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元明清散曲选
作者: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01-01
ISBN:9787020050086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前 言正如人类的物质生产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一样,人类的精神生产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就经历了从四言到五七言,从古体到近体,然后又演变为词和散曲的过程。散曲,是我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它曾经煊赫过一时,取得了与诗、词鼎立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却注意得不够,以为它在元代盛开过灿烂的花朵以后,就从此凋谢萎。这种误解,可能是因为“唐诗、宋词、元曲”的提法引起的。这倒不是说这一提法有什么错误,不,问题是在于我们的理解。因为 那不等于说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元以后无曲。就这几种诗体而论,实际上都是贯串了以后的各个时代,繁衍不绝的。我们要加强对散曲的研究,理出它在元明清三代的发展脉络,还它个瑰丽多彩的本来面目。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编选了这本《元明清散曲选》,并在这里阐述一下我们的理解。一 散曲的产生和特点散曲可分为北曲和南曲两种。它们的出现,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同文学、音乐的发展也有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居住民族的不同,表现在生活和文化上也有差异。当国内由一个统一政权管辖的时候,这些差异还不太明显;而当国内政权分立时,这些差异就越来越明显。从十二世纪前期起,女真族和蒙古族统治者先后据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建立了与南宋相对峙的金和蒙古政权;到了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我国传统的音乐、歌舞发展到北宋时期,已经相当丰富,大曲、转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曲子词等,在各地相当流行。在统一政权底下,这些艺术起源的地区虽各不相同,但大体上以统一的形式演唱;宋金对立以后,逐渐出现了变异;加上各地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歌曲,于是就逐渐融合、发展为新的文艺样式。这新的样式,从戏剧上来说是杂剧和南戏,从音乐和诗歌上来说就是北曲和南曲。无论北曲还是南曲,其曲调的主要来源都是民间歌曲。女族和蒙古族统治北方的时期,北方的民歌创作相当兴盛,“俗谣俚曲”大量涌现。据元人燕南芝庵《唱论》载,东平、大名、南京(今河南开封)、彰德、陕西等地都有各自传唱的歌曲,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不断传入,这两部分曲调占了北曲曲调的大多数。在这基础上,北曲又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的部分曲调,组成了庞大的声腔系统。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契丹、女真、蒙古人更具有慓悍粗犷的作风,他们的曲调也就具有迥异于宋词音乐的风格特点;即使是被吸收进来的词调,也是经过了改造,纳入统一的声腔系统的。配合这些曲调创作的歌词,除了受音乐风格制约以外,还要受南北人民生活、语言、审美心理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其表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就与宋词大不相同;简单说来,就是多用北方口语,句式灵活多变,在定格外可加衬字,韵脚平仄声通押,用韵较密,不避重字、重韵,表现手法尖新刻露;给人以生动活泼、豪迈粗犷的印象。南曲也起源于宋金对立时期,其地域则是东南沿海一带。“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见徐渭《南词叙录》),构成它曲调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唱赚中的曲调来丰富自己;北杂剧在元代流传到南方以后,它甚至还吸收了杂剧的曲调。这样,比之北曲,南曲的曲调就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它吸收的词调,要比北曲多得多,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唱法。这是因为许多文人、艺人随着宋室的南迁,把词带到南方来之故。南方的文学艺术一向比较温柔婉转,南曲的曲调也带着这一特点;因此根据这些曲调谱写的歌词,也就典雅纤丽,与长短句词相差不远:它少用衬字,口语的运用也远没有北曲多,比较讲究字面的雅正和表意的含蓄。南北曲在宋金对立时期差不多同时产生以后,北曲的发展却优于南曲。这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不习儒术,思想控制有所放松,传统的诗文衰落,故文人从事这种新兴歌曲的创作较多。而南宋则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视民间歌曲为鄙俚,故染指的极少。等到元朝统一了中国,由于蒙古统治者的爱好,也由于艺术上的比较成熟,北曲挟杂剧的势力风行全国,南曲就更加一蹶不振,无人注意了。元末南方人民纷纷起义,南曲才开始重露头角,在散曲中也开始出现了南北合套。但直到明初为止,它还是“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南词叙录》)所以明初的曲坛,也仍然是北曲的天下。弘治、正德以后,南曲随着传奇的发达和经济文化重点逐步向东南地区转移,才逐渐兴盛起来,取得了与北曲并驾齐驱的地位。到了嘉靖、隆庆年间,以经过改造的旋律优美的昆山腔演唱的南曲,一下子风靡全国,北曲遂迅速衰落。此后虽然一直也还有北曲的创作 但却是经过昆山腔改造的北曲,不复是原来的样子了。到了清代乾隆以后,昆腔衰落,南北曲逐渐变为徒诗,成为文人格律诗的一种。下面,简单叙述一下散曲的体裁特点。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可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每支独立,一韵到底,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每支小令都有一个牌名,即曲调的名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个,南曲则有一千五百十三个。各调有不同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即所谓“句式定格”。这些曲调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北曲有十二宫调,南曲有九宫十三调。小令还有两种变体:一是北曲中的带过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宫调相同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新曲。其组合有一定规律,不能随便搭配,常见的〔雁儿落带得胜令〕、〔沽美酒带太平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二是南曲中的集曲,又名犯调,它的形式与北曲的带过曲相似,而内容实不相同。带过曲是取各曲的整体合成,调名仍用各曲原名相连;集曲则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例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金络索〕是集〔金梧桐〕、〔东瓯令〕、〔针线箱〕、〔解三酲〕、〔懒画眉〕、〔寄生子〕各数句而成,〔七犯玲珑〕集七调〔巫山十二峰〕集十二调,还有多至集三十调的。而带过曲则连用不能超过三曲。 还有一种叫做“重头”的小令,即一再重复使用同一曲调,歌咏一件连续的或同类的事情。例如元代张可久用四首〔卖花声〕分咏春夏秋冬四景,明代无名氏以百首〔小桃红〕咏唱《西厢》故事。但这种小令每首用韵不同,所以并不能算一套。套数是较为复杂的结构,它吸收宋大曲、转踏、诸宫调等联套的方法,把同一宫调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联缀起来,首尾一韵,并有尾声(也有少数没有尾声的)。元代末年出现的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二 元代散曲尽管蒙古人的统治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程。然而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却不能不给其统治带来野蛮的色彩。蒙古贵族和色目上层分子,倚仗权和法律的保护,肆意欺压人民。官吏贪污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是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代。曾经在宋代得到特别优待的汉族知识分子,这时候地位一落千丈。虽然“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能是南宋遗民的怄气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科举之路断绝了,读书人丧失了进身之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随时会受到突然的侵袭;即使是一些作了官的汉人,也要受上司和同僚的气,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散曲作家们唱出了愤懑的歌声。一般人喜欢把散曲作家分为豪放和清丽两派,这能否概括他们多样的风格,也很难说。事情总是相对的。要细致地区分,即使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未必能尽穷其妙;但如果粗略一点,那么分成两类,也未尝不可以。这正如词的分为婉约、豪放,杂剧的分为本色、文采一样,倒是比较简单明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划分的时候,不能太死板。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往往随着生活、思想与作品题材的改变而改变,并不永远固定,此其一。大作家的作品往往具备多种风格,此其二。小作家作品太少,或者没有明显的特色,此其三。一般说来,把作品划分风格容易,作家划分流派难。因此我们下面的叙述,并不强求一律,有时接触到这个问题,有时却没有接触到。元代散曲的发展,以成宗大德末年(1307)为界,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元初染指散曲的作家,很多是位高官显的文人。如杨果、刘秉忠、胡祇遹、王恽、卢挚、姚燧等,他们都是在诗词创作之余,偶尔写点散曲。艺术上的拘束,显示出他们对这一形式还不够熟悉。内容多写个人情怀,偶尔流露一点故国沦亡的淡淡哀伤。这大概是为蒙古政权服务的文人的通例吧,元初其他居官的诗文作家,也多是这样的。这里取得较大成就的,是卢挚。他留下的散曲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写景咏史,都有可读;描写农村生活的几首,尤为隽永。稍后的居官并在散曲上取得成就的作家,却也不多。冯子一口气和了白无咎四十首〔正宫·鹦鹉曲〕,写“汴梁上都天京风景”,显示了艺术的才华。张养浩在退居林泉以后,慨叹居官的危险,确实是过来人的口吻。他尽情讴歌隐逸,讴歌自然,作品豪放洒脱;关中咏史诸作,感慨尤深。 这时期更有成就的,是在野与沉沦下僚的一群。“金之遗民”杜仁杰与白朴,都有些传诵的作品。杜仁杰的套数《庄家不识栏》,写庄家声口、神态,那通俗的口语,那幽默的趣味,在散曲史上算得上是“本色”的佳作之一。这套曲的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元代勾栏演戏的珍贵史料。白朴的作品疏放清丽,有着鲜明的诗酒优游的色彩。他兼写杂剧,所以〔中吕·喜春来〕《题情》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也与《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一样,有着冲破封建礼教的要求。投身到勾栏瓦肆中,“偶倡优而不辞”,以创作杂剧为主的作家,象关汉卿、马致远等,他们都没有诗文流传下来,其散曲更与诗文作者大异其趣。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其强烈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他充分利用散曲格律自由的特点,把要说的话说到十分,表现得特别本色通俗。他善于写爱情题材,写恋人相会时是那样的大胆,写别离时又是那样的依恋,这大概得力于多与风尘女子接触,熟悉她们的生活和思想吧。作为一个饱受统治者腌臜气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唱出了“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之类的反话,其悲愤可以想象!马致远更被誉为“振鬛长鸣,万马皆瘖”(朱权《太和正音谱》)的作者,风格兼有豪放与清丽之长。他的杂剧都充满了自我的表露,散曲就更是这样。〔双调·夜行船〕《秋思》、〔南吕·金字经〕《未遂》、〔南吕·四块玉〕《恬退》、《叹世》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愤世、厌世、避世思想,和雄劲蹈厉、寄慨无端的表现方式,为后世怀才不遇、看破世情的知识分子所宗仰,一直奉为豪放之宗。他的功力还表现在景物的描摹上,其特点是把自然美的再现与强烈的感情色彩糅合在一起,显示出马致远式的忧郁与寂寥。他写男女相思之情是那样的含蕴,一点不涉色情庸俗。无怪他的声誉是那样的高了。 前期作家中还有一个王和卿,他的俳谐俚俗的作品,把大蝴蝶、大鱼、绿毛龟、长毛小狗都写上去了,而且有嘲笑讽刺意味,在散曲中别具一格。以张可久和乔吉活跃于曲坛为标志,元代散曲的发展进入了后期。张、乔二人过去被称为“曲中双璧”,目为清丽派的代表。张可久的声名又在乔吉之上。他是第一个专力写散曲的人,不写杂剧,也没有诗文留下,散曲却有八百多首,占现存元人散曲的五分之一。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小令,只有九个套数,可见他是把精力凝注到散曲的典雅化上面的。我们知道,曲中的小令近词,套数近剧,相对来说,套俗令雅,这是一般的规律。兼之可久刻意雕琢,运用诗词的字面、句法,含蓄、凝炼的表达方式,遂使其曲骚雅、蕴藉,成为清丽派的宗师,在明清两代获得了不少的崇拜者。然而他的风格也不是单一的,俊快轻盈、哀惋凄艳、刚健豪放,也同时可以在他的曲中找到;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最后同归于雅,早期散曲(特别是民间创作)的“蒜酪风味”,渐渐的淡薄了。 张可久之所以为后代倾倒,自然同他的仕宦偃蹇、作品中多名士气和凄惋味有关。乔吉同他的境遇差不多,也许更为潦倒;所以曲中于啸傲山水之余,还有不少青楼调笑之作,有时也发发牢骚。如果说张小山近于词中的姜白石,那么乔梦符就是词中的柳耆卿吧。乔吉在艺术上不似张可久雕琢得厉害,时时有些“出奇”的俗语,雅俗兼该,这可能跟他兼作杂剧有关。此后的元代曲坛,仍然没有一面倒。在豪放辛辣本色方面,我们可以举出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钱霖的〔般涉调·哨遍〕《看钱奴》、钟嗣成的〔南吕·一枝花〕《丑斋自序》作为代表。睢、钱作品的嘻笑怒骂,俳谐滑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从前期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栏》和马致远的《借马》发展来的。刘作汪洋浩荡,长达三十四曲的联套,后来者少此魄力。钟作极尽形容之能事, 关汉卿的《不伏老》更见奇崛。此外如薛昂夫、贯云石、查德卿、刘庭信等,也都属于这一路。薛、贯都是维吾尔族人,他们的成就说 明了元代散曲的繁荣,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至于清丽雅正一路,作者就更多了,郑光祖、任昱、周德清、徐再思、吴西逸等,都是此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贡献主要在写景和抒写闺情方面更加细致圆润。 统观元代散曲创作,愤世乐闲与爱情闺怨的作品特别多,这是因为作者处民族压迫之下,反抗既无力量,屈服又不甘心,只好啸傲烟霞,寄情声色,以寻找精神上的出路。这无疑有浓厚的消极逃避与自我麻醉成分,然而却也是时代悲剧的反映。我们应该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骨子里的血泪与抗争。三 明代散曲散曲经历了它在元代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仍然在不断地发展。由于明代立国较长,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元代,内容和形式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散曲的发展,基本上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到了中叶以后才兴旺起来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以后,加强了封建专制和思想文化的统治。永乐后又设东、西厂和锦衣卫,对人民严加控制,对功臣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不断地大兴文字狱;另方面又大开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照朱熹的注解解释。这样,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有了出路,在思想上却受到程朱理学的束缚;加上慑于专制的威严,行动上谨小慎微,所以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散曲方面,在明初的几十年里,除了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汤式等几个作家,还继续唱着叹世的调子以外,就只有藩王朱有燉那平庸的赏花观景、风月闲情之作在占据着曲坛。弘、正、嘉、隆时期,城市工商业有所发展,但社会矛盾却日 加深了:农村中土地兼并加剧,水旱频仍;皇帝昏庸无道,宦官专政弄权,阁臣互相倾轧;人民发出了反抗的呼声,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所分化。这种情况反映到散曲创作中来,便是大批作家的涌现和不少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产生。康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等追步关、马,以豪放恣纵的语言,写叹世乐闲的思想,在勘破世情、隐居乐道的后面,不时的透露出对官场黑暗、人情险恶的不满,虽然也往往有故为豪放之处。祝枝山、唐寅、王磐、杨慎、黄峨、金銮、沈仕等却取法乔、张,多用清丽委婉的笔调,写闺阁风情 或山川景物。其佳者往往能荡气回肠,给人以美的享受,缺点是比较纤弱委琐。这里有几个值得特别提出的作家,是陈铎、冯惟敏和薛论道。陈铎一向被目为清丽派的名家,就他多写以闺情为题材的南曲来说,自然是这样。但是他还有一卷《滑稽余韵》,取材于形形色 的都市生活,举凡工匠、苦力、商贾、店肆、相士、巫师、稳婆、媒人、狱卒、号兵、里正、皂隶,莫不兼收并蓄。形式通俗朴素,全用市井口语,那种风趣幽默的韵味,与元人王和卿、张鸣善辈相侔而浅白过之。这可能是根据流行于城市中的小曲改编的,反映了他对民间生活和歌曲的关心。这一百三十多首作品,大大开拓了散曲材的天地,可惜的是此后继响者绝少。冯惟敏对农村的生活比 关心,《海浮山堂词稿》中反映农民在水旱频仍的年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酸辛情景,是比其他作家都要多的,象《刈麦有感》、《谷有感》,以及以“苦雨”、“苦风”之类为题的作品,都是很好的证明。他一向被视为豪放派的巨匠,甚至被誉为“曲中的辛弃疾”。的确,他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对社会的弊端和官场的丑恶也多所揭露,风格刚劲朴直,豪爽奔放,充分发扬了元人的优良传统。薛论道一向不为人注意,无论明清或近代的曲选、曲论,几乎都没有怎么提到他,这大概与他曲中多抨击封建社会之语与他的《石逸兴》久湮不彰有关吧?他的散曲题材有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多写塞上风光与军旅生活。在《塞上即事》、《边城秋况》、《 战场》、《宿将》、《寄征衣》等题目下表现出来的,是将士们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久戍不归的思乡心情,以及苍凉辽阔的边塞气象。这些作品风格慷慨苍凉,颇有唐人边塞诗的风味。其他作品亦挥斥遒劲,广泛地抨击了社会中的不平现象。应该给以较高的评价。从这几个人的情况来看,散曲到了他们手上,题材和思想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艺术上也同明初那些机械模仿元人格调的大不相同了。南曲在明初就有所抬头但是在嘉靖、隆庆以前,北曲还是占着优势。嘉、隆年间,昆曲勃兴,梁辰鱼继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之后,在戏曲和散曲两方面都有所创作,《江东白苎》一出,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大盛,北曲迅速衰落。这时东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经济繁荣,散曲作家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地区活动。由于城市物质生活的刺激,以及统治阶级的日趋没落,他们或多或少都沾染上沉溺声色的风气,很多人都蓄有歌姬,或经常出入青楼,因此作品大半喜欢用华美纤丽的词藻,写缠绵绮腻的艳情。梁辰鱼的《江东白苎》,和前一时期沈仕的《唾窗绒》,可说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他们所开创的“白苎派”和“青门体”,风靡一时。沈璟虽注重本色,但又过分的强调音律,而内容则仍然是香艳的。追求音乐上悠扬动听的风气,使集曲、犯调和翻谱的作品大量出现。散发展至此,已偏向满足耳目感官的享受要求,形式浮艳,内容苍白,走下坡路了。这时期著名的曲家,除梁辰鱼、沈璟以外,还有郑若庸、张凤翼、王骥德、冯梦龙、施绍莘等。内中只有冯梦龙的作品较有真情实感,因为他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民间小曲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起(1906 -1996),字季思,男,浙江温州人。著名文学史、戏曲史专家,戏曲评论家。1925年,王起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中文系,词曲课直接受业于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在名师指导下,他系统阅读了上百种戏曲剧本和大量宋元笔记小说,决定了他终身治学的目标,1929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安徽、江苏的几所中学教书,与徐震堮、陆维钊等共事多年,颇得学问商量之乐。抗战初期,他自松江南归温州,深入浙南山区,宣传抗日救国,先在丽水处州中学任教,后在金华国民出版社任编审。从40年代初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先后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浙江大学、之江文理学院等高校教书,并潜心于中国文学史及元人杂剧的研究。 从1929年大学毕业到解放前的二十年,他主要是从《西厢记》入手,用考据的方法对古代戏曲进行研究,并进行杂文和古典诗词创作。除《西厢五剧注》、《集评校注〈西厢记〉》外,他还出版了杂文集《新物语及其它》、《击鬼集》和诗词集《越风》,发表了一些戏曲研究的论文。
目录
前言
元代 散 曲
元好问(一首)
小令
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杨 果(一首)
小令
越调·小桃红
杜仁杰(一首)
套数
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栏
王和卿(二首)
小令
仙吕·醉中天 咏大蝴蝶
双调·拨不断 大鱼
白 朴(五首)
小令
中吕·喜春来 题情
越调·天净沙 春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双调·庆东原
套数
仙吕·点绎唇
关汉卿(六首)
小令
南吕·四块玉 别情
前调 闲适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 大德歌
套数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
前调 不伏老
卢 挚(七首)
小令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双调·折桂令 田家
前调 萧娥
前调 寒食新野道中
双调 水仙子 西湖(二首)
双调 殿前欢
姚 燧(三首)
小令
中吕 满庭芳
中吕·喜春来
越调·凭阑人 寄征农
马致远(十一首)
小令
越调·天净沙 秋思
双调·折桂令 叹世
双调 清江引 野兴(二首)
双调·落梅风 远浦帆归
前调 潇湘夜雨
前调 夜忆
前调
双调 拨不断
套数
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
双调·夜行船 秋思
白 贲(一首)
小令
正宫 黑漆弩
冯子振(一首)
小令
正宫·黑漆弩 农夫渴雨
王实甫(一首)
小令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张养浩(七首)
小令
双调 庆东原
双调 水仙子 咏江南
中吕 红绣鞋 警世
中吕 朝天子 退隐
前调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喜雨
郑光祖(二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梦中作
前调
范 康(一首)
小令
仙吕·寄生草 酒
曾 瑞(三首)
小令
南吕 四块玉 酷吏
南吕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中闻杜鹃
中吕·山坡羊过青哥儿 过分水关(一首)
施 惠(一首)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咏剑
睢景臣(一首)
套数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
鲜于必仁(二首)
小令
中吕 普天乐 平沙落雁
双调·折桂令 芦沟晓月
虞 集(一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薛昂夫(四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凌歊台怀古
中吕·朝天子(二首)
双调 楚天遥过清江引(一首)
张可久(十八首)
小令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双调·折桂令 酸斋学士席上
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越调·天净沙 江上
双调·庆东原 次马致远先辈韵(一首)
双调·落梅风 江上寄越中诸友
中吕·卖花声 怀古(一首)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杨驹儿墓园
中吕·普天乐 道情
中吕·山坡羊 闺思
中吕·普天乐 西湖即事
双调·水仙子 怀古
越调·凭阑人 江夜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双调·落梅风 书所见
越调 小桃红 淮安道中
仙吕 一半儿 秋日宫词
套数
南吕 一枝花 湖上晚归
乔 吉(十二首)
小令
正宫·六幺遍 自述
中吕 满庭芳 渔父词(二首)
中吕 山坡羊 冬日写怀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双调·折桂令 荆溪即事
双调·水仙子 吴江垂虹桥
前调 寻梅
前调 怨风情
前调 重观瀑布
前调 咏雪
套数
商调·集贤宾 咏柳忆别
钟嗣成(二首)
小、令
正宫·醉太平(一首)
套数
南吕·一枝花 丑斋自述
苏彦文(一首)
套数
越调·斗鹌鹑 冬景
刘时中(三首)
小令
中吕·山坡羊 与邸明谷孤山游饮
双调 殿前欢
套数
正宫·端正好 上高监司
王元鼎(一首)
小令
正宫 醉太平 寒食
李 泂(一首)
套数
双调 夜行船 送友归吴
任 昱(二首)
小令
双调·沉醉东风 官词
双调·清江引 题情
钱 霖(一首)
套数
般涉调·哨遍
周德清(四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中吕·喜春来 秋思
双调·折桂令
贯云石(五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代人作
中吕 红绣鞋
双调 清江引
前调 惜别
双调·落梅风
徐再思 (七首)
小令
南吕 阅金经 春
中吕 喜春来 皇亭晚泊
双调 沉醉东风 春情
双调 折桂令 姑苏台
中吕·普天乐 垂虹夜月
双调 清江引 相思
双调·水仙子 夜雨
曹 德(一首)
小令
双调·清江引
真 氏(一首)
小令
仙吕·解三醒
景元启(一首)
小令
双调·殿前欢 梅花
查德卿(一首)
小令
仙吕·寄生草 感叹
吴西逸(一首)
小令
越调·天净沙 闲题
张鸣善(二首)
小令
中吕·普天乐 嘲西席
双调·水仙子 讥时
杨朝英(二首)
小令
双调·清江引
双调·水仙子
王举之(一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赠胡存善
汪元亨(一首)
小令
正宫 醉太平 警世
杨维桢(一首)
套数
双调 夜行船 吴宫吊古
倪 瓒(一首)
小令
黄钟·人月圆
施耐庵(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秋江送别——赠鲁渊 刘亮
刘庭信(二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忆别
双调·水仙子 相思
兰楚芳(一首)
小令
南吕·四块玉 风情
小令
北仙吕 一半儿 题聊斋志异
托盋懒云(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咏秦淮灯舫仿云亭山人体
沈祥龙(一首)
套数
北正宫 端正好 秋暮自金陵溯江至京口
黄 荔(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鸦片词
无名氏(一首)
小令
北仙吕 寄生草 圈儿信
元代 散 曲
元好问(一首)
小令
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杨 果(一首)
小令
越调·小桃红
杜仁杰(一首)
套数
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栏
王和卿(二首)
小令
仙吕·醉中天 咏大蝴蝶
双调·拨不断 大鱼
白 朴(五首)
小令
中吕·喜春来 题情
越调·天净沙 春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双调·庆东原
套数
仙吕·点绎唇
关汉卿(六首)
小令
南吕·四块玉 别情
前调 闲适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 大德歌
套数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
前调 不伏老
卢 挚(七首)
小令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双调·折桂令 田家
前调 萧娥
前调 寒食新野道中
双调 水仙子 西湖(二首)
双调 殿前欢
姚 燧(三首)
小令
中吕 满庭芳
中吕·喜春来
越调·凭阑人 寄征农
马致远(十一首)
小令
越调·天净沙 秋思
双调·折桂令 叹世
双调 清江引 野兴(二首)
双调·落梅风 远浦帆归
前调 潇湘夜雨
前调 夜忆
前调
双调 拨不断
套数
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
双调·夜行船 秋思
白 贲(一首)
小令
正宫 黑漆弩
冯子振(一首)
小令
正宫·黑漆弩 农夫渴雨
王实甫(一首)
小令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张养浩(七首)
小令
双调 庆东原
双调 水仙子 咏江南
中吕 红绣鞋 警世
中吕 朝天子 退隐
前调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喜雨
郑光祖(二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梦中作
前调
范 康(一首)
小令
仙吕·寄生草 酒
曾 瑞(三首)
小令
南吕 四块玉 酷吏
南吕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中闻杜鹃
中吕·山坡羊过青哥儿 过分水关(一首)
施 惠(一首)
套数
南吕·一枝花 咏剑
睢景臣(一首)
套数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
鲜于必仁(二首)
小令
中吕 普天乐 平沙落雁
双调·折桂令 芦沟晓月
虞 集(一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薛昂夫(四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凌歊台怀古
中吕·朝天子(二首)
双调 楚天遥过清江引(一首)
张可久(十八首)
小令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双调·折桂令 酸斋学士席上
中吕·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越调·天净沙 江上
双调·庆东原 次马致远先辈韵(一首)
双调·落梅风 江上寄越中诸友
中吕·卖花声 怀古(一首)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杨驹儿墓园
中吕·普天乐 道情
中吕·山坡羊 闺思
中吕·普天乐 西湖即事
双调·水仙子 怀古
越调·凭阑人 江夜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双调·落梅风 书所见
越调 小桃红 淮安道中
仙吕 一半儿 秋日宫词
套数
南吕 一枝花 湖上晚归
乔 吉(十二首)
小令
正宫·六幺遍 自述
中吕 满庭芳 渔父词(二首)
中吕 山坡羊 冬日写怀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双调·折桂令 荆溪即事
双调·水仙子 吴江垂虹桥
前调 寻梅
前调 怨风情
前调 重观瀑布
前调 咏雪
套数
商调·集贤宾 咏柳忆别
钟嗣成(二首)
小、令
正宫·醉太平(一首)
套数
南吕·一枝花 丑斋自述
苏彦文(一首)
套数
越调·斗鹌鹑 冬景
刘时中(三首)
小令
中吕·山坡羊 与邸明谷孤山游饮
双调 殿前欢
套数
正宫·端正好 上高监司
王元鼎(一首)
小令
正宫 醉太平 寒食
李 泂(一首)
套数
双调 夜行船 送友归吴
任 昱(二首)
小令
双调·沉醉东风 官词
双调·清江引 题情
钱 霖(一首)
套数
般涉调·哨遍
周德清(四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中吕·喜春来 秋思
双调·折桂令
贯云石(五首)
小令
正宫·塞鸿秋 代人作
中吕 红绣鞋
双调 清江引
前调 惜别
双调·落梅风
徐再思 (七首)
小令
南吕 阅金经 春
中吕 喜春来 皇亭晚泊
双调 沉醉东风 春情
双调 折桂令 姑苏台
中吕·普天乐 垂虹夜月
双调 清江引 相思
双调·水仙子 夜雨
曹 德(一首)
小令
双调·清江引
真 氏(一首)
小令
仙吕·解三醒
景元启(一首)
小令
双调·殿前欢 梅花
查德卿(一首)
小令
仙吕·寄生草 感叹
吴西逸(一首)
小令
越调·天净沙 闲题
张鸣善(二首)
小令
中吕·普天乐 嘲西席
双调·水仙子 讥时
杨朝英(二首)
小令
双调·清江引
双调·水仙子
王举之(一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赠胡存善
汪元亨(一首)
小令
正宫 醉太平 警世
杨维桢(一首)
套数
双调 夜行船 吴宫吊古
倪 瓒(一首)
小令
黄钟·人月圆
施耐庵(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秋江送别——赠鲁渊 刘亮
刘庭信(二首)
小令
双调·折桂令 忆别
双调·水仙子 相思
兰楚芳(一首)
小令
南吕·四块玉 风情
小令
北仙吕 一半儿 题聊斋志异
托盋懒云(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咏秦淮灯舫仿云亭山人体
沈祥龙(一首)
套数
北正宫 端正好 秋暮自金陵溯江至京口
黄 荔(一首)
套数
北双调 新水令 鸦片词
无名氏(一首)
小令
北仙吕 寄生草 圈儿信
猜您喜欢