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

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

作者:陈勤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开发研究中心,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编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01

ISBN:9787207065780

定价:¥8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民间传说,形成于东晋时期,它虽说是一个传说,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其内涵可以说比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还要深刻。《梁祝》对爱情的理解,对生命的独特认识等,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哲学等种种“文化基因”,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和族群传统精神的价值,即使在1600多年后,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古老的传说正在走向衰亡,为了挽救和传承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编写了本书,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抢救价值。本书前言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长河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灭顶之灾的还有我们所栖息的地球的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人类依赖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有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林莽,无边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辽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丽的海岛,珍奇的火山、湖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它们是天赐之宝,也是为人类所拥有、当珍爱与该传之久远的遗产。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创造又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环境决定文化,地理决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风情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也依赖于四时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假如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说“全球化”,那么这种“全球化”的观点、视角、眼界、整体观和“世界观”倒是很有意义的。所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取了世界各国的学术成果、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创造和享用的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动,其影响和意义日益彰显。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主要指文物、遗址、古建筑群等。自然遗产主要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风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主要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与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的另一个类别的遗产,也就是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指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主要指由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截至2003年底,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149个,文化遗产58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个,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其中我国至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后计有30项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此外,尚有100余项列入遗产预备清单有待批准。我国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而预备清单数则居世界之冠。此次会议对试行期已满的“凯恩斯决定”做了修订,其中关于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项的政策基本未变,只是对自然遗产的申报做了适度放宽和倾斜。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年年都有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名录,就现已预备者,全部进入也要百余年。这里,将重点谈一谈世界遗产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要求,希望教科文组织关注与研究民间文学的状况,建议考虑对其予以保护。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二十五届大会,于11月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出发点是基于:1.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促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手段:3.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4.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5.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面临着有可能消失的危险6.各国政府应在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界定是:“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此后,教科文组织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述“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经过申报和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28个项目,中国的古琴列入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是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两国或多国共有、支持申报的例外)。自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可作为世界遗产以后,鉴于物质遗产申报世界名录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带来的世界影响,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一时间,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刮起一场大旋风,至有无数项目纷至沓来,要求申报,使有关部门应接不暇。而在实际上,我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代建筑、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我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使中国文化的任何一种类别都极有特色、极具价值。我们拥有的世界级的遗产是如此之多,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排队之路又是如此漫长。难道所有的遗产都只能在“申遗”成功后才能达到宣传、珍惜、保护的目的?难道“申遗”是这些遗产的唯一目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有“申遗”之前,虽然中国的学者和学界对各种遗产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抢救和保护,但是学界以外并未成为热点。比如,对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抢救、研究、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导下就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是否也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的意义和文化地位依然知之甚少,以至于民居被弃如敝屣,民俗被视为落后,民艺被看做雕虫小技,民间祭祀被打入冷宫。总之,民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濒危的危险和威胁。在未成为或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理念、认知,把我们的文化精华宣传开去、研究进去、推而广之、爱护有加,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和本意。鉴于历史界、文物界对物质遗产推广、研究、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还有《文物法))对此一遗产专门保护,现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文化景观性单位就有1000多处,而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资源、分类、形态、价值、意义却知之甚少,所以,本丛书推介的对象主要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兼顾其他遗产,总其类为“世界遗产”。所被推介的,一方面是被专家们认为有望进入“世界遗产”者,以为其造些声势;另一方面是不管今后是否“申遗”或“申遗”成功,它们也是具有“世界意义”、值得珍惜和爱护者。所以,这套丛书也可以看做是民间文化界呼吁社会关注、爱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行动。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此一公约。可以预计,在“代表作”和“国际公约”的双重作用下,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在这样的文化机遇到来之.时,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专家性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合作下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应该是不无意义的。是为序。白庚胜向云驹2004年7目31日
作者简介
暂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梁祝文化概述
第一节梁祝文化的载体及其分布.价值
第二节梁祝文化的历史.发展.象征.功能
第三节梁祝文化艺术详解
第四节梁祝文化传承人及其研究
第二章梁祝文化推介达标程度
第一节代表作价值评估
第二节与相关民族.社区的文化史渊源及代表性
第三节精湛程度
第四节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第五节文化延续的必要性
第三章濒危报告
第一节濒危现状与危机
第二节濒危原因
第四章保护.利用.发展之计划
第一节保护现状
第二节制定保护规划
第三节保护.利用.发展目标
第四节保护.利用.发展之主体及其工作计划
第五节传承人的抢救与培养
第六节保护利用发展规划等工作的预期成果
第五章国际和国内著名专家评价
国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对梁祝文化的评价
第六章权威研究文章精选
国内外权威研究文章精选
第七章传承群体代表人物自我点评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