    反面人物
    刘佩忱
    沧籍人物名录
    (一)历届全国政协沧籍回族委员名录
    (二)历届河北省政协沧籍回族委员名录
    (三)历届沧州市政协回族委员名录
    (四)历届全国人大沧籍回族代表名录
    (五)历届河北省人大沧籍回族代表名录
    (六)沧籍省(军)级回族干部名录
    (七)沧籍地(司)级回族干部名录
    (八)沧籍县(处)级回族干部名录
    (九)沧州回族高级职称人员名录
    (十)沧州回族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名录
    (十一)沧州回族受省级以上表彰人员名录
    (十二)沧州部分回族老战士荣誉录
    (十三)沧籍回族居台人员名录
    沧州回族大事记
    《沧州回族》读后记
   后 记
    沧州市回族分布简图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